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古祠文化代代相承 家规祖训教泽绵长

羊城晚报记者走进中堂潢涌、麻涌新基两大宗祠,探寻背后的故事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7月08日        版次:DA14    栏目:    作者:王雷

     黎氏大宗祠寝宫(三进)

     黎氏大宗祠中堂(二进)

     黎氏大宗祠内的岳飞精忠报国灰塑

     莫氏祠堂内的“人伦坊表 孝友家风”八字牌坊

     古朴厚重的莫氏祠堂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王雷

  

  宗祠,作为中国人祭祀祖先的固定场所,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一座祠堂,诉说着一个家族千百年来的迁徙与发展。在东莞各大村落,宗祠文物星罗棋布。如今,宗祠的意义早已超脱文物建筑本身,其代表的家风文化仍深刻影响着子孙后代,感召着后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传承孝道、重视育人、心怀善意。

  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了东莞的数座宗祠,探寻东莞诸多村落的乡风民约,透视宗祠背后的忠孝传承。

  

  潢涌黎氏大宗祠

  

  始建于南宋,入选“东莞文物八景”

  

  中堂镇潢涌村位于东莞市北部,三面环水,立村于北宋元祐年间,素有“礼义之乡”美誉,并与麻涌、大汾、石碣同为东莞“四大名乡”,且为首位。

  据记载,村中原住有四姓人家:“村头梁,村尾张,陈、吉在中央”。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潢涌黎氏始祖黎宿由博罗县白沙乡迁居至东莞樟村,以制售豆腐为业,后娶潢涌陈氏之女。因有姻亲关系,其常到潢涌。相传,黎宿常看到潢涌一带有亮光,认为潢涌是福地,故由樟村再迁潢涌,居于陈姓的左邻。黎宿迁居后,与梁、张、陈、吉四姓和睦相处,繁衍发展。其后,科举兴盛,黎氏由此家门吉昌,人丁兴旺,名人辈出,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潢涌村内宗祠家庙林立。据统计,潢涌历代兴建的祠堂、家庙(家祠)共有70多座。由于历代自然因素及人为改观,多数损毁或拆除。如今,潢涌尚存完好的大小祠堂、家庙20余座。其中,规模最宏大的当属黎氏大宗祠。

  据《潢涌村志》记载,黎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后期的绍定六年癸巳(1233年),是潢涌黎氏通族总祠,占地总面积4878.28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886.74平方米,荫后园面积2991.54平方米。大宗祠坐北向南,三进院落,两个天井,四合院式布局。主要建筑有头门(一进)、中堂(二进)、寝宫(三进)。三进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1993年,黎氏大宗祠被列为东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黎氏大宗祠与东莞可园等一同入选“东莞文物八景”。

  作为东莞乃至岭南地区现存最早的宗祠,黎氏大宗祠不仅见证了潢涌村的发展,也成为当地村民念怀先祖、凝聚族亲、培育人才、传承文化、兴办公益的地方。  

  

  “以德为本 忠孝为先”被世代传承

  

  走进黎氏大宗祠,头门(一进)前檐上方正中央悬挂的“钦旌德本”木匾格外引人注目。“钦旌”顾名思义为皇帝亲自表彰。何为“德本”?相传,潢涌黎氏始祖黎宿,为人敦厚重义,孝义当先,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乡人都受他的影响而感化。南宋皇帝认为黎宿孝义可嘉,授其为朝议大夫,旌表其家门为“孝义”,居住的里巷为“德本”,赐建“德本”牌坊一座(该牌坊现已毁),并奖励诸多钱币。“黎宿用这笔钱建了黎氏大宗祠,剩下的钱用于私塾办学,让子孙后代读书。从此,潢涌有了物质财富,也有了文化滋养,一代一代就此发展起来。”黎氏大宗祠现任管理员、潢涌村志办公室负责人黎胜仔告诉记者,历史典故背后透视出的以德为本、忠孝为先的“德本”文化逐渐成为了潢涌黎氏的家规祖训。

  除了头门(一进)的“钦旌德本”木匾彰显“忠孝”文化外,黎氏大宗祠内的诸多细节也处处体现“忠孝”之风。迈入祠堂头门(一进),就来到了祠堂中堂(二进)。现如今,中堂(二进)是村民专门用于议事的场所。记者看到,中堂(二进)上方悬挂着“忠孝堂”木匾,头门(一进)和中堂(二进)连接处的天井两侧墙壁上分别雕刻有岳飞精忠报国灰塑和杨香扼虎救父(二十四孝之一)灰塑。“在外地人看来,黎氏大宗祠只是汇聚了灰塑、匾牌、花雕等传统技艺的旅游景点,但在潢涌人心里,黎氏大宗祠的存在,在后人心中树立起了忠孝传家的优良传统,并被代代相承。”黎胜仔说。

  受“德本”文化影响,如今,以“德本”二字命名的场所在潢涌村随处可见。“德本坊”“德本坊大街”……以德为本的价值观,融入了潢涌人的血液,影响着潢涌人的处世哲学,教导村民要互助互让,友爱雍睦。采访中,村民告诉记者,今年94岁的潢涌村民黎笑祥和他88年的妻子樊九始,几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80多岁的弟弟黎应祥的故事在潢涌村被广为传颂。据介绍,黎笑祥弟弟黎应祥是一位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因身体欠佳,需要常年住院。但无论狂风暴雨,抑或烈日当空,耄耋之年的黎笑祥夫妇每天都会煲好汤,骑上三轮车来医院看望弟弟,直到弟弟病逝。“黎笑祥夫妇对弟弟悉心照料,为弟弟养老送终,令人备受感动,这就是‘德本’文化的生动体现。”当地村民说。

  

  崇文重教,立村以来人才辈出

  

  穿过中堂(二进),寝宫(三进)映入眼帘。寝宫(三进)正中供奉着黎氏先祖牌位,供族人祭拜。寝宫(三进)前檐两边挂“进士”木匾,门额正中挂“文章御史”木匾。据黎胜仔介绍,“文章御史”木匾是为了纪念黎氏十世祖黎光考取进士而设立,以此提醒后人,不仅要忠孝传家,以礼治族,也要崇文重教,为国育才。

  据统计,潢涌村自立村以来,共出秀才以上600多名,其中文武进士8人,文武举人36名,监生贡生近300人,各朝赴各地为官者100多人。“可谓世世耕读传家,代代人才辈出。”黎胜仔说。

  改革开放以来,潢涌村历年考上大学的人数在东莞同样名列前茅。此外,为鼓励村里青年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自1994年开始,潢涌村就实施了奖教奖学制度。据介绍,村民凡初中毕业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考上本科,本科毕业考上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成人考上函授大学等均给予奖励,最高奖励5万元。另外,潢涌村每年还对村内学校的先进工作者亦进行奖励,奖金由村委会承担,通过奖励形成“你追我赶”的办学求学氛围。

  现如今,黎氏大宗祠凭借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和绵亘数百年的黎氏家族史成为了岭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宗祠文化展览馆。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当地村民以德为本、尊师重教的为人之道。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弘扬宗祠文化,形成村民向心力,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潢涌村村委会工作人员都会带领村民前来黎氏大宗祠祭拜。“定期到祠堂祭祖,首先提醒自己不要忘本,要记住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代代先贤的奋斗。其次,通过祭拜表达心愿,希望祖先能保佑全家事事顺意。第三,祭祖能强化凝聚力,无论村民身处何方,祠堂都能成为大家联系的纽带。”黎胜仔告诉记者,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几百年来,一代代潢涌村民团结协作,敢为人先,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村风祥和的潢涌村一跃成为了东莞村级经济的“排头兵”。

  

  新基莫氏祠堂

  

  新基村各姓氏出资重修共建乡梓

  

  走进麻涌镇新基村,崭新的民居沿着新基河一字排开。小桥流水、榕荫凉亭,绿树掩映下,河畔边的莫氏祠堂显得古朴厚重。

  新基村位于麻涌镇东北面,南宋时立村,原名宁乐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新基村也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和广东省文明村,村内历史文物众多,现存明清时期祠堂11座,古民居2座,庙宇1座。其中,莫氏祠堂年代最早、规模最大。

  据记载,新基莫氏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五间三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占地面积2480平方米,建筑面积892平方米,有“礼门”“义路”与两侧的村内巷道相通,是现今东莞地区保存规模较大的明清祠堂。祠堂内现存明末布局及清早期门枕石、柱基、梁架等构件,具有较高的历史、社会和艺术价值。2019年,莫氏祠堂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和其他宗祠不同,莫氏祠堂由新基村各姓氏共同出资重修,共建乡梓的同乡情尤为突出。村中各姓氏的村民,都可以来此相聚。因此,莫氏祠堂也成了新基村重要的历史文化教育传承基地。村委会工作人员莫凯豪告诉记者,现如今,祠堂不仅是村内莫氏后人祭祀先祖的场所,也是新基村的村史展览馆和传统粤剧曲戏表演大舞台。“莫氏祠堂在村民教育、乡村治理中扮演了积极角色,拉近了村民心理距离,促进了乡村和谐友善。”莫凯豪补充说道。

  

  宗祠文化促“孝德村”品牌建设

  

  古村乡情,流风遗韵,莫氏祠堂是如何在村民教育、乡村治理中扮演积极角色的?穿过祠堂大门,记者看到,祠前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醒目的牌坊,牌坊前后两面雕刻有“人伦坊表”“孝友家风”八字家规祖训。新基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传,清朝末年,在新基村的旧街(现称“旧街坊”),有位孝子名叫莫戴娱。取了功名的他,等待上任时母亲却突然去世。母亲离世后,他弃功名而守孝多年。其一片孝心感动了在朝廷当官的好友张有才。于是,张有才把他的故事呈报给了皇帝,皇帝遂命人立牌坊表颂,牌坊上写有“人伦坊表”“孝友家风”。此后,这八个字作为家规祖训,教育新基村的子孙后代要时刻孝敬父母、友善兄弟。如今,任由时光流转,万物更替,这条祖训仍深深根植于后人心中,犹如牌坊上的大字熠熠生辉。

  据了解,在“人伦坊表”“孝友家风”文化影响下,近年来,新基村紧紧围绕“孝”这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建设特色鲜明的“孝德村”品牌,使村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的规定,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同时,大力推动“家风家训进家庭”活动,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孝德之星”等创建活动,广泛传颂孝德,让全体村民成为“孝德村”品牌建设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新基村委会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德”之风教泽绵长,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新基村民的品格,村内才得以先后涌现出二十年如一日照顾家公家婆和外婆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萧初安、几十年如一日先后悉心照顾6位至亲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莫许芳以及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见义勇为的“东莞好人”罗启贤等大批道德模范。

  冬去春来,昼夜相惜。无论何时,走在新基的村头巷尾,随处可见老人们簇拥围坐、闲拉家常的温馨场面。据新基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得益于良好的家风祖训和村规民约,努力让村里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一直是该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针对不同群体需要,出台困难家庭帮扶政策,创造性开设残疾人服务计划和独居老人居家服务,目前已惠及超6500人次;此外,传承和改革老人宴,已惠及65周岁以上的户籍老人近4000人次。”据了解,新基村还建立了户籍村民重大疾病关爱机制,并预投入4000万元,推动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各年龄层的村民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服务,不断提升村民获得感。

  

  文脉一周

  

  7月1日,东莞举行推动潮玩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提出,推动潮玩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东莞迈上“双万”城市新赛道,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抓手。

  

  7月2日,东莞男声四重唱组合“太阳之子”音乐工作室(广州)在广州市殿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这将进一步促进其与全国一流音乐人及制作团队展开深入合作,激发创作更多传递温暖、歌咏东莞的原创歌曲。

  

  7月5日,2022东莞篮球城市文化节启动仪式暨2022东莞市篮球联赛(甲级)比赛揭幕战举行。接下来,东莞还将推出5大计划和18个精彩项目,全力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传播力、吸引力的篮球主题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