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社康中心看病 |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
深圳数字医疗服务 |
深圳技术大学学生 |
深圳文博会展示传统文化 |
文/羊城晚报记者 郑明达 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 磊 孩子上学有优质教育,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就医,老人在长者服务中心享受幸福晚年,遍地开花的公共设施丰富居民生活……如今,深圳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供给不断向高水平迈进,擦亮民生幸福底色。近年来,深圳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着力将改革红利转化成民生福祉,让群众享受更多城市发展红利。 “建一所优一所”推动“学有优教” 日前,《深圳经济特区学前教育条例》发布,规范幼儿园2岁-3岁托班管理,建立了学前教育行业信用惩戒机制,并首次提出幼儿园儿童健康教师配备要求,推动深圳“幼有善育”民生问题的解决。 除了幼儿教育,新校、优教、名师也成为深圳教育的高频词。近年来,深圳在教育领域不断发力,建强高中,公办普高学位上取得“新增量”,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呈现“新态势”,并鼓励高校创办附属学校,探索高中和大学之间一体化培养,从全国引进名校长,发展多样化、特色化高中。 深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立表示,到2025年,深圳将建成50个省一级名师工作室、500个市一级名师工作室、1000个区一级名师工作室。对于在大规模高中学校建设过程中如何提升学校建设品质,赵立表示将开展专项调研,并组建深圳市学校规划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市学校建立标准规范、优化布局设计、改进技术工艺等提供意见建议。 “因地制宜地打造深圳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的教育空间。”赵立表示,深圳将打造一套先行示范、符合深圳特色的“建设条例+项目规范+建设标准+技术标准”中小学校标准体系。 据悉,自去年以来,深圳启动大规模学校建设计划,举全市之力,各部门联合、专班推进,持续增大基础学位供给,跑出了基础教育学位扩容“加速度”。今年深圳将继续落实百万学位建设攻坚计划,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78所,龙岗、坪山、光明3所高中园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万个。 作为家长的深圳市民杨先生表示,深圳近年来在教育方面的大规模投入,作为深圳人是深有体会的。除了持续增加的学校,他更关注学校的办学质量。“孩子不仅要有书读,更需要读好书,希望新建学校能够‘建一所优一所’,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杨先生说。 “顶天立地”保障“全民健康” 在深圳罗湖莲塘街道,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的社康中心里按楼层设置外科服务区、治疗区、药事服务区等多个功能区,拥有十多种医疗设备,并设置家庭医生服务台。如今,像这样的社康中心已在罗湖、龙华、坪山等多个区域加速布局,实现“十分钟就医圈”,为市民提供更贴心的优质医疗服务。 让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深圳市民,这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近年来,深圳坚持以“优质高效”为方向,夯实“顶天立地”体系,促进医疗资源纵向下沉、强化防治结合、医院与社康上下协同服务,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顶天立地”的体系,将支撑起一座健康的城市,让市民“病有良医”。 通过深化医改,居民健康不断得到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深圳在医疗设施布局和高水平建设上加快步伐:广东省高水平医院达到7家,三甲医院达到25家。为进一步保障基层医疗服务,深圳通过加大用房保障、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投入,推动社区医院、社康中心、社康站多层次发展。在深圳,市民15分钟内可抵达最近的医疗机构就医,在社康中心也能找到专家看诊,高血压等8种特定疾病社区首诊打“五折”。 深圳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财政补助、医疗价格、医保支付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引导市级医疗中心“建高地”、基层医疗集团“强基层”,着力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此外,今年将加快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实施新一轮健康深圳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居民健康管理制度,办好年度“深圳健康活动月”,为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迈出新的步伐。 “医养结合”实现“老有颐养” “这里的环境优美、生活和娱乐设施齐全,比住在家里还要舒适,非常适合我们老年人养老。”日前,入住深圳南澳街道长者服务中心的江伯高兴地对前来照护他的护工小张说。该中心是集“医养康护”于一体的专业机构,是深圳首家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机构,配备无障碍安全设施、5G网络、娱乐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专业的养老康复服务。 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近年来深圳充分利用全市人口结构年轻化的窗口期,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积极推动养老机构建立医养结合机制,加快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城市,使老年人安享晚年。 深圳医养结合协作机制不断完善,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每年组织各级医疗机构深入社区开展义诊活动,65周岁老年人享受包括免费体检、免费接种流感疫苗等在内的健康管理服务。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家老年人提供“五保障四优先三重点”的居家健康养老服务,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超过八成。 罗湖创新“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机构支撑、社区示范、居家签约、互联网+”六类“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模式;龙华推动数字化养老服务,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龙岗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体系……目前全市运营的养老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均已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未来,深圳将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和护理型养老床位,方便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 “十分钟文化圈”助力“文化强市” “‘一键预约’平台的使用体验很不错,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空间。”近日,市民龚先生通过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平台到小区的健身房亲身体验。平台上订场、支付、抢票等丰富的功能,极大提升了龚先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便利性。 当前,在文化强市的战略背景下,深圳正积极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文体场馆加入“一键预约”平台,激发市民参与健身热情。与此同时,市内体育健身的软硬件设施持续升级,如推进中国足协足球训练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期等项目。深圳通过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全市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一键预约全覆盖,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 除了规划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外,深圳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同样鼓足了劲。2013年10月,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这是全球城市在全民阅读领域的最高荣誉,深圳是迄今世界上唯一获得这项荣誉的城市。同时,深圳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今已建成“千馆之城”。 在前海新城,国深博物馆建设现场塔吊林立、车来车往;深圳自然博物馆工程桩基施工火热推进;深圳海洋博物馆未来将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文化新地标……瞄准全球标杆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发展定位,深圳近年规划建设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深圳歌剧院、改革开放展览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掀起新一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提升改造大鹏所城、南头古城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开工建设深圳第二图书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形成相互呼应的城市文化群落,“十分钟文化圈”正加速布局。 借助于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深圳常年开展文化艺术下基层、进校园、进厂区活动和艺术关爱活动,组织各区文化部门举办品牌文化活动和文化民生微实事……丰富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正在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据统计,深圳每年举办公益文化艺术活动上万场次,受惠市民超过千万人次,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均等的文化服务。 数说 ●“十三五”以来,深圳累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约3560亿元,去年全市建成学校151所,全年新增13.1万个基础教育学位。 ●截至2021年年底,深圳市医疗卫生机构5241家、床位6.4万张、执业(助理)医师4.56万名,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提高到3.63张。 ●截至2021年,深圳(不含深汕合作区)共建成文化馆(文化服务中心)747个;建成公共图书馆733家,其中市级馆3家、区级馆9家、街道及以下基层图书馆(室)721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306个。 观点 深圳市卫健委体改和基层处处长李创: “健康深圳”建设成果丰硕 “创新构建‘两融合、一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深圳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之一。深圳市卫健委体改和基层处处长李创表示,近年来,深圳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主要依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向社会联动的“大处方”转变,全面推进“健康深圳”的建设。“深圳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享受到公平的基本卫生服务,更健康长寿。”李创说。 此外,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它既是全国唯一的地方性健康条例,也是全国第一个系统性的健康立法,有较多的制度创新和探索。”李创认为,该条例对健康深圳的构建、健康服务的提供和居民健康保障等方面,都有系统且详尽的规定,全方位保障了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