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百年侨乡韵
万里客家情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12月16日        版次:ZT15    栏目:    作者:丘锐妮、牛智杰

     承德堂 牛智杰 摄

     南华又庐 南口镇政府供图

     美丽侨乡 南口镇政府供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丘锐妮 牛智杰

  

  侨乡,一个村如其名的地方,它是梅州“华侨之乡”的一个缩影。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它曾走出一批又一批华侨,这些华侨又带着炽热的爱国怀乡之心回来,让这里变成了客家古民居建筑的天然博物馆。百年倏忽而过,满地宝藏的侨乡村眼下正积极探索古民居良性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努力书写属于侨乡的新篇章。

  

  璀璨明珠生客家 灰瓦白墙藏乾坤

  

  走进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青山如黛、流水蜿蜒,正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生动写照;如珍珠般点缀于村子之上的客家古民居建筑,更增添了乡村的历史底蕴与别致的客家风情。

  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是客家古民居建筑的天然博物馆,有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116座,其中较大型和保存良好的围龙屋38座,以南华又庐(俗称“十厅九井”)、承德堂(俗称“五杠楼”)、毅成公家塾、德馨堂、东华庐和荫华庐最为典型。侨乡村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元,屋面多以悬山式和硬山式为主,建筑形制有围龙屋、横堂屋、杠屋、走马楼等,屋名有堂、庐、屋、围、第等,并设有“毅成公家塾”,承担起宗族祭祀、生活、生产、教育等多种功能。侨乡村是“中国古村落”,且享有“中国最典型的客家围屋古村落”的美誉。

  “客家民居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同时也传承了黄河流域的夯土技术,客家建筑多为砖瓦、土坯结构,建筑外墙的施工方法也多种多样,常见有夯土砌筑、‘金包银’砌法、砖砌筑等。”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师高珊说。在客家建筑的装饰上,多用龙纹、麒麟、喜鹤、植物、人物、图符、器物等造型,这些丰富的纹样不仅美观,更蕴含吉祥、纳福的寓意。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的荫华庐便处处体现了屋主的用心。

  荫华庐是三堂二横一围龙屋建筑,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柱檐饰通雕木挂落,门楼彩绘壁画。下堂设屏风、樘门,饰彩绘、木雕;中堂为抬梁式构架,木台柱木雕精致,梁架彩绘图案精美,设卷棚檐廊,四方形柱;上堂回廊减柱造,堂楣绘花、鸟、山水画,凹式神龛,神龛花罩雕刻精美,左右粉墙挂祖先遗像。全屋雕檐画壁,连部分地板都饰有暗八仙、几何图案花纹,美观防滑。

  “荫华庐的建筑高度大概是5米,与其他围龙屋相比,是比较高的。”家住荫华庐的潘炎芳说,这座围龙屋只有32间房,厅堂与房间的面积都是比较大的,这让荫华庐显得非常大气。而荫华庐的主人潘君勉不仅在家乡侨乡村建了这座精美的建筑,在香港也建起一座同名的具有浓郁客家风格的建筑——元朗荫华庐,与家乡的房子互相映照。

  

  南洋创业多艰辛 锦衣富贵还家乡

  

  作为“中国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侨乡村还是著名的华侨之乡。这里走出了潘立斋、潘祥初、潘君勉等一批近代知名华侨企业家,培育了著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著名经济学家潘汝瑶等人。

  “20世纪20年代,由华侨集资,逐步将村中主干道改造为‘沙灰路’;30年代,部分路面扩宽到一米多,可通小型马车,长约3000米;此外,华侨、港澳同胞先后捐赠侨乡村门楼、高田自然村门楼和塘肚自然村门楼……”在《侨乡村志》记载了侨乡村一些传统建筑形成的过程。其中侨乡村最大的客家民房,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南华又庐便是由侨胞潘祥初建造的。

  “我爷爷潘祥初17岁就去南洋,开始做伙计,虽然辛苦,但他非常扎实肯干,慢慢地有了一些经商经验和积蓄,就开始自己做生意。”今年92岁的潘孟昌说,他在南华又庐出生、成长、生活,这座外观宏伟且亭台楼阁俱全的客家民居除了让他感受到客家建筑的美,也给他讲述了许多客家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故事。

  “男丁十六岁则出洋。”清末民初,在客家妹子“催人出屋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的声声惆怅中,不少侨乡村的男子也坐上了下南洋的船,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谋生。侨乡村党总支部书记潘增明说,如今全村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00多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却达4000多人,散布在全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

  “我非常敬佩祖辈下南洋创业时的拼搏奋斗精神。”潘孟昌说,当年不少客家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拼劲,闯出了一番天地,“我爷爷赚了大钱后,就回到家乡,修桥铺路,然后盖了这座房子。”

  南华又庐全屋共118间房,分为上、中、下三堂,二横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左边四堂的名称是中兴伊始,右边是长发其祥,寄托了潘祥初对家族发展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而潘祥初在发家致富后也确实未忘家乡的亲友,多次招聘、接纳同乡到他在海外经营的商店供职,并支持、协助他们走上从商致富之路。

  侨乡村外出乡民众多,在外事业有成后,纷纷回到家乡建起大屋,侨乡村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客家建筑群落。这些建筑也用直观而生动的方式让百年后的人们触摸时代的心跳,见证华侨辉煌的创业史,感受客家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及爱国怀乡的精神。

  

  百年古乡唱新曲 多彩村庄好风光

  

  “什么生来四四方?什么又是圆叮当?什么生来像天堂?什么样子像城墙?我家就是四四方,我的围屋圆叮当,我家里面像天堂,高大围楼像城墙。团团圆,四四方,祖祖辈辈住中央,风里来,雨里去,围龙屋里享安康。”客家童谣《围龙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客家传统建筑的特点。但客家建筑除了可以做大屋,还可以成为教书育人的学堂。侨乡村就有一座百年老校——毅成公家塾。

  该校由侨胞潘立斋和潘祥初合资捐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成。依山而建的毅成公家塾充分利用地形落差,内部分划为两个区域,外观上看则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庭院里还营造出园林小景,其间栽种了两棵鸳鸯银杏树,屋后还有一棵白玉兰树。这三棵树于建房之初种下,如今已有百年历史。“围墙西式漏窗上有梅花和铜钱,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书中自有黄金屋’。”潘增明说,这座老校百年来桃李芬芳,培育了不少人才。

  在时光的侵袭下,百年老校——毅成公家塾逐渐旧损。2006年,在政府的拔款支持和华侨的热心捐资下,毅成公家塾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成修缮,侨乡村委办公会址亦迁至此处,对这座百年老校进行动态保护。近年来,同样历经百年风霜的其他侨乡客家古民居也渐渐出现一些维护难题,梅县区对此高度重视,对古民居开展保护行动,目前省级文保单位南华又庐第一期修缮工程正在进行中。在保护的基础上,侨乡村积极探索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着力打造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风光和客侨文化为一体的特色侨乡旅游强村。

  近年来,侨乡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明确“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定位,完善了乡村旅游驿站、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开发了户外拓展、露营、自在楼咖啡馆、“自在侨乡”创意集市、侨乡开心农场等配套项目。同时,充分活化利用传统古民居,在南华又庐等客家传统民居内开展家教家风教育培训,开设非遗文化传承体验、客家美食体验等功能区,使其有人气、有活力、有热度,打响了侨乡村乡村旅游知名度,擦亮了侨乡特色旅游品牌。目前,每年到侨乡观光旅游,感受客家侨乡魅力的游客约20万人次。

  近年来,侨乡村先后获评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等荣誉称号。“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把侨乡打造成中小学生游学研基地、最具吸引力乡村游目的地,形成‘展建筑古韵、现农田风光、赏滨水风景、扬骑行风情’的多彩侨乡。”南口镇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