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火龙 |
文/图 梅尔 梁少冰 黄琪 日前,省级非遗项目“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民俗活动在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横山村举行。火龙舞动、家家焚香,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 锣鼓喧天 “火龙”起舞 傍晚时分,在横山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村民们穿着传统服装,“舞火龙”队伍已经准备就绪。笔者现场看到,火龙由竹竿扎成,龙头龙身插满LED的线香,芭蕉叶作为龙角龙尾,火龙全身和戏龙的龙珠还装饰些会发光的“荧光棒”,让每一条火龙变得闪烁缥缈迷离,增添了视觉效果。 晚上7时15分,鼓声起,鞭炮响,开始起龙,朝拜祈福,4条火龙在中心盘龙后跃出。“今年依然热闹,我们准备了4条龙,两条大龙,两条小龙,很多小朋友踊跃报名参与,参加舞火龙的村民就有80人,其中最小的队员是10岁,最老的队员已经64岁,只要他们热心参与,我们都很欢迎。”“七月三十装路香”传承人郑卫娟介绍说。 锣鼓队伍走在最前头助威,伴随着声声鼓乐,大火龙有节奏地舞动,小火龙尾随其后,穿梭于村庄大街小巷,浩浩荡荡前行。在香气缭绕中,“火龙”翻腾舞动,活灵活现。在现场,还有大批慕名前来的游客夹道等候“火龙”到来,男女老少欢呼雀跃,纷纷举起手机抓拍精彩瞬间,现场气氛高涨。 民间非遗 在传承中活化 据介绍,“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习俗三百多年前就从四邑地区传入斗门。其中莲洲镇横山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传承点,该村作为重要的传承据点,习俗传承、活动开展辐射全区。2012年,“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被正式列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莲洲镇文化站通过培育传承人、鼓励青少年参与火龙队伍等方式,不断为非遗项目注入年轻力量。作为传承人的郑卫娟承担着传承和保护的重任,为了实现传承人梯队年轻化,她参与非遗进校园培训工作,5年就培养了600多名舞火龙的小能手。 在区、镇每年举办的培训班上,她向全区各地村民传授装路香、舞火龙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指导创作讴歌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咸水歌,与时俱进拓展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项目的文化内涵。郑卫娟表示,未来还将深入挖掘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民俗的文化内涵,大力推动这项非遗项目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使非遗焕发新活力。 当地民俗 祈求美好愿望 传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菩萨成道日,傍晚时分,当地村民便在自家房屋四周及门前小路上安放自制的香墩,每个香墩间隔一尺,上插三支香,沿路至禾塘和村社等地,然后各家进行祭拜仪式,寓意五谷丰登、一路兴旺、人寿年丰、国泰民安。 祭祀之后,全村成员在村街集中,在特制的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枝,并在锣鼓声中,一人舞动龙珠、一人舞动龙头,之后上百人手持龙身和龙尾,沿着村街舞动前行。 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活动的香枝和火龙均为当地人家所特制,如香枝是以粉丹竹、广宁竹的竹枝经裁截、破削香骨、蘸染香脚、搓粘香肉、晾晒而制成的;香墩多用蕉树头或番薯、芋头、南瓜、萝卜、冬瓜等切成,或以黏土捏制而成;而火龙制作,除了头尾以铁丝等塑形以外,龙珠由整个南瓜充当,而龙身架分由各家自行准备,多用蕉梗并排而成,以方便插香枝。 据悉,为祈求地藏王恩赐鸿运福气,村中家家户户都制作一段或几段龙身架参与舞火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