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解锁“新玩法”,惠州推进非遗活化利用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6月17日        版次:ZHA13    栏目:    作者:陈骁鹏、马勇、李海婵、周婷婷

        广东龙门林村盒箩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舞蹈表现了民族民间传统技艺的积淀和传承       龙门文旅供图

    龙门县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现场,进行龙门林村盒箩技艺等非遗展示                龙门文旅供图

    惠州青少年博物馆写生艺术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近国宝 惠州市博物馆供图

    越来越多的游客特地前来观赏龙门非遗展演,购买非遗文创产品 龙门文旅供图

    多项龙门非遗轮番上场,吸引眼球 龙门文旅供图

    西湖景区工作人员亲手指导学生制作拓片


  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图 李海婵 周婷婷


  非遗千古传,文泽天地间。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惠州线上线下活动遍地开花,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惠州地处多种文化交汇地带,自古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是岭南文化遗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手短缺、传承断层等诸多问题。未来,惠州如何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非遗活化利用,仍任重道远。

  让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惠州文化遗产解锁“新玩法”,尝试“出圈”,也吸引年轻人“入圈”。


  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


  惠州市科技考古研学公益班让学生手握洛阳铲,探寻惠州史;AI虚拟博物“官”引领市民游客漫游数字博物馆;通过考古盲盒寻找惠州宝藏,提升孩子们对文物考古的兴趣;品尝黄金酥丸、制作客家凉帽、画龙门农民画、体验惠州剪纸,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走进惠州学院,吸引学生体验打卡……6月11日开始,惠州开展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精彩纷呈,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享受精彩的“文化盛宴”。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400多年建城史,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文化遗存灿若繁星。据统计,目前惠州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92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9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惠州现有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27项、市级项目74项、县(区)级项目166项。

  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都是重要一环,校园成为非遗传承阵地。“习武先习礼,抱拳礼左掌右拳”“叉腰、蹲下、左冲右绕”……6月10日,岭南五大名拳之一李家拳的省级传承人欧阳粤强、市级传承人李子兴在湖山小学教授拳课,让孩子们学习基本拳法,了解李家拳的八卦拳、四星拳、三门拳等主要套路。现场,学生们精神抖擞,全身心投入学习,一招一式颇有模样。

  “孩子们,剪出水滴形、米粒形、花瓣形,”在十一小学金榜分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剪纸工艺大师刘雅晶现场教授市级非遗项目——惠州剪纸技法、工艺。几张彩纸,一把剪刀,在孩子们的手中一折一叠一剪,瞬间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草、蝴蝶,深受孩子们喜爱。

  在上排小学,两位来自西湖景区从事拓片制作的工作人员将清代书法大家伊秉绶的题刻拓版带到课堂,详细讲解了拓片的基本知识,并亲手指导学生制作拓片,寓教于乐。“学会了就在家自己做,还能挂墙上留作纪念。”四年级学生彭景皓兴奋地说。

  经过多年“进校园”活动,惠州非遗传承逐渐转变到“非遗在校园”。从2010年年底开始,惠州李家拳在河南岸街道6所学校设置课程,湖山小学是其中一所。“这里是李家拳的发源地,通过李家拳进课堂进社团进大课间,实现了学生全员参与。”湖山小学校长杨文峰介绍,该校还把拳术传授与体育课相结合,学生们在课余做由李家拳套路动作编成的广播体操,校园内随处可见李家拳文化元素,“我们的目标是一、二年级打好基本功,三、四年级学会简单的拳法,五、六年级要能表演李家拳。”

  “非遗进校园已不是新鲜事了。”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敏介绍,惠城区内四项省级非遗的传承人均致力于传习教学,在校园内实现了常态化教学。据透露,接下来惠城区将建立范围更广、更长效的机制,真正做到每所校园都有非遗文化入驻。


  “非遗+”激活传承发展


  如果说,“非遗进校园”是“规定动作”,那么“非遗+”便是探索保护传承的新路径。记者实地走访发现,“非遗+”正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光彩,激活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命力。

  6月11日,龙门县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南昆山居温泉度假村举办。活动现场,舞火狗、龙门山歌、麻榨春牛舞等龙门非遗精彩表演轮番上场,还展示了大笼糍、龙门年饼、林村盒箩、虎头花灯、龙门农民画等龙门非遗项目,让游客在看非遗、赏非遗、亲近非遗的同时重温文化记忆,引发情感共鸣。

  南昆山居温泉度假村相关负责人表示,越来越多的游客特地前来观赏龙门非遗展演,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景区的游玩项目及文化氛围注入了新活力,不断创新龙门旅游行业和非遗文化的新名片。

  与此同时,在东平窑陶瓷文化园内,珠三角周边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亲手拉坯和作画。东平窑,宋代广东三大民窑之一,惠州工艺美术师余小伦多年研究传承宋代东平窑陶瓷制作工艺,惠州青白瓷传统手工技艺成为惠城区非遗保护项目。

  “要将技艺搬到景区,让游客现场观看、体验非遗技艺制作过程,沉浸式体验非遗创作。”余小伦说,目前惠州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东平窑陶瓷文化园每年接待游客逾20万人次。东平窑还招收了不少附近的村民作为学徒,将非遗技艺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带动乡亲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不断玩出“新花样”,“非遗+产业”则是让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多祝益和隆酱油制作技艺是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申报市级非遗项目。作为一家百年老字号,益和隆酱园承载着众多惠东老百姓的家乡情怀。2018年,益和隆酱园启动扩产,投资千万元优化升级设备,扩产后年产量可达数百吨。传承人汤挺峰表示,如今益和隆酱园已经全面启动了品牌化运作,产品通过零售、批发、电商等多种渠道出售。

  未来,“非遗+直播”更是趋势所在。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袁学欢介绍,此前,惠州市文化馆(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曾顺势推出“探寻非遗之美”直播带货活动、“非遗e食堂”等,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现继续推出了“非遗大家讲”等活动,通过直播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吸引着年轻一代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