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续写百年历史 振兴足球之乡

梅州梅县区传承足球之乡优良传统,培养足球人才,大力培育足球产业,发展草根足球,助力全民健身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12月16日        版次:ZT13    栏目:    作者:牛智杰、赖嘉华

    

     梅县乡镇足球现场 球乡公众号供图

     小球员正在训练 受访者供图

     强民体育会成员合影 受访者供图

     小球员正在训练 受访者供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牛智杰

  

  今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名单,梅州名列其中。作为我国著名的足球之乡,梅州的梅县、五华、兴宁等区县早在20世纪初就已盛行民间足球文化之风,其中,梅县是足球重镇。

  去年,梅县成功承办了2021年中冠联赛梅州赛区赛事。自梅县实施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以来,探索“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建设足球组织体系、培训体系、赛事体系和文化体系,持续推动职业、社会、青少年足球协调发展,推动全民健身。

  

  披荆斩棘 百年足球历史

  

  据《梅县志》记载,1914年梅县就已有足球运动。1956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梅县 “足球之乡”称号,1964年梅县被确定为全国开展足球运动的10个重点市县之一,1979年梅县地区被确定为全国16个足球重点地区之一,1986年梅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梅县东较场是梅城市民开展足球竞技的中心。

  “填沟辟土锄荆棘,化作庄严运动场”是梁伯聪在《梅县风土二百咏》中对梅县东较场的点评。1942年10月,“球王”李惠堂带领五华队到东较场进行足球比赛。据记载,这场比赛在广东客家地区引起轰动。除梅县之外,邻近的蕉岭、平远、兴宁等县民众亦来捧场,3万多人到场观看比赛,座无虚席,最终梅县强民足球队以3比1获胜。

  “强民体育会的旧址就在东较场旁,东较场见证了强民体育会的诞生和发展。”梅县强民体育会会长古向明介绍道。1927年冬,梅县图章印刷工会组织了梅县第一支工人足球队,1929年裁缝工人参队后命名为“梅县强民足球队”,后又扩为强民体育会。由强民足球队队员组成的梅县足球队,先后战胜显赫一时的英舰队和李惠堂率领的南华队,1935年和1937年,连获第十三、十四届广东省运会县联队冠军。

  “南梅县,北大连”或称“北有足球城 (大连),南有足球乡(梅县)”的说法在20世纪50—80年代的中国足球界广传。据统计,1951年至1987年的36年间,梅县足球队(包括女子足球队)参加地区、省、中南区、全国各种比赛共113次,其中获得冠军56次、亚军30次、季军9次、殿军7次。梅县曾为国家培养输送了曾雪麟、杨菲荪、王惠良、杨宁、池明华、黄德宝、李小兰等诸多著名教练员和运动员。

  

  自校园始 足球之风渐盛

  

  梅县足球的发展从校园足球开始。《梅县文史第38辑》中提到,1914年,梅县乐育学校(即今梅江区乐育中学)校长万保全(瑞士人)在该校建足球场,组织学生足球队开展现代足球运动。此后,梅县建立的许多新式学校,大多都开设体操课程,广泛开展足球运动。当时梅县县城四所学校——梅州中学(今梅江区)、东山中学、乐育方言学校和广益中学都设有足球队,各校相互间的比赛都会吸引许多人来观看。

  随着足球运动的盛行,梅县出现足球团体。1934年强民足球队扩大成立梅县强民体育会。体育会组织、训练强民足球队,还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演戏等多种文体活动,并在丙村、松口等乡镇设分会,在梅县县城按街道发动群众组织足球队,推广足球运动。梅县逐渐出现以乐育中学学生为主组成的“育强”体育会足球队、以社会青年为主组成的“梅风”体育会足球队、由归侨学生和农民为主组成的“南侨”足球队等。梅州足球运动在足球团体的推动下,从学校走向社会各阶层。

  在足球之风的影响下,19世纪初,梅县常有在校学生、城镇或者乡村儿童踢球。无橡皮球之时,他们常将柚子摔软,以棉布或棉纱裹成球代替,在河滩、禾坪、割完稻谷的稻田上,以竹竿、砖头、石块或衣服作门踢球。乡间足球之风盛行。据《梅县史》记载,在清末民初,村镇上就常有足球比赛,村民或村落或族姓组队参赛。

  新中国成立后,足球运动在梅县进一步推广。从幼儿到中小学生,从青壮年到白鬓老者都有众多足球爱好者,足球组织遍及城乡中小学、工厂、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农村。据了解,截至1955年,梅县共有344个足球队(组织),其中街道足球队11个,学校、机关、农村足球队101个,青年足球队59个,少年足球队173个。据《广东省政府公报(1988)》记载,梅县中小学生足球队参加全国性的“萌芽杯”“幼苗杯”“希望杯”足球赛,分别荣获冠军、亚军和季军。

  

  

  青年足球 续写球乡辉煌

  

  在梅县区业余体校,随着一声哨声的吹响,业余体校的小球员们结束足球对抗训练,集合起来倾听教练总结分析。“我们通过在各乡镇的网点学校选拔苗子,集中训练,然后再次筛选和进行文化测试,择优进入梅县区各年龄组足球队训练。”梅县区业余体校副校长张良华介绍道,一些小球员在足球训练外,还需要进行文化学习,努力做到“学训两不误”。“我们通过体教融合的方式,探索给球员更多的上升通道。”

  据了解,近几年业余体校向省、市体校和各职业俱乐部输送了90名优秀足球运动苗子,获夏令营国家级最佳阵容4人,获夏令营广东省最佳阵容39人,近三年考取本科院校的足球运动员有29人。

  今年12月,梅县区举办了2022年梅县区第18届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决赛,高级中学夺得高中组、初中组的冠军,新城小学获得小学组比赛冠军。截至今年11月,梅县区实现全区60所中小学校全部成立足球队,其中全国及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3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1所,省校园足球推广学校28所,参与校园足球运动人数达90%以上,参与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达100%。

  “我们一直在推动职业、青少年和社会足球协调发展。”梅县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刘明文介绍道。据了解,梅县区目前拥有1家职业俱乐部、1个区级足协、19个镇级足协,并试点成立村级足球工作专班,探索构建覆盖区、镇、村的足球组织体系。截至今年11月,梅县现有U8至U13年龄段男、女足球梯队共10支,注册足球运动员达1000多人,向各级国少集训队输送了38名球员。

  

  草根足球 助推全民健身

  

  “快快快,打门!”随着一球射出,丙村镇三堡运动场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几乎每年农历新年,丙村镇、程江镇、白渡镇等梅县乡镇都会举办村镇足球比赛,参加比赛的球队往往由各个村的村民组成。春节期间组织球赛是梅县的独特新春“年俗”。畲江镇居民赖先生向记者表示:“从小开始,几乎每年镇里都有足球赛。”据统计,2018年梅县区整个春节期间,共有16个镇(街道)举办不同形式的足球赛,有118支球队1842人参加,比赛场次达到214场。

  2021年,梅县区举办第二届“足协杯”足球比赛,来自程江、新城、雁洋等乡镇的11支队伍进行了为期5天14场的比赛。近年来,梅县大力推广草根足球,举办镇村足球联赛,旨在踢“火”社会足球,活跃基层足球文化氛围、丰富镇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全民健身。除镇级比赛外,2020年,梅县区还曾举行四镇十六村村级足球联赛,梅县区程江镇周塘村、丙村镇溪联村、松口镇大力村、桃尧镇麻坝村等16个村参赛。

  今年9月,在曾宪梓体育场,梅县区举办了2022年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暨“嘉美茵杯”足球邀请赛。梅县区一方面通过举办区直机关足球联赛、乡镇足球联赛、村级足球联赛、春节足球联赛等品牌赛事,实现乡镇足球联赛全覆盖,另一方面也在加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梅县区累计投入10多亿元建设足球场地,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足球场地142块,每万人拥有数位居梅州市首位。除足球设施投入外,梅县区还有篮球场(馆)458个、乒乓球、羽毛球场(馆)480个、全民健身广场21个、社区体育公园3个。体育场地面积达133万平方米,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6平方米。

  《梅县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十四五”期间,梅县区将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和公共游泳池(馆),新建5个社区体育公园,完成2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建设,人均健身场地面积达到2.65平方米以上,建成“城乡15分钟体育健身圈”。

  

  链接

  

  梅县强民体育会:

  助力擦亮“足球之乡”品牌

  文/赖嘉华 牛智杰

  

  梅州梅县历来足球氛围浓郁,拥有深厚的足球群众基础,形成众多民间足球组织。其中,梅县强民体育会颇具代表性,它是中国内地成立最早的民间体育组织之一。

  据《梅县志》记载,梅县强民体育会建立于1934年5月,是在1929年冬组建的强民足球队的基础上扩大而成。1935年夏,梅县以8名强民体育会会员为主力组成的梅县足球队,首次参加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获得县联足球赛冠军。1936年,以强民体育会会员为主力的梅县足球队参加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获得足球赛冠军。

  “1951年、1953年、1954年,中南区举办足球比赛,广东省足球队以强民足球队为主力组队参赛,获得第三名、第二名和亚军。1955年在武汉举行全国分区足球锦标赛,以强民队为主力的梅县队获得冠军。从1980年开始,强民体育会每年都举办‘强民杯’足球赛,2008年还组织举办了九龙杯足球赛,目前已举办了13届。先后在西阳、梅南、松口、程江、扶大等乡镇设立分会,在北京、武汉、上海、广州等地成立‘强民之友。’”梅县强民体育会会长古向明介绍。

  今年7月,强民业余女足队成立。至此,强民体育会拥有10支草根足球队和3个青少年培训中心。该体育会曾通过采取校会合作,先后与梅县高级中学、梅县人民小学、梅南小学开展校园足球合作,在深圳龙华区合作兴办强民龙华青少年足球培训中心;在梅县区,合作打造强民强中青训中心;在梅江区兴建小型灯光足球场,成立强民饶家军青少年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