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低碳城 |
6月30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三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主旨论坛在京举办。深圳市龙岗区在全国区县级地方政府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唯一一项“‘2022低碳榜样’政府案例”荣誉。 龙岗区区长王策飞通过视频分享了龙岗近年来的低碳实践经验。他表示,天蓝地净、水清岸绿已成为龙岗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作为广东省第一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市(区),龙岗培育引进了一批绿色低碳企业,并不断改善水环境与空气环境,推进“近零碳社区”建设,绿色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市民追求的“新时尚”。 以榜样力量 带动产业新发展 据了解,“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系列活动自2010年启动,举办12年来先后得到了生态环境部以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北京市政府等部委及单位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已发展成为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的品牌活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曾10次出席该项活动,表示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努力。 系列活动举办以来,通过论坛会议、公益影像展和整合传播等方式吸引了数亿关注,已经成为传递中国绿色低碳进程的重要窗口和建言献策的思想平台。其所颁出的“年度低碳榜样案例”不仅是系列活动中的看点,也是鼓励各行各业积极践行绿色行动,以榜样力量带动产业新发展的有力举措。 此次龙岗区成为唯一入选“2022低碳榜样”的地方政府案例,是对近年来龙岗区努力探索工业大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取得良好成效的肯定。 绿色低碳实践硕果累累 近年来,龙岗采用 “智库+论坛”模式,推进低碳城论坛专业化、国际化,推动低碳技术、低碳产业、绿色金融等国际合作,成为展示深圳乃至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和国家开展碳外交的重要平台。去年12月,以“碳路中国:绿色创新引领,全球聚力行动”为主题的2021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第九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在此举办。 论坛中,龙岗区正式发布了《龙岗区节能减碳总体方案》与《深圳国际低碳城综合发展规划》两大核心“双碳”新政,引入近零碳、碳中和等理念,从科技创新、产业体系、空间格局、低碳生活、国际合作等五个方面全面升级,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突出、产业绿色低碳、空间布局合理、体制机制创新的高质量低碳发展新样板。 事实上,这不仅是龙岗区围绕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先行先试,率先探索,在全市率先研究区一级“双碳”顶层设计,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成果之一;同时,也向全社会宣告了龙岗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龙岗区正在坚定实施“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全力打造“IT+BT+低碳”三大产业集群。龙岗区委七届二次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探索工业大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坚持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内在要求,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绿色“含金量”。 通过积极的低碳发展探索实践,一批绿色低碳产业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并落户龙岗。有统计显示,龙岗区2021年绿色低碳产业总产值达到789.01亿元,增速17.5%。更加令人振奋的是,预计2030年可达3400亿元,将成为深圳绿色低碳产业第一区。 目前,龙岗区正依托深圳国际低碳城,抓住龙岗被纳入广东省第一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市(区)的机遇,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壮大计划,大力培育引进绿色低碳产业领军企业,努力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低碳产业集群。同时,利用低碳发展实践积累的成效和优势,联合深圳东部各区,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打造万亿级“大低碳”产业集群承载区。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龙岗区启动了2022年“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发布了全市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引导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为深圳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贡献龙岗力量。 今年年初,集“生态保护、文化体验、休闲游憩、运动徒步”于一体的嶂背郊野公园正式开园迎客,也是大中心城绿廊串联南线的重要节点,并与龙岗河城市设计相连接、互联互通,实现蓝绿交织。成为周边居民的自然会客厅,形成具有郊野特色的城市绿肺和休闲娱乐的基地。 据了解,自“美丽龙岗 精彩蝶变”行动启动以来,龙岗区持续推动城区绿化美化,深入实施“公园城区”行动,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资源,高品质推进了一批重点公园建设项目落地,累计建成公园246座、绿道549.17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近50%,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市民群众追求的“新时尚”。 目前,龙岗区在国际低碳城积极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绿色低碳的生活、生产方式。在1平方公里核心区集成应用绿色低碳和清洁能源、水资源综合利用、海绵城市等先进市政技术;推进“分布式光伏+微电网”系统等全景式绿色韧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近零能耗大厦、近零碳社区、零碳主题公园等,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打造全场景适用的碳普惠模式,让低碳绿色的生活融入市民生活,成为习惯、成为常态。 (文/图 李薇 龙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