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深圳多位政协委员“把脉开方”
为深港科技深度合作贡献政协智慧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11月01日        版次:ZA09    栏目:    作者:沈婷婷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河套港人服务中心为多家企业提供服务

     河套港人服务中心

  

  文/羊城晚报记者 沈婷婷   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深港一河相隔、血脉相连,合作共赢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双城故事。近日,深圳市政协围绕“深入推进深港科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进行专题协商。深圳市12名政协委员在前期深入调研基础上,就前海、河套、光明科学城等重大平台深港科技合作及人才培养、社团交流等方面积极建言。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开始,深圳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动员了近300名全国省、市、区的政协委员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先后到福田、前海、深圳技术大学、鹏城实验室、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平安集团等科研院所、高校及科技企业调研,围绕香港北部都会区科技合作、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合作、前海深港科技合作等11个重点区域和领域开展了40多场专项调研座谈。

  

  利用重要区域重大平台促合作

  

  充分利用重要区域、重大平台推动深港科技合作,是委员们建言的焦点。北部都会区承载着香港国际化和自由市场的优势,将为深港两地资源优化配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支点和重大的发展机遇。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春建议,要积极对接北部都会区,系统打造湾区发展新引擎。积极打造集科技创新、优质生活、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科技城、智慧城、教育城、医疗城、文化城、体育城。

  针对协同打造科技城。张晓春还提到,充分发挥香港和深圳的科技创新优势叠加,引进全球的科技组织、科研机构、大型科技企业,打造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围绕前沿技术展开合作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支持深港科技协同创新,积极引进全球优秀科研人才,探索两地人才的常态化交流新模式。

  “要激活总量,支持国内龙头企业创建国际化创新中心;提升存量,支持外资企业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引进增量,支持跨国企业及机构设立成果转化平台。”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仁辰认为,推进深港创新生态链,促进深港创新要素跨境融通,打造深港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已成为前海科技发展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

  

  吸引全球创新成果来深落地转化

  

  光明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如何将科研成果的转化留在深圳是亟需思考的问题。”深圳市政协常委、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认为,可以利用中科院和香港建立创新研究院的平台基础上,拓展成立科学中心合作平台,进一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教资源集聚地,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供国内国际多元科教力量。

  他建议出台深港融合发展的政策“工具包”,设立深港科技合作专项资金,把香港的优势资源导入到光明科学城,同时把深圳的创新举措和先进经验推向对岸。还可设立深港高校联合专项,提供资金和学分等相应的制度支持,将有利于深圳用好香港5所QS排名前100的大学资源,助力深圳本土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

  樊建平还建议在光明科学城建设虚拟国际科学中心,通过功能性开发,提供会议场地支撑服务,搭建初创企业融资平台,创造成果、转化匹配对接条件,搭建中试基地、初期开发转化基地等举措,引导国际优势教育资源汇聚光明科学城,实现以香港为跳板走向世界,以香港为窗口吸引全球创新成果来深落地转化。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陈立表示,深港两地在生物产业领域有坚实基础,且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开展合作是双方的刚性需求,深入合作可实现共建共赢。他建议打造深港生物产业协同发展共同体,依托光明科学城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立“香港-光明科学城直通车”,鼓励全球科学家来深圳用设施、产成果,落地产业。

  

  深港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新突破

  

  “在AI领域,深港两地特点鲜明,高度互补,两地应在算法、算力、数据和应用场景上积极携手,实现人工智能发展新突破。”深圳市政协委员、平安集团执委兼首席科学家肖京表示,深圳包括龙头企业和“独角兽”在内的1600多家人工智能(AI)企业中60%以上专注于场景应用,产业化应用成熟,而香港AI科研全球领先更应该积极合作。

  肖京建议深港共同打造AI框架生态。“深圳的国产深度学习框架MindSpore可与香港科学计算、量子计算、基因工程、生命科学等更多前沿产业进行融合创新,同时共建国际化的人工智能服务发展社区,维护良好的国际社区环境,共同推进代表性项目。”

  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自2018年挂牌以来,在不到三年时间内建立起超300人的年轻化、国际化的科研队伍,成为量子科技国家核心战略力量的南方支柱。深圳市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建议,加强深港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科技资源,可依托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国际人才、技术和资源的汇集,打造深圳“量子谷”。

  

  政协委员多角度建言献策

  

  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技术大学校长阮双琛

  

  建议加大卓越工程师培养力度,支撑深港电子信息产业行稳致远,建议支持深港高校与企业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共培模式,支持深港高校联合共建芯片加工公共平台、智慧物联网平台、工业软件实践平台等新一代电子信息实践平台。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苏华

  

  建议深港两地政府或授权相关机构联合出资成立普惠政策性的深港合作科创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着眼于长期投资,推动深港专业人才与金融资本的深度合作和互信共赢。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朱迪俭

  

  建议建立深港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加大深港高校科技创新合作的保障力度,优化跨境科研经费相关政策,可考虑设立深港科研协同专项资金,适当放宽经费限制,简化经费申请审批流程,推动跨境经费高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