即时新闻

“小医院”开在家门口 守好居民“健康门”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5月24日        版次:ZA13    栏目:    作者:郑明达

     医生为小孩看病

     广东省首家高标准建设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落户罗湖区莲塘街道社康中心

     家庭医生服务区

     患者体验沙盘游戏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郑明达

  

  近日,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府〔2022〕34号)(以下简称《规划》),从发展目标、具体任务到保障措施,对现阶段卫生事业方向和发展重点做出详尽阐述。《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社区健康服务扩容提质。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近年来,深圳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通过完善社康中心能力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强化基层服务平台,担负着“健康守门人”的重要角色,以基层服务体系托起全民健康的基石。2021年,全市医疗机构共完成总诊疗量1.14亿人次,其中基层医疗集团完成总诊疗量的74.5%,社康机构完成33.1%。

  

  每2万人拥有1家社康机构 

  “卫生触角”遍布全市社区

  

  “有了这个社康中心方便多了,小孩感冒发烧不用再跑去大医院排长队了。”自从深圳市罗湖区莲塘街道社康中心启用,家住桐景花园的薛女士十分高兴,她说,“现在小孩有什么健康问题,直接在家门口的社康中心就可以看病取药,非常安心!”

  在深圳,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得益于近年来深圳市创新性建设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通过“两融合一协同”发展模式,基本实现每个区至少有1家区域医疗中心和1家基层医疗集团,以基层医疗集团带动社康机构发展。

  “所谓‘两融合一协同’发展模式,即深圳探索推进医院与社康融合发展运行机制、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学科的发展体系、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分级诊疗模式,促进医疗资源纵向下沉、强化防治结合、医院与社康上下协同服务。”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还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

  记者发现,对于深圳基层医疗集团的未来发展路径,“社康”被点名最多。《规划》提出,要推进社区健康服务扩容提质,推动社康服务体系多层次发展,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全民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为打造高品质标准化的社康中心,深圳作为国家最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的城市之一,从最初的19家社康中心起步,不断加强社康机构规划建设,完善社康机构网点布局,提出每2万人口左右设立一家社康机构;社康中心业务用房面积最低标准由400平方米提高到1400平方米,加大财政投入,提升社康机构设备水平,持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通过一系列措施,家门口的社康中心成了一个个“小医院”,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以罗湖区莲塘街道社康中心为例,在这个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五层楼高的社康中心里,按楼层设置外科服务区、治疗区、药事服务区、全科诊疗区、中医馆等功能区,中心还拥有X光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心电图机等10多种医疗设备。每个楼层还设置了家庭医生服务台,为市民提供人性化、贴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这里同时也是广东省首家高标准建设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

  如今,社康中心已经在罗湖、龙华、坪山等多个区域加速布局,实现“十分钟就医圈”,让群众看病就医更便利。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建起833家社康机构,较2016年630家增长32.2%,社康机构遍布全市,覆盖率达到100%,平均2万人就拥有1家社康机构,是密布于各个社区的“卫生触角”。

  《规划》提出,下一步,深圳将在全市规划布局社区医院28家,到2025年全市按设置标准扩容到1012家社康机构(含社区医院)。

  

  实行“2+X”团队服务模式

  家庭医生守好居民“健康门”

  

  “王医生,我爸爸早上量血糖高达32,人意识不清醒,该怎么办?”近日,福田侨香村一居民紧急向侨香村社康中心的签约家庭医生王岚求助。王岚了解患者情况后,通过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让患者及时入院获得救治。

  从向家庭医生拨打求助电话到顺利入院,患者仅花费一个半小时。家庭医生专业高效的服务,避免了患者病情出现恶化的情况,也让家属吃了定心丸。

  在深圳,社康机构除了优化硬件设施外,本身的医疗实力和服务水平也至关重要。这一点,在《规划》中得到体现:建立健全以社康机构为平台、以全科医生为健康管理责任医师、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载体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鼓励专科医生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为此,深圳通过完善医师职业发展政策,出台人才激励办法,鼓励优秀的全科医学人才到社康机构工作,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居民在家门口也能挂上“专家号”。“家庭全科医生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拉近了我们和居民之间的关系。”来自罗湖区梧桐山社康中心的胡冰彬自2018年起成为一名家庭全科医生,目前他和团队签约了2000多个常驻的居民,管理近八百名老年人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记者了解到,深圳的家庭医生服务不是由一个医生提供,而是实行“2+X”的团队服务模式。其中,“2”是必需的,包括全科医师和社区护理人员;“X”是按需选配,包括公共卫生医师、专科医师、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等。通过与家庭医生团队免费签约,深圳常住居民签后可享受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服务。

  如今,家庭医生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包括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内容、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和评估、戒烟门诊、运动指导、营养指导、心理咨询、体质测试等个性化家庭医生服务。”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和基层建设处二级调研员洪智明表示,后期还会根据队伍建设情况、财力状况、医保基金运行情况等来动态调整服务包。

  目前,全市累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528个,签约常住居民约400万人,建立家庭病床10946张。深圳社康机构以占全市12.7%的医务人员完成了2177万人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全市33.1%的门诊量,其中包括82.4%的高血压、73.6%的糖尿病的门诊量,重点慢性病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

  为确保基层医务人员队伍力量充足,优质医疗资源能下沉到基层,保证市民享受全周期、全方位的医疗服务,《规划》明确指出了目标,到2025年,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提高到5名以上,总量达到1万名左右;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6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 70%以上。

  

  构筑高效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2025年将建成两个大型健康驿站

  

  除了作为居民健康管理的基础平台,《规划》中还强调了将社康机构建设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基层战斗堡垒。在疫情期间,深圳的社康中心充分发挥了“战疫第一道防线”作用,在社区小区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居民健康管理、疫苗接种等方面真正成为了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疫情两年多来,社康中心巩固阵地,设立发热预检分诊台,及时发现发热病人和疑似患者并做好隔离和转诊,同时为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提供上门测量体温、健康筛查、发放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告知书、居家防护指导等服务。深圳社康一线工作人员投入疫情防控,通过参加社区“三位一体”工作小组,与社区工作站、警务室联动,围绕“重点人员排查管控”“居民健康监测管理”“企业复工技术指导”和“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四个关键环节,推进了社区联防联控,确保社区居民健康。目前,超过740家社康中心参与组建“三位一体”工作小组。

  “目前深圳的很多居家隔离、健康监测等工作都由社康机构完成。”洪智明介绍,深圳市中医院学苑社康中心接诊报告深圳首例病人,是全国首个由基层医疗机构报告的可疑病人。“未来希望每一个社康中心都有一个经过培训的流调员,针对超大型城市要构建一个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底层网络。”

  近年来,深圳不断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构建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调联动机制,构建上下协同、防治结合、运行高效、专业有力的“大疾控”体系。目前已建立“2+10+26+54”分级分类救治体系,畅通封控区、管控区居民看病就医渠道;打造“1530”核酸服务圈(步行不超过15分钟,排队不超过30分钟),实现93.6%的社会面病例在社区核酸检测点早发现。

  新冠疫情是危也是机,深圳正借机建立起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大疾控”体系,助力基层医疗机构提升监测预警、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人员转运等疫情防控核心能力,守护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到2025年,将建成可容纳8000人的两个大型健康驿站,将流行病调查队伍提高到 3000 人,在每个社康中心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及1名经过专业培训的流行病学调查员。”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读 

  

  ◎全市共有833家社康机构,较2016年630家增长32.2%;

  ◎平均2万人拥有1家社康机构,社康机构全市覆盖率达到100%;

  ◎社康机构业务用房平均面积为964.56㎡,较2016年630㎡新增31.59%;

  ◎社康机构工作人员共有14736名,相比2016年7683名增加91.80%,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671名,相比2016年7250名增加88.93%;

  ◎社康机构以占全市12.7%的医务人员,完成了全市33.1%的门诊量,共为2177万人次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全市累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528个,签约常住居民约400万人,建立家庭病床10946张;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升,从2016年的12.38%大幅提升到4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