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馆藏万卷古籍成瑰宝 巧匠悉心呵护复旧颜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6月15日        版次:ZXA13    栏目:    作者:陈卓栋、谭耀广

     景堂图书馆珍藏的和刻本古籍 景堂图书馆供图

    新会景堂图书馆已有百年历史    新会区委宣传部供图

    工作中的谭锦华    受访者供图

    修复前测量书页厚度 受访者供图

    修复时毛笔轻扫 受访者供图

    赵剑宏将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   景堂图书馆供图

    修复后的和刻本古籍书页 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谭耀广


  踏入百岁的新会景堂图书馆,是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过万册珍贵古籍文献。从2014年起,该馆建成专业古籍修复室。图书馆员工谭锦华也加入了古籍修复师的行列。截至目前,她一共修复了4700多页古籍,成为江门知名的古籍“医生”。她说:“修补古籍,既是对自己心境和技术的修炼,也是和古人的心灵对话。”


  “智识府库”珍藏1.3万册古籍


  1922年,祖籍江门新会的旅港乡亲冯平山以其父冯景堂之名创建“景堂图书馆”。历经百年风雨,景堂图书馆收藏了50多万册纸质文献,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宝库。尤其是馆内的古籍书库,堪称“宝库中的宝库”。

  古籍是指成书在辛亥革命以前,以中国古典形式装帧的书刊资料。据悉,景堂图书馆古籍书库保存了超过1.3万册古籍文献,其中珍品数不胜数。如明嘉靖四十三年《大学衍义通略三十卷》就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景堂图书馆馆长谭红霞介绍,该馆还珍藏着超过460册和刻本。记者了解到,和刻本即日本刻本,指明治时期以前日本刊印的中文古籍。据悉,景堂图书馆是广东省内和刻本藏量较多的收藏单位之一。无论从内容到版本都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部分馆藏和刻本未被收入《中国馆藏日人汉文书目》,更显珍贵。因此,景堂图书馆被评为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专业修复为古籍“延寿”


  正是由于馆藏大量古籍文献,古籍修复的需求便十分急切。

  中国古书所用材料,大多为手工纸,质地纤薄,再加上年代久远,很容易破损、掉色,需要古籍修复师维护。古籍修复师也被誉为书籍“医生”。

  谭红霞介绍,该馆收藏的古籍文献绝大部分超过百年历史,熬过了战火、动荡洗礼,却抵不住岁月“斧斫”。不少古籍文献存在霉变、虫蛀、脆化、鼠啮、断裂等多种形式破损。记者在馆内有幸见到正在修复中的《村上忠顺古事记标注》。这本古籍是珍贵的和刻本,但书页虫蛀严重,已经变成如蜘蛛网一般。谭红霞说,包括《村上忠顺古事记标注》在内,该馆收藏的古籍有相当部分需要修复。

  因此在2007年,景堂图书馆加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为首批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加入第一批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计划。在省内外古籍修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该馆于2014年建成专业古籍修复室,本着“抢救为主、修复为辅、修旧如旧”原则,开展起极具历史意义的古籍修复工作。


  图书馆有了自己的古籍“医生”


  每个工作日的早上,谭锦华都会准时回到新会景堂图书馆三楼的古籍修复室,拉开百叶窗,大口呼吸着窗外景堂图书馆花园的新鲜空气,然后喝上一口茶水,安静地开始一天的修复工作。

  从加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始,景堂图书馆就开始物色古籍修复师人选。基于图书馆古籍修复的长远需求考虑,景堂图书馆决定培养自己的修复师。而在图书馆内从事美工工作,心灵手巧、性格沉稳的谭锦华,由此走进了奇妙的古籍修复世界。

  2013年,谭锦华接受图书馆选派,学习古籍修复技艺。古籍修复工艺复杂,而且需要修复师“通古今、知人文”。因此,她先后走进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中山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接受培训。后来,她还被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选进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广东传习所,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杜伟生,还得到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肖晓梅等言传身教。经过一番磨炼,谭锦华成长为一名古籍修复师,同时也是景堂图书馆目前为止唯一的古籍修复师。


  修复古籍也是修炼身心


  谭锦华介绍,古籍修复要经过20多道工序。但她觉得,最难的不在工序,而是动手之前对古籍的“望、闻、问、切”,制订修复方案。

  “修复古籍根本原则是‘整旧如旧、保持原貌’。每本书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命’,要保存它的独特性和价值,就需要专门制订方案,从纸张用哪一种、从哪里开始下手,都要想得清清楚楚。”谭锦华说,在修复一本古籍之前,她总会小心地翻阅、查看、思考,“有时候还会想古人是怎么选纸、怎么印刷的,就像跟古人隔着时空对话一样”。她开玩笑说,有时候甚至还未动手修复,就能把这本书的内容读得差不多了,也算是一种丰富知识的手段。

  待修复方案敲定,一场无声的浩瀚工程便拉开帷幕。用上30分钟细心搅拌专用的糨糊、准备好一定量的纯水,拿起毛笔和镊子,谭锦华坐在小小的工作台前,开始进行一场心性的“修炼”。“我的师傅杜伟生先生说过,古籍修复心性很重要,修书就是修心,修书的技术是基础,但怎样能把书修得更好?关键在于心性,耐心、责任心,还要有对古籍本身的热爱之心。”

  小小的工作台上,面对一页破碎的古籍文献,谭锦华喷洒上配好的纯水、用毛笔把书页轻轻展平,再蘸取用淀粉制成的糨糊涂抹在破洞处,并用预先配备好的纸捻补上破洞……每一页古籍,类似的动作要重复上百次,以万分细心应对这份繁复,这让谭锦华的工作处于一种既“静”又“慢”的状态,对身心都是极大的考验,“每天一般只能修复一两页”。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谭锦华耐住寂寞。“入行”至今,这名古籍“医生”已经修复了4700多页古籍,其中包括了近代日本第一部以汉文编纂的世界史、晚清时期流行的早期世界史著作《万国史记》。从谭锦华修复前拍摄的照片上看到,修复前的《万国史记》,虫蛀、断裂、扭曲成团,文字已无法辨识。修复后的《万国史记》,完整成册,页面干净,与修复前相比,已是“判若两书”。


  新技术打开修复“新路”


  保护古籍,传承文化任重道远。记者了解到,除了成立古籍修复室,利用传统手艺进行修复外,景堂图书馆还利用科技手段来对古籍文献进行处理。

  景堂图书馆藏有的和刻本,用纸为构皮纸,韧性较好,针对这一特点,景堂图书馆开展了《和刻本古籍修复工艺和材料研究》科研课题,采用纸浆补书机进行修复,大大提高了修复速度。据悉,在利用纸浆补书机修复的过程中,谭锦华遇到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添加纸浆时全凭工作经验,无科学检测和标准化数据。她和课题组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纸浆用量进行自动化测定,还特别邀请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肖晓梅前来指导。经过一次次实验,最后确定,1克纸配500毫升纯水的浓度最为适合。修补后的和刻本书叶厚度与原来的相差不超过10%,修复效果显著。

  虽然纸浆补书机目前仅能替代其中一小部分修复工序,但谭锦华认为,时代在进步,总有一天,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将为古籍修复和保护带来新的变化。

  而出身计算机专业的90后赵剑宏,则正在让古籍文献“数字化”。他介绍,为了提高古籍文献的利用率和保存度,他通过非接触性彩色扫描机将古籍“带进”电脑屏幕,把整理好的古籍扫描整合,分类上传到古籍数据库,方便古籍保存和读者查阅,避免了人为因素对古籍造成多次伤害。“将古籍数字化处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古籍保护和使用之间的矛盾。”

  谭红霞还表示,为引导大众深入了解古籍修复技艺,宣传古籍保护理念,景堂图书馆多次开展“古籍保护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通过图文展览、修复专家视频演示、修复师现场演示、观众互动体验等方式,立体展示古籍修复技艺,向大众展示古籍修复成果,宣传古籍保护理念,营造全社会参与、关注、保护和传承古籍修复技艺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推动古籍修复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