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 |
广以新生合影 |
非遗进校园 蚁璐雅 摄 |
冠山书院 |
冠山书院内朱熹像 陈诗洁 摄 |
林伦伦 |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晓宜 陈诗洁 实习生 文丽媛 蔡秋良 图/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一个地区的崇文重教风气,往往从书院氛围中可见一斑。在汕头澄海区,坐落着一座拥有450年历史的冠山书院,除此之外,景韩书院、蓬沙书院等众多大大小小的书院,让浓厚的书香气息一直浸染着这座城市。 汕头崇文重教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相关部门,对于下一代的教育都十分重视。汕头不仅拥有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等学府,金山中学、潮阳实验学校等中小学也实力强劲。2016年,汕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市”称号,2019年在粤东西北地区中获得首批“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称号。 历史令人缅怀,未来更值得期待。新时期,汕头正积极打造区域教育高地,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为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贡献教育力量。 追溯百年书院 传承崇文重教优良传统 8月时节,燕雀在梁上欢欣跳跃,梁下正坐的朱熹石像静静守候着一方古老的书院。这里是汕头市澄海区冠山书院,坐落于绿意葱茏的神山北麓。书院环境清幽,鸟语花香,不少市民、游客来此游玩小憩,亦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学习。 “冠山一带很早便氤氲着书香之气,历史上潮州唐宋前八贤之一的卢侗退休后,见到冠山山明水秀,于是在此结庐读书。明朝隆庆年间,知县蔡楠捐俸倡建了冠山书院,亲自讲学,开启了澄海地区兴学重教的先河。”澄华街道冠山社区党委委员卢曼函向记者介绍,“冠山书院建成距今已有450年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冠山书院建成后,长期作为文化教育场所。书院一直办到清末1904年,改为小学堂。1959年至1984年,书院曾先后办过上华农业中学、冠山初级中学、澄海县工农中学、澄海县上华人民公社中学、澄海县上华中学、澄海县上华农业职业中学。” 除了冠山书院以外,汕头还拥有景韩书院、东山书院、蓬沙书院等,这些书院为汕头地区营造出浓厚的崇文重教风气,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粤东学子。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潮汕方言研究与传播著名学者林伦伦介绍道,“除了冠山书院、景韩书院以外,澄海境内还有王公、樊公、方公、绿波、苏湾、志学、尊育、敦化、凤山、文范等一共11所书院。另据不完全统计,仅清代后期潮州府治内共有书院54所,平均每县约有8所。府治属邑海阳最多,共有18所,饶平、澄海、惠来、普宁等每县有3所以上,形成州府—县城—乡镇的三级教育网络。近代的书斋就更加普及,据乾隆《潮州府志》载:‘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瀈飞。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 “从古代的书院,到近代的书斋、家塾,再到现代的学堂、学校,潮汕地区的文化教育一直处于先进地位。”林伦伦表示,在古代,青少年通过书院,有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也有了考试取仕、出人头地的机会;书院也让一些秀才们能够留在地方教书育人。晚清、民国办新学的时候,有的书院就直接“转型升级”为学堂、学校,继续培养人才。如今,学校继续了教书育人的工作,把崇文重教的良好风气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下去。 从历史深处走来,如今的书院,开始承担起传承良好学风家风、展现新时代风采的使命任务。2017年,澄海区委、区政府将冠山书院周边扩建为冠山书院主题公园,经常举办一些与教育、文化有关的活动,比如书香节、阅读活动、赠书活动、家礼讲座、家风讲座、书画展、文化节等。新时代的书院,正利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文化活动沿袭着汕头自古以来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丰富市民日常的精神文化生活,滋养着这片新时代的热土。 强化平台支撑 打造粤东区域教育高地 时间的指针拨到1981年,桑浦山南麓崛起汕头首所高校——汕头大学,这是国内第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她的创立,终结了潮汕地区正规本科大学缺乏的历史,紧紧抓住教育这根接力棒,汕头也开启了粤东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与改革开放共生,汕头大学担任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角色,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服务性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工程教育改革、医学教育改革、学分制改革实践等诸多特色成果广受认可。 这些年来,汕头教育屡屡交出喜人的成绩单,得益于汕头崇文重教的氛围,也离不开汕头市提供的政策措施支持。近年来,汕头推出贯彻一系列教育利好发展的举措,推动教育布局优化和质量提升,做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两篇重要文章,推动优质教育遍地开花。 在教育学博士、汕头大学高教所研究员蔡映辉教授看来,高等教育对一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汕大为潮汕地区培养了大量的高质量人才,汕大毕业生成为汕头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多学科的科研力量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如汕大海洋研究所培育的新品种扇贝味佳产量高,深受市场欢迎;汕大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医疗力量,成为潮汕地区人民群众医疗健康的有力支撑;通过继续教育、专业教育等形式,汕大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在职人员,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 蔡映辉表示:“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汕头大学就是敢闯、敢试、奋发有为、创新创业的一个缩影和典型。”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是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新尝试”,作为我国唯一一所引进以色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广以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拥有更能利用国际科研力量的优势,与国内其他单位形成人才错位竞争。2021年学校的首批本科毕业生中,80%的毕业生在多所全球著名大学深造。 高等教育做大做强的同时,汕头也不忘扎好基础教育之根。汕头基础教育扎实,金山中学、潮阳实验学校、汕头市第一中学等学校是汕头基础教育的一张张闪亮名片,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汕头“提量增质”,勉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量”上,2021年,汕头全市新增公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10848个,其中公办幼儿园学位9449个,全市各区(县)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50%以上、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80%以上。同时,汕头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新改扩建学校超过300所,新增公办学位超1万个。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比例达85%。 在“质”方面,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目前,全市共有13个教育集团,其中,4个教育集团被省教育厅列为省级优质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另外,建立健全“五育并举”育人机制,培育和提高新时代学生的综合素质。 澄海区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汕头大学东校区将于2022年秋季交付汕头大学办学使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南校区预计今年年底基本建成……如今,汕头日益成熟完善的教育体系、日益广阔的教育平台实现了教育的全阶段覆盖,正在为加快打造区域教育高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攒聚英才之力 聘用博士研究生近五百人 日前,2022年度潮汕星河奖揭晓,146位优秀学子登榜,82个集体奖项出炉。多年来,潮汕星河奖因评选标准高、评审流程严的特点,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与日俱增,享有“潮汕诺贝尔奖”的美誉,成为潮汕三市青少年孜孜以求的目标。 立德树人,办好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与政府的协同合作,更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帮助,潮汕星河奖基金会正是生动的例证。创立初期,星河奖奖励对象为在品德、学业、科技、文艺、体育领域表现卓尔不群的优秀青少年。近年来,潮汕星河基金会相继发展出国瑞科技奖、辉勇师表奖、星河成就奖等奖项,跨越了青少年奖掖范围,其意义和内涵不断延展。 潮汕星河奖的壮大发展,是汕头不断加强人才培育的缩影。近年来,汕头在鼓励人才向高层次发展的同时,也在着力加大高层次人才招聘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人才队伍结构,打造高水平教研队伍。据介绍,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汕头市教育系统共聘用博士研究生近500人,硕士研究生超1000人。 随着教育普及化不断推进,在人才“量”提升的同时,社会发展需要也对人才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汕头正不断建立健全“五育并举”的育人机制。一批批“思政课程”精品课、“学科德育”示范课的打造,从思想上引领莘莘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研学+劳动”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促使劳动教育蔚然成风;足球联赛、围棋锦标赛等体育赛事的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促使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步步推进。 人才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充足人才储备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当下,汕头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道路,在讨论地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也是对“如何培养人才、推动产业与人才培育的精准对接”这一命题的探寻。 潮汕星河奖基金会永远荣誉会长张章笋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潮汕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人才战略是创新战略的根本支撑。为此,汕头以“产学研”协同育人为切口,引导分布在各区的中职学校,精准对接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和布局,开设与产业新定位对应的专业(群),加强特色专业发展,如林百欣科技中专学校重点加强理工应用类专业发展,鮀滨职业学校重点加强文科商贸类专业发展等。 除此之外,汕头市、区两级教育部门还对全市中职学校现有专业进行综合评估,推动各中职学校专业错位发展,让专业建设更有支撑更有针对性,让学校专业设置更加贴近产业所需。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转变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企业和人才的联动发展,正在推动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良性循环的形成,为汕头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文脉观点 林伦伦: 潮人崇文重教的风气深入骨髓 潮汕地区之所以人才辈出,如潮人革命家许包野、冯铿等,科学家黄旭华、彭士禄等,哲学家张竞生、杜国庠等,经济学家庄世平、许涤新等,文学家秦牧、陈平原等,文史学家饶宗颐、黃际遇等,语言学家黄家教、李新魁等,潮商李嘉诚、马化腾等,还有成百上千工艺美术大师、潮菜大师等等,我认为都是潮人重视文化教育、重视技术培养的结果。 潮人崇文重教的风气,深入骨髓,民间有“生囝唔读书,不如饲大猪”、 “博家己钱众人恼,读家己书众人惜”的谚语,是一种民间的共识。因此,潮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把孩子读书受教育的事情摆在家庭、家族、宗族的议事日程上。华侨华人在国外发展得稍有宽余,在所在国或者回中国家乡捐资办学的例子数不胜数。东南亚的华文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办学者绝大多数是潮籍华侨华人。而潮汕侨乡的华侨小学、华侨中学(包括不加“华侨”两字的侨捐学校)也是遍地开花。 我认为,崇文重教是一种优秀的社会风气,它是由一个个具有良好读书风气的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个细胞,由一个个有良好家风家庭而组成风气良好的社会。久而久之,便培养了优秀的社会风气和传统。所以,想把崇文重教的风气传承和弘扬下去,家风教育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