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深圳

推进生态空间保护修复
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典范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7月15日        版次:T09    栏目:    作者:李晓旭

     深圳大沙河

     深圳湾公园鲜花盛开

     深圳大鹏海岸线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晓旭

  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  磊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深圳持续推进生态空间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爱护生态环境、减碳降排成为深圳企业生产、市民生活的一种习惯。当前,深圳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在城市中心建起自然保护区

  

  5月24日,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活动期间,工作人员在公园观鸟亭发现下方滩涂上有疑似欧亚水獭的足迹。而在旁边一道水泥横梁上,还发现了疑似欧亚水獭留下的新鲜排泄物。经仔细查看后确认,就在数小时之前,水獭曾在这里逗留过。

  专家认为,水獭的出现和频繁活动往往对当地有重要生态指示意义。这也意味着,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一个完整而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水獭自2020年起频繁出现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极大可能是由于深圳河的“水獭友好性”大幅提升。深圳河的治理提升了水质,为欧亚水獭提供了更好的水环境。

  这些年,黑脸琵鹭、豹猫、黄嘴白鹭、斑头鸺鹠、棉凫等野生动物频频现身深圳,直观地展示一座城市的灵动之美、和谐之美、自然之美。深圳陆域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记录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3种,全市鸟类种类总数约占全国的1/4。

  深圳历来重视生态保护,在全国率先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构建起了“四带、八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总体格局。深圳还积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目前深圳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7个,其中国家级6个,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477平方公里,面积占比24%,远大于《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湿地公园建在了城市中心:华侨城湿地公园是我国唯一处在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福田红树林湿地是全国唯一地处城市中心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去年5月22日,深圳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摸清“家底”,总结经验。今年5月22日,深圳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出台《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通过六大优先领域17项行动,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

  

  推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脑袋憨萌,四肢稳重,“扑通”跃入大海后浮游片刻才依依不舍消失在大海深处。6月6日,深圳东部海域七星湾码头,两只珍稀濒危绿海龟“海海”“强强”重返万顷碧波。陪伴它们放流大海的,还有130万尾黑鲷鱼苗、412万尾斑节对虾虾苗。渔业增殖放流,有利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从1987年到2021年,深圳持续35年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仅深圳市级海洋渔业部门就累计投放虾类40389.11万尾,海水鱼苗2721万尾,贝类花蛤196吨、扇贝2500万粒、鲍鱼47.4万粒。

  深圳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人工鱼礁、海洋牧场试点建设,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2022年年底,历时四年多筹备就绪的深圳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将正式开建,在大鹏湾海域投放人工鱼礁,用海面积7.48平方公里,这将是全国首个以珊瑚为主题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深圳市渔业发展研究中心对东冲-西冲海域2019年-2021年的三次渔业资源联合调查显示,深圳开展伏季休渔、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活动等渔业资源修复工作后,相关海域渔业资源有了一定好转,海区的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鱼卵仔鱼和游泳生物量有一定增加,海洋生态资源得到一定恢复。

  与此同时,深圳加强海湾生态环境保护,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大鹏湾打造成为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型美丽海湾,大亚湾、深圳湾、红海湾美丽海湾建设稳步推进,美丽海湾示范效应初步形成。

  舟楫为马,耕海牧渔,海洋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蓝色粮仓、资源宝库。坐拥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0.5公里海岸线、51个岛屿的深圳,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在最近更是接连出台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相关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1772名林长擦亮城市蓝绿底色

  

  近期,惠盐高速公路深圳段改扩建工程原计划对涉及的5株古树进行迁移,经街道、社区林长以及市、区林长办的及时现场协调,推动项目单位将全部古树原址保护,并筹划恢复生境建立古树公园,还生态于民,成为古树保护的典型示范。

  2021年年底,《深圳市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印发,标志着林长制在深圳全面推行。深圳67.2万公顷林地和3.69万公顷的湿地被划为各级林长重点保护区域,制定规划期保护目标,并纳入林长任期考核。目前,深圳实现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林长组织体系全域覆盖,全市共设立林长1772名,明确基层监管员328名、护林员1027名,设置了林长责任公示牌206块。

  城市大树、老树及古树名木是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历史承载。深圳市探索推行“林长+树长”制,林长也是辖区每一株古树的树长,对古树的“生老病死”负有管护责任。林长作为“地方首长”,也加速了各区古树空间数据与城市空间数据的融合,目前各区均已实现古树名木数据在“多规合一平台”的落图应用,实现建设项目涉及古树名木空间管控的一键自动核查。

  此外,一系列亲民的宣传工作也在进行中,借用深圳本土原创的森林保护动漫“熊出没”卡通人物作为深圳林长社会宣传推广IP,打破次元壁,拉近了与市民的距离;在深圳龙岗儿童乐园规划设计林长制主题乐园,打造一个可以让小朋友沉浸式体验“小林长”的娱教平台;在梧桐山风景名胜区,市区两级共同筹办林长制现场主题宣传活动,鼓励市民围绕林长制、林业生态自创自演一批弘扬森林文化的精品节目。

  日前,深圳市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签发了2022年深圳市1号林长令,要求全市各级林长、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政治担当,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狠抓林业重点任务落实,持续巩固林长制工作成果,推动林长制工作由“建章立制”向“推深做实”转变。

  

  保障耕地农田和地下水资源

  

  近日,深圳市首单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方案——大鹏新区南澳新大等6个社区非农建设用地占用2.8公顷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方案正式落地。按照“即剥即用”的原则,剥离后的耕作层将直接用于耕地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

  自2016年我国全面推进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以来,深圳将永久基本农田作为城市开发不可逾越的红线,严格保护管理耕地,奠定了如今大城大田、大密大疏的“美丽深圳”格局。在全国划定的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版图上,深圳的耕地保有量任务为4.0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任务3万亩。这些农田、耕地,作为深圳生态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保障城市健康发展,也是城市景观生态功能网络、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单位之一。

  一直以来,深圳坚守耕地红线,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上一轮总体规划期间(2006年-2020年),深圳在落实耕地保有量任务方面是全省21个地市中落实情况最好的地市之一。根据《深圳市国土空间保护与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深圳计划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1882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514亩。同时,根据现代农业新产业及新业态特点,深圳以耕地保护利用为核心,推动农用地功能复合利用,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都市田园,彰显现代化大都市的农田科技、生态和文化价值。

  “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深圳市常年地下水资源量43707.38万立方米(不含深汕,下同),2016年-2020年累计开采地下水约1966万立方米。针对工业取用地下水,深圳通过完善取用水计量设施、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等措施加强地下水管控。针对农业取用地下水,深圳通过全面开展地下水井摸查、完善农田引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强农业取水许可管理等措施加强取用地下水行为管控。另外,深圳市水务局还打算在全市建立上百个地下水监测站井及附属设施建设,使用信息手段保护地下水。

  

  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

  

  这是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今年一季度,深圳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五,深圳空气质量稳居国内超大城市第一, “深圳蓝”成为这座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改善大气质量,推动水环境治理向“全面达优”迈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圳以壮士断腕的意志和“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的决心,以硬干部硬作风硬措施完成水污染治理硬任务。同时,深入推进“深圳蓝”可持续行动,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狠抓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制度建设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2021年3月,深圳正式发布全国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今年3月,大鹏新区组织完成了2021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工作,引人注目的是,此次考核新区在全市率先将GEP纳入其中,此举不仅为全市建立GEP与GDP双考核制度提供了具有实质意义的参考范例,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示范经验。

  二氧化碳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深圳碳普惠最近频频传来新动向。6月13日,深圳发布全国首个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应用;6月21日,《深圳市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方法学(试行)》出炉;7月1日起,《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施行,深圳向“碳普惠”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国家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深圳目前是全国碳排放水平最低的超大城市,也是碳排放增长最缓慢的超大城市。深圳高质量编制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积极参与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启动首批28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建设,全国率先开展城市温室气体及海洋碳汇监测试点,前海合作区、龙岗区纳入全省首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区。

  

  数说

  

  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1/8和1/5,绿色竞争力在全国289个城市中排名第一,这是深圳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闪亮成绩。

  “十三五”以来,深圳水污染治理累计投入超过1500亿元,新增污水管网6460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转好等。

  2022年1月-5月,深圳空气质量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那一抹“深圳蓝”是深圳的标志。PM2.5由2012年的38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18微克/立方米,灰霾天数由2012年的77天降至2021年的2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9年排名全国前十。

  

  观点

  深圳居民减碳潜力每年超2200万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7月1日起,《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施行。《办法》表明,今后重点排放单位可以使用核证减排量抵消年度碳排放量,一份核证减排量等同于一份配额,最高抵消比例不超过不足以履约部分的20%。

  “这里的核证减排量包括本市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比如,居民、社区、小微企业积累的有效碳积分都属于核证减排量的范围,这意味着,今后企业也可以购买居民端的核证减排量,从而抵消企业的年度碳排放量,形成碳交易的闭环。”深圳人碳减排潜力究竟有多大?韦福雷分析称,深圳实际管理人口2200万,据此计算每年居民潜在的碳减排量超过2200万吨,市场价值约1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