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春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告诫党员牢记“三个务必”开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高点,对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过程中加强自身建设的深邃思考。面对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承担的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挑战异常严峻。告诫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强烈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意识。 党史国史 启迪忧患自觉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的执政党,始终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革命战争年代,党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始终葆有高度清醒的忧患自觉。在著名的“窑洞对”中,面对黄炎培的“历史周期率”之问,毛泽东同志以“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给出明确答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全国胜利已成定局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明确提出“两个务必”。1949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进驻北平之际,毛泽东同志又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强烈的忧患意识,为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共产党人蜕化变质,在“糖衣炮弹”面前打了败仗、当了俘虏。面对“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部署了“三反”运动,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成为党执政后自我净化、反腐防变的一次成功实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深刻揭示全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提出“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洞察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强烈的忧患意识,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功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 回顾党史国史,我们深刻感悟到一代代共产党人所心怀的强烈居安思危意识,其背后的强大精神力量就是对初心的坚守和对使命的担当。奋进新征程,我们务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党史国史中汲取强大力量,传承好这种优良传统,为建功新时代提供深厚精神根基和现实启迪。 百年辉煌 保持赶考清醒 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党正团结带领人民阔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面对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大局”,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9次提到“风险”一词;2018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列举了8个方面16种具体风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告诫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我国发展面临的不少困难和挑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等等,再次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赋予“两个务必”以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全党时刻保持赶考路上的清醒。奋进新征程,我们务必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始终对取得的成就保持审慎,充分认识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扬帆远航。 百年变局 警示居安思危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一方面,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加快“自西向东”位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越来越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全球治理的话语权越来越向发展中国家倾斜;世界文明多样性更加彰显,世界各国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成为主基调。另一方面,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多,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深度影响,我国发展面临一个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世界环境。政治上,中美战略博弈进入新阶段,俄乌冲突形势波诡云谲,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发展鸿沟日益扩大,逆全球化趋势凸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观念沉渣泛起,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蔓延。经济上,经济全球化面临新挑战呈现新特征,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低增长、低利率态势仍将延续,高负债、老龄化、结构性改革迟缓、收入差距扩大等结构性问题对中长期可持续增长制约较强,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虽然时与势在我们一边,但前进道路上各式各样的漩涡、暗流、险滩绝不会少。我们务必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不移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挺进。 文化传统 提醒常怀远虑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周易》中“安不忘危”“泰极生否”“朝乾夕惕”等思想发人深省;《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司马法》中写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历代仁人志士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留下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大量饱含忧患意识的经典名言。 受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深刻的历史史实影响,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意识已广泛渗入百姓日常生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绵长的生命力。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民间谚语如防患未然、防微杜渐,“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小心驶得万年船”等等,都蕴含着中国人朴素的忧患意识,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惯性和行事指南。 总之,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已经镌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深处,“三个务必”所凸显的强烈忧患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要牢记总书记“三个务必”的谆谆告诫,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意识,在新征程上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
即时新闻
“三个务必”凸显党的忧患意识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11月02日
版次:YD05
栏目: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刘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