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黎荫铭: 身体力行阐释“两弹一星”精神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8月02日        版次:FA13    栏目:    作者:谭洁文、张闻

     黎荫铭和伍晓梅2021年拍的军装照 南海区军休所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 谭洁文 张闻

  

  84岁的黎荫铭视力、听力退化严重,他每天有一个固定节目:让妻子伍晓梅把当天重大新闻跟他复述一遍。听完新闻,两夫妻常常会聊起以前的事儿——不要以为这是一位普通老人的唠叨。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义无反顾投入到国家“两弹一星”的研发进程中,特别是为氢弹的成功研制做出自己的贡献。退休后,夫妻俩乐观向上,黎荫铭更用一部又一部著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阐释着“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

  

  曾经:义无反顾投入氢弹研发事业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尽管已84岁高龄,黎荫铭仍清晰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经典段落。上世纪60年代初,从北京大学毕业的他正是受此感染,向组织写下申请书:“请把我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这个出生于南海大沥的技术物理专业的大学生暂别了热恋中的女友伍晓梅,毅然参军来到了新疆马兰基地从事核试验工作。当时的戈壁滩实验基地,条件还非常艰苦。黎荫铭就在这里开展氢弹的爆炸原理——氘氚核聚变的研究。伍晓梅后来听丈夫说,基地的食物和用水都是用水车拉来的,一到冬天就结冰,“晚上睡觉,火炉灭了,被子又不够暖,只好拿军大衣盖上来。军大衣不够长,盖着上半身,脚就盖不着了,睡觉直哆嗦。”

  艰苦的条件挡不住坚贞的爱情。1969年,大学毕业后的伍晓梅嫁给了黎荫铭。这个家境优越的女孩子,为了丈夫甘愿分配到新疆伊吾军马场。在新疆的广袤大地上,夫妻俩相隔700多公里,但俩人每次都是到3700多公里外的广州相聚——他们太想孩子了,每两年的一次探亲机会,他们都希望能和在广州生活的孩子一块度过。

  上世纪70年代,夫妻俩难得一见的情况迎来了转机。专业知识过硬的伍晓梅被调配到黎荫铭同一个工作地点,同样从事核弹研制工作。一直到1994年,黎荫铭正式退休,夫妻俩才回到了佛山南海。“他在一次实验时被核辐射伤过,视力和听力都受到严重损害,单位要让他早退休,他硬是不肯,60岁才正式退休。”

  

  如今:乐观向上传播革命精神

  

  伍晓梅回忆,退休后两人过上了琴瑟和鸣的日子,黎荫铭用笔写下一首首诗和小短文,她帮丈夫输入电脑,传给儿子安排出版。在妻儿的辅助下,黎荫铭将自身经历融入写成了半自传体著作《机缘与历练》,用自身经历向社会传递“两弹一星”精神。

  “老黎的退休生活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绝不给国家添麻烦;二个是争取还能给社会做点贡献。”伍晓梅回忆道,退休后,黎荫铭的视力越来越差,有朋友劝黎荫铭去办个残疾证吧,每个月能多拿2000多元的补贴。黎荫铭说:“我的工资够花了,为啥还要给国家增加负担?”

  虽然对自己节俭,但黎荫铭对需要帮助的人从不吝啬。每次需要捐款时,黎荫铭大多要亲自前往,“他捐款有个习惯,从来不问别人捐多少钱。反正他自己就从退休工资里拿出两三千元,包好就投进捐款箱。”“我们的钱够用就行,留那么多钱干什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现在都说创业,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那时候也是创业,是在国防科技领域创业。”伍晓梅告诉记者。“我们写书也不为自己,就想着要把一代人那种‘两弹一星’的艰苦奋斗精神传下来。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完成了,你们年轻人也有着自己的使命,我们希望,你们能在我们的基础上,进一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伍晓梅说,这就是她与黎荫铭在建军95周年之际最想告诉年轻人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