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车尾厢集市”背后的故事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6月24日        版次:ZHA14    栏目:    作者:陈丽媛、林海生

     年轻人相聚

     入夜后的江北大云寺江边公园

     近期车尾厢摆摊以卖柠檬茶居多

     市民自带露营装备

     阿明的车尾箱咖啡摊

     傍晚时分,摊主陆续准备出摊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丽媛 林海生

  

  “得闲饮茶”……近来,在惠州江北大云寺江边公园、新开河桥、东江沙公园等地,不时能看到一些年轻人利用汽车尾厢做起了柠檬茶、咖啡、提拉米苏等小摊生意——他们往往在夜间出摊,利用户外空间在小摊一旁摆放简易折叠桌椅,配上小夜灯装饰。

  这种车尾厢集市,多在江北大云寺江边公园一带。这些利用车尾厢做小生意的年轻群体,有着自己的故事。

  

  江边出现车尾厢集市

  

  夏至刚过,微风徐徐。傍晚时分,惠州江北大云寺附近的江边公园逐渐热闹起来。摊主阿明早早将车子停好,打开车尾厢,细心整理现磨咖啡设备,摆放公仔、夜灯等装饰。随着摊位一旁的露营风折叠桌椅就位,他的车尾厢咖啡小摊正式“营业”。

  “我接触摆摊不久,最初是在新开河桥那边摆,大概是今年4月底留意到江北大云寺周边这个位置,那时候人流量不多,摊位只有寥寥几个。”回忆起江边的变化,阿明颇有感触。作为最早来到这里摆摊的一批年轻人之一,他亲眼见证江北大云寺车尾厢集市的变化。

  “大概从4月到5月底,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江北大云寺江边一带的摊位数量增加到三十多个,其中不少是年轻人通过车尾厢形式摆起来的。”阿明表示,最初游客、行人都是附近小区的居民,随后有些人是从大亚湾、惠阳等地方过来,“最火爆的时候,东江三路两旁停着两排车。”

  记者日前走访看到,阿明所说的“集市”位于惠城区江北街道东江三路大云寺附近的路段,全长约1000米。天还没黑,不少摊主已经早早就位,整体来看,柠檬茶、咖啡等茶饮类摊位居多,也有摊主摆卖特色冰粉、凉拌小吃等。

  从形式看,很多摊主都会在摊位一旁的草地上摆放露营装备——简约的折叠桌椅、户外灯,还有讲究的摊主会拉起天幕,挂上小夜灯。人们从中买一杯饮料,坐在江边畅谈相聚。年轻人将这种模式称为“露营摆摊”。

  “最初来这里消费娱乐的以年轻人为主,他们的目的性往往很强,就是希望找个地方坐一下。”阿明表示。

  

  摊主想法各有不同

  

  这些年轻人利用车尾厢摆摊的原因五花八门,有人为了扩大社交圈娱乐消遣,有人不愿赋闲尝试新鲜事物过渡,也有人是为了开启副业增收。

  “说不上能赚钱,就是做做感兴趣的事情,多交朋友,过渡一下生活。”阿明向记者分享自己的摆摊经历。2020年年初,他辞去在惠州惠东一家头部电商企业的工作,准备谋求职业转型但未果,赋闲在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考虑,热爱茶饮的阿明逐渐萌生了经营咖啡店的想法。

  “前期各方面资源有限,希望先通过摆摊试一试,积累经验、人脉,后续再找机会开店。”阿明说。

  95后摊主丽丽摆摊的原因也类似:“上个月辞职了,想休息一下,还没想好下一步怎么走,就跟朋友一起试着做点小买卖。”

  另一位柠檬茶摊主秋林(化名)告诉记者,她在博罗开了一家柠檬茶店,但由于店面位于小区内,平日里生意并不是很理想。从去年开始,她便尝试到惠州新开河桥下卖柠檬茶。

  记者询问发现,不少年轻摊主因处于职业转折期,所以通过做“小生意”过渡,也有白领摊主是为了开启副业,充实假期生活。比如,其中一位摊主利用车尾厢卖柠檬茶和咖啡,他工作日在大城市上班,周末回到惠州有空就到江边摆摊。另一位卖甜点的摊主原本开了一家烘焙店,但经营状况欠佳,就关闭了门店,选择灵活性更强的车尾厢摆摊。

  对于颇受关注的收入问题,阿明坦言,受天气等多方面影响,摆摊的收入很不稳定,一个月平均下来基本上就是刚好回本的水平。“我现在这个车尾厢咖啡出摊,从晚上8点摆到深夜12点,营业额最多也就大概500元,一般也达不到这个数。”阿明说,入夏以来柠檬茶摊位生意稍微好些,他跟附近摊主交流得知,热闹的时候,部分柠檬茶摊位的日营业额大概在700元,扣除成本,利润率在60%-70%之间。

  “现在摊位越来越多,我到现在还是亏。”摊主丽丽卖的是凉拌小吃,她说自己从上午十点开始购买食材、制作小吃,忙到下午四五点准备出摊,摆到深夜十二点,忙活一天下来收入也是不尽如人意。

  “我曾试过晚上八点半到凌晨两点,一个客人都没有。”经营精酿酒小摊的阿武表示。

  

  与顾客谈天说地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这批摆摊的年轻人乐意敞开心扉与人交流,他们将关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通过精致的车尾厢装饰呈现出来。饮品摊主茉莉的车尾厢挂饰上有这么一句标语:“保持清醒还是微醺,这是个哲学问题”。

  一番攀谈得知,茉莉是一名刚离异不久的妈妈,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一直在家做全职太太。摆脱不幸婚姻的束缚后,她开始试着在心理学中寻找慰藉,并慢慢地从一名心理学获益者变成了心理学普及推广者。经过系统的学习,茉莉于去年成功拿到了心理咨询师证。如今她试着摆摊,是希望将饮品作为载体,搭建一个流动的“心灵驿站”,在摆摊过程中与顾客交谈,帮忙疏解他们情绪上的问题。

  精酿酒摊主阿武毕业后辗转过多座城市,曾路过成都的老街酒馆,感受过重庆的繁华,领略过敦煌的魅力。机缘巧合下,阿武来到惠州,如今常常在自己“小酒摊”旁即兴吉他弹唱,与顾客交流,听听别人的故事。

  记者了解到,目前惠州的车尾厢摆摊群体呈现出一定的抱团状态,他们通过线下聚会、线上建群等方式交流合作、信息互通。阿明透露,一些商圈、园区在举行商业活动时,也会邀请一批车尾厢摊主过去。

  

  市民呼吁规范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车尾厢集市存在着两面性。例如车尾厢摆摊集市近期在江北大云寺江边公园出现一段时间后,占道经营、交通拥堵等衍生的城市管理问题持续引起热议。

  据阿明回忆,今年4月底以前,江北大云寺江边公园一带摊位不多,人流量还没起来,摊位主要以车尾厢摆摊模式为主,集市呈现出浓浓的文艺氛围感。在阿明看来,这种氛围感,正是车尾厢集市风靡一时的关键原因之一。

  集市火起来后,逐渐吸引了各种类型的流动摊贩,如今卖炒田螺、烧烤、玩具的应有尽有,加上人流量暴增,当初的文艺氛围感逐渐淡去。

  “确实该管管了。”阿明坦言,集市体量规模越来越大,确实给江北片区的城市管理带来一定的负担。

  记者观察发现,江北大云寺江边公园附近没有设置公交车站点,大多市民、游客都是自驾而来,加上周边没有对外开放的停车场,人们都将车辆停在公园一侧的东江三路上,到了车流高峰期,难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拥堵。另外,随着人流量激增,江边公园片区的卫生问题也引起争议。

  记者走访看到,不少市民还自带露营装备,泡茶的、烧烤的、吃水果的……草地上一派热闹景象。阿明说:“很多摊主都比较自觉,收摊时会做好清扫。但卫生问题、搭帐篷天幕破坏了草坪等问题依然存在。”

  此外,大云寺附近的江边公园原本配有公共卫生间,但随着集市火爆,需求也激增,目前的基础配套愈发供不应求。

  一些周边居民认为,车尾厢摆摊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热爱跑步的市民大雄表示,近期由于车尾厢摆摊火热,跑步绿道被占领了。他认为,应对其加以规范管理。

  记者留意到,目前有关部门正持续对此处占道经营、违章停车的情况进行疏导、管理,近期江北大云寺江边公园的“车尾厢摆摊热”有所降温。

  摊主阿明表示,规范管理不仅是市民群众的看法,也是很多摊主的共同意愿,若惠州推出一定的规范制度,大家也十分乐意配合。

  国内经济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有关研究指出,相关部门可从规范经营行为、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准入、退出机制,允许办理临时经营许可证、临时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范其整体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各职能部门统筹协作规范其经营行为,允许摊贩在一定区域内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和夜市,并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此外,政府还需因地制宜探索这类新兴业态的发展模式,科学布局做好区域规划,将不同类型的业态融入城市文化中,促进其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