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
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内景 |
华为数字能源创新中心 |
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效果图 |
文/图 郑明达 深港双方首次共同开展公共政策研究提出28条举措、围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六大产业推出八类支持措施、针对港澳青年实习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资助…… 7月7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暨深港河套“招才引智”推介大会在深港国际科技园举行,会上发布三大新政策,启动九个新园区和19个新项目,推进深港合作不断纵深发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承载推动深港两地深度合作的重要使命。在这里,深港两地科技创新协同合作和创新要素高效流动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发展的强劲动能,开创深港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深港联通衔接的关键区域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深圳与香港一河相连。在这片深港“直接结合部”的区域,由深圳河北侧的深圳园区和深圳河南侧的香港园区组成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在此孕育而生。 2017年,深港两地政府明确共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以来,合作区成为深港联通衔接的关键区域。尽管占地面积仅3.89平方公里,却具有“一国两制、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多重独特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深圳园区拥有皇岗和福田“两大口岸”、保税区一号通道三大通道,跨境直联互通,辐射大湾区。其次,空间载体独特,面积有限风险可控,涌动着勃勃生机和澎湃动力。 跨境、跨制度、跨关税区的独特优势吸引了大批一流科研机构和企业落户合作区,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合作区充分利用双重制度优势,继去年推出首个深港“联合政策包”后,于今年7月推出三大政策,即深港“联合政策包”“产业政策包”“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支持计划”,拿出更多“真金白银”支持深港产学研协同,助力科学研究催生更多“从1到100”的应用突破,推进深港共同打造国际创科中心。 其中,“联合政策包”提出28条具体举措,创新性地在人、财、物及配套方面实现深港政策全链条协同支持,未来科创项目和人才能够同时享受深港两地的政策支持,实现“1+1>2”的效果;“产业政策包”推动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政策的链条,针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化项目建设和市级及以上重大功能型平台分别支持5000万元和1亿元,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如今,这个占地3.89平方公里地块,不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更上升为国家战略平台。 港青来深创业的圆梦舞台 站在毗邻深圳河的深港国际科技园办公室的落地窗旁,陈升向外望去就看到对岸的香港,那是他土生土长的地方。作为香港赴内地创业青年,陈升二次创业创立的“UNI香港青年创业空间”就选择扎根在合作区内。“近年来河套的变化日新月异,为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来深创业提供孵化加速平台,我相信这里会越来越好。” 2015年,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启用。作为第一批入驻团队,陈升在这里成立了前海学学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海外供应链管理及匹配,创业不到一年,就获得了首轮5000万元融资,并于3年后成功孵化出区。 谈及“二次创业”创立的“UNI香港青年创业空间”,陈升说道,这次他的目标是为到深圳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专业的导航、孵化服务。他把公司命名为“港湾”,“希望香港青年拥抱大湾区,也希望这里成为他们的‘港湾’”。至今“UNI香港青年创业空间”已经签约入驻40多个香港创业团队,近400个香港青年团队在陈升的协助下来深圳创业创新。 像陈升一样,到合作区创业的香港青年还有很多。为何如此多青年都能在这里启航梦想?因为这里向香港青年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孵化加速平台和资助政策。今年,“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支持计划”面向来合作区实习、就业、创业的港澳青年给予资助补贴和奖励支持,重点支持符合深圳园区重点科研领域和方向的人员,推动港澳青年在河套聚集发展,将合作区打造成港澳青年来内地打拼首选地。 随着两地互动愈发频繁,如今的合作区已吸纳大量港青前来创业,多所香港高校正在落地科研项目。而国家重大平台的入驻不仅便捷了创业港青,更让科研成果的落地变得迅速。这里每天都在演绎着携手合作、融合创新、奋发共荣的故事。 目前已培育港澳背景创业团队21家,产生知识产权203项,无创血糖监测、雾霾穿透视觉系统等技术在专项领域实现突破,6个团队产值从零迈入千万元级,企业获得融资共2.7亿多元。 大湾区科创资源的集聚之地 合作区深圳园区的高端科创资源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这一量的飞跃,在面积仅为3.89平方公里的合作区——这片不算广阔的区域上真实演绎。合作区集聚科创产业优势资源的力量,正成为深港两地优势耦合、衔接合作的最佳撬动点。 数据表明,截至今年6月,合作区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140余个,即每一平方公里,就有35个高端科研项目落地。“量子谷”“湾区芯谷”“能源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在这里实现集群发展。 在此基础上,今年7月,九大产业新园区、18个重大平台机构和高端科研企业总部落户合作区,其中不乏量子科学中心、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华为数字能源创新中心等科研高地,以及赛能数字能源、精科生物技术等行业头部公司。合作区作为深港最紧密结合部的科创引跑优势和平台磁吸效应日益凸显。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落户合作区以来,突破了诸多卡脖子技术。院长陈福荣透露,接下来将扩大对新材料的研究。“短期我们有两个很重要的项目会落地,第一个是国家卡脖子技术的电子显微镜,第二个是智慧节能玻璃。”此外,该研究院中长期的研究方向将朝着芯片、新能源科技等方面进行,精准匹配“联合政策包”扶持的新兴战略产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也是入驻合作区的项目之一,主要发力人工智能与网络的融合在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院长崔曙光认为合作区在深港合作方面的政策支持上有非常细节的考量,“比如人、财、物的自由流动,对香港招收的博士后、博士生的人才辅导支持,对深港两地的申请项目的配套支持,都有助于我们吸引更多重大项目落户河套,从而吸引更多人才一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浓厚的科研环境吸引了更多的科研人才扎根于此。五所世界百强高校共10个优质科研项目进驻合作区,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成功研发首台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桌面型电子显微镜,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建设全国首个开放式医疗机器人测试基地……人才的汇聚,使得这3.89平方公里焕发出更强的科研生命力。 与此同时,“租、购、改、建”四策并用,合作区筹集的6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研空间、投入使用的10个专业化科创园区,为企业拓宽了发展空间。预计到2035年,合作区将新增科研及配套空间将超过300万平方米。 合作区正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港两城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将加速推动大湾区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链接 河套连深港,一起向未来! “八大举措”助力深港科创合作发展 作为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始终把坚持服务香港、支持香港科创发展作为坚守的初心使命。7月8日,合作区推出深港科创合作“八大举措”,紧密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携手香港高质量推进“一区两园”协同开发,助力香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 举措一: 加快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建设 加快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改造工程进度,于2022年年底前完成改造、顺利开园;支持香港科技园作为项目协同评审机构,大湾区创科快线、大湾区创飞学院将落地园区,香港科创机构及企业快速集聚。 举措二: 发布实施深港“联合政策包” 四大方面促进深港规则衔接:深港协同支持科研项目,联合支持 、“选题征集”与“团队揭榜”、 配套支持科研项目;深港联合支持科研人才,配合合作区人才及岗位需求推行便利化支持措施、深港有序分批次推出合作区人才住房等;深港联合完善配套支持措施,建立深港医疗协同创新体系、为深港合资格创科初创企业提供配对投资/资助等;支持创新要素在深港两地便利流动,境外科技人才便利流动措施、简化科研样本、推动合作区深港数据资源合作共享等。 举措三: 助力香港青年创新创业 推动约1万平方米河套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谷年内投入运营,建设集孵化、中试、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创新创业综合体、极具辐射带动效应的国家级创新创业中心。出台实施“港澳青年支持计划”,多元化资助,满足港澳青年实习、就业、创业、生活居住等多方面需求;创新性提出对获得港澳高校创业资助的团队或项目,给予最高1:1的配套支持。 举措四: 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出台实施产业“政策包”,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化项目建设,分别最高支持5000万元;对市级及以上重大功能型平台,最高配套支持1亿元。 举措五: 筹集一批支持深港科创合作新空间 启动改造、运营约20万平方米9个新产业园区,包括量子科学中心、IDEA中心、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等。2023年-2024年完成新30万平方米科研及配套空间建设;加快东翼皇岗口岸片区40万平方米土地释放。 举措六: 汇聚一批深港科研新机构及企业 引入新一批三个香港高校科研机构落地运营,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异质异构光电子芯片创新平台等18个高端科研项目入驻,紧密对接香港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建设。 举措七: 开展深港规则衔接制度创新 深化科研“政策包”落地实施,面向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推介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等五大创新机制。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等深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科创要素的便捷高效流动。 举措八: 提升深港科研人才服务水平 打造2.0版“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推出“湾区社保通”“深港通注册易”等特色服务,实现服务全面升级。针对科研人员需求,推出300套人才住房。 (郑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