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风雨无情人有情 广东气象助力构筑美好人居环境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9月16日        版次:DA16    栏目:高质量新人居 粤住粤美好    作者:梁怿韬、王天巍

     广州塔的引雷技术,减少周边建筑的雷击风险 梁怿韬 摄

     深圳海警局工作人员提醒船员注意台风影响 郭起 王林崴 摄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天鹿湖站区 李楚洲 摄

     广东居民通过“缤纷微天气”微信小程序,查询天气情况 陈秋明 摄

  

  策划/孙爱群 刘云

  统筹/刘云 陈玉霞

  

  文/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通讯员 王天巍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里面的无奈,更多的是缺乏技术手段掌握和预判风云。斗转星移间,人们对风云的认知技术已经更加熟练。在广东,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气象部门已在努力构建智慧化气象服务体系,持续研发满足社会需求的气象产品,不断提升气象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助力构筑美好人居环境。

  

  早发现早预警

  为民众安全保驾护航

  

  让风云变得尽可能可测,对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这也是一方民众实现美好生活的其中一方面。

  对于渔民来说,台风极为危险,以往的渔民,无法预判台风到来的时间和强度,常常出现“淹没风波里”的悲剧。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渔民则有了更大的保障。8月23日凌晨,适逢南海“开渔”,已出海作业一段时间的广东揭阳市惠来县渔民吴振成,赶在天亮之前就驾驶渔船回到港口了,“现在都有台风预警,我们一收到台风预警信息,就会第一时间回港避风。”

  同一天,汕头市南澳县青澳湾的党员志愿者也收到了台风预警的信息,立即齐齐出动劝导在海滩上的游客远离沙滩,“受台风影响,泳场即将关闭,请不要靠近海滩,尽快离开”这样的广播不间断在播放。

  8月24日,“马鞍”的“台前飑线”影响广东沿海;8月25日,“马鞍”以台风级强度登陆广东茂名电白。早在“马鞍”风雨影响之前,一条条气象预警信息,一道道防灾减灾防线,已在广东沿海地区构筑,减少了台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今年入汛以来,广东省气象部门已多次通过高质量的预报预警,指导各级政府部门提前防御气象灾害。5月-6月,广东接连受到“最强5月降水”和“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三强‘龙舟水’”影响。在5月初,广东省气象部门已根据模式资料和延伸期预报,预判5月中旬,广东将迎来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短时雨强强的降水。5月6日《重大气象信息快报》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广东各地市迅速部署防御强降水工作。

  

  “精”监测“精”预报

  民众乐享智慧气象成果

  

  中秋之夜,市民李小姐和家人想到广州市荔湾区中秋集市逛逛,出门前,李小姐打开手机查了一会儿,“今晚那边不会下雨,我们安心出门去!”李小姐查询的,正是手机里的“缤纷微天气”微信小程序,李小姐说,它早已经是她离不开的出门小助手了。

  在这个小程序里,可以查用户所在区域的天气预报,无论走到哪里,气象微信界面都会随着天气或用户所在区域变化自动切换,生动地展现天气实况。用户还可以看到空气质量指数、气压、湿度和风速等情况,甚至还可以看到分钟级的降水预报以及逐时预报。当可能发生灾害性天气或其他突发事件时,“缤纷微天气”首页将显示基于用户位置的预警信号。对于市民而言,通过该小程序真可谓能实现“一手掌握风云”。

  民众乐享的智慧气象成果,是广东高质量气象服务的重要体现,这离不开“观天网”的织密。广东省气象局方面介绍,广东目前已基本建成集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一体化的现代气象综合探测系统,站网密度全国领先。以15座天线群组成的卫星信息接收系统,为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海洋、生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全省12部S波段天气雷达业务网和粤港澳大湾区42部X波段相控阵雷达组成的业务网,让台风、暴雨、冰雹、龙卷等灾害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得以“全程锁定”。

  在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的指导下,依托“天河二号”,广东建成具有国产自主知识产权、覆盖印太-南海-泛华南的“9-3-1” 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综合了数值预报模式及其解释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网格预报,则将天气预报时效延长至10天,网格精度由5公里提升至2.5公里。上述预报预警工具,有助气象工作者更早判断高影响天气的未来动向,根据预报结论提醒相关部门及早做好防御措施。

  

  联动住建建机制

  共筑美好人居环境

  

  记者从广东省气象局获悉,依托智慧气象技术开发的应用场景,日后还将向更多行业延伸,与人居环境相关的住建领域,将因此受惠。

  据了解,广东省气象局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今年5月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展开技术交流探讨。双方就如何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做好老旧危房和建筑工地气象保障、加强防雷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充分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认为,要建立以气象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停工机制,以各自职能为基础,共同构建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应急联动机制。要将住建部门“海绵城市”机制与气象部门城市内涝气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城市内涝风险的预警和防范能力。要积极推动老旧危房人员气象保障应急联动机制的建立,将安全防范工作向前延伸。要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管理,通过部门合作,强化对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等领域实施协同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