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汕尾积极申报“广东渔歌之乡”

推动汕尾厚重的传统文艺优势打造成文艺品牌优势,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3月29日        版次:YD07    栏目:    作者:

     汕尾渔歌凝聚着乡土文化的淳朴基因,具有浓郁的海洋生活气息和韵味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单文轩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汕尾渔歌是该市重要的地域象征和城市文化品牌之一。记者28日从汕尾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获悉,汕尾正在积极申报“广东渔歌之乡”,将汕尾厚重的传统文艺优势逐步打造成文艺品牌优势,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传唱千年的南海之声

  

  渔歌是瓯船渔民所唱的歌,亦称“疍歌”,其词、韵、旋律、村字、主干音、落尾音皆有固有的特点,吟唱间表现出非常浓郁的海洋气息。据相关史料记载,北宋绍圣初年,苏轼被贬广东时曾写下“舣舟疍户龙岗窟”等诗句来反映泊居水域的疍家喜好唱歌的习性,可见渔歌的水上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

  1927年,“中国民俗之父”钟敬文出版《疍歌》一书,将“表情真切、旋律谐美”的渔歌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汕尾渔歌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20世纪50年代,在享有“汕尾渔歌王”美称的渔歌采风者黄琛的努力下,汕尾渔歌的发掘搜集整理被进一步推进,汕尾渔歌队成立,汕尾渔歌也自此走上舞台;1958年,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施明新协助汕尾渔歌队创编了《妇女捕鱼队组歌》;1960年元旦,该组歌在全省业余文艺汇演中获得唯一的特等奖;1978年,汕尾渔歌队赴省演出受到广泛好评……

  汕尾渔歌的歌词格式多为七言四句体,结构工整,用韵也有自己的特点,演唱时开头与中间带有“咧、啰、哪、啊咧、啊喂、啰咧”等虚词衬音;修辞手法多以渔民熟悉的鱼、鸟、船、帆,以及海水的颜色、海浪、浪花等物象作比兴,歌词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多数是歌唱疍家渔民的群体意识、穿戴风格、命名习俗、婚嫁风俗等。

  同时,汕尾渔歌独特的演唱形式广受群众喜爱。“斗歌”是渔歌的特色演唱形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先开腔,便有人接腔应唱,越斗人越多,气氛越浓烈,尤以晴朗月夜和民间传统节日时更甚。

  2014年9月,汕尾渔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界称之为海洋音乐的“活化石”,现当代不少小提琴曲、钢琴曲和歌曲都曾从中汲取养分。

  

  优秀文化迸发新活力

  

  在历史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汕尾渔歌也不断发展推进。但随着渔民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的进步,汕尾渔歌也曾一度出现创新乏力、后继乏人的境况。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推广汕尾渔歌?长期以来,汕尾市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多项有力措施,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使得这朵民歌园地里的“鲜花”得以迸发出新活力,并延至今日。

  据介绍,2021年12月14日,汕尾市人民政府七届第120次常务会议通过《汕尾市汕尾渔歌保护规定》。该规定的出台切实保证了渔歌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传承和弘扬汕尾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自成立以来,汕尾渔歌队不断培养渔歌人才,扩大传唱队伍,采用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方式让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加入,汇集了渔歌专家、舞蹈老师及渔歌演员等125名热爱汕尾渔歌的各类人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苏少琴),省级传承人1人(徐圆目),市级传承人8人。目前,汕尾渔歌累计培养渔歌人才600多人,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汕尾渔歌队多次参加各类级别汇演、大赛、展演、文化交流、惠民活动等,名声驰誉海内外,且多次获奖。例如原生态歌曲《织网谣》获“中国首届水上民歌大赛”银奖和广东省第三届民间歌会(水上民歌专场)金奖;《好想共你同唱歌》获广东省第三届民间歌会(水上民歌专场)银奖;《渔村水路连水乡》入选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2021年度华南地区优秀推选歌曲。

  如今,汕尾渔歌的普及度与覆盖面越来越广,传承活动常态且稳定。在这背后,是汕尾渔歌从家族性传承变为社会性传承,其中各中小学已将渔歌校本教材纳入音乐课内容,而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社区文化室也会分期分批举办渔歌培训班。

  近几年,汕尾广大音乐爱好者积极传承家乡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创作出《渔民心向共产党》《我要为你歌唱》等多首新型渔歌,为中国传统文化、乡土特色文化、汕尾渔歌非遗文化接力。据汕尾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申报旨在把汕尾厚重的传统文艺优势逐步打造成文艺品牌优势,树立该市文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文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