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四季皆聚庆 喜迎八方客

惠州:
挖掘民俗文化“宝藏”
打造本土节庆品牌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4月28日        版次:ZHA10    栏目:    作者:李海婵、周婷婷

     博罗首届畲族文化节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力,吸引不少珠三角游客慕名而来

     博罗首届畲族文化节,上演精彩的畲族特色歌舞

     博罗县端午节龙舟竞赛,队伍奋楫争先 陈彩虹 摄

     每逢重要节日,横河村民敲响大鼓助兴 陈文 摄

     妈祖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巽寮著名的旅游文化活动

  

  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文/李海婵 周婷婷 实习生 吴锦鹏   图/王小虎

  

  博罗首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平海古城抢炮头接炮头活动、惠东巽寮妈祖文化旅游节……4月以来,氤氲着“惠州味道”的民俗节庆活动一场接着一场。

  拥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400多年建城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无疑是一座民间文化艺术宝库。记者梳理发现,惠州共有40余项传统民俗非遗项目,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可谓“四季皆聚庆,无月不过节”。

  惠州的节庆活动为何如此多元丰富、历久弥新?未来如何打造本土特色节庆品牌?专家认为,惠州民俗节庆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建议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做好“两生一市”,即做好生产性保护、做好生活化融合、加强市场化运营。

  

  节庆盛宴

  “三月三”特色民俗风情浓郁

  

  位于罗浮山北麓,嶂背畲族村,一个户籍人口未过千的村落,古老而宁静,是博罗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近期,村子突然热闹了起来,人们来来往往,忙碌地准备着首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

  活动当天,畲族特色歌舞表演、长桌宴、篝火晚会轮番上演,中间还穿插对歌饮酒,邀请四方客人共享,一股浓郁的畲族风情扑面而来。“像是过年一样热闹,人多了,村民们表演更起劲了!”村民蓝欣欣说道。“特地从广州过来,演出很精彩、很热闹,是一场视觉盛宴,美食乌米饭甜而不腻,很美味!”游客李女士意犹未尽地表示,在浓浓的节日氛围,近距离感受到了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月三”风潮从深山“吹”到沿海。对惠东平海、港口等地百姓而言,这一天也是翘首以盼的“狂欢”。当天举办了抢炮头接炮头民俗活动,由群众捐资演戏。据平海镇平海社区党委书记、本地文史专家汪洁介绍,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用“抢炮头”的方式来争演三月初三正日的第一场戏。当天,抢得“头炮”及“尾炮”的村子,舞狮、舞龙,抬着金猪、烧鸡、馒头等祭品前来平海古城北门城楼接“炮头”。围观群众里里外外围了好几层,挤得满满的,热闹非凡。

  惠州不仅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还不断丰富节庆文化内涵,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三月三当天,罗浮山景区举办了第二届癸卯雅集·罗浮修禊活动,现场有文人雅士品茗抚琴,书画创作,流杯吟诗,以文会友,重现千年“修禊”盛况。无独有偶,同一天,大亚湾澳头数十位青年朋友身着汉服前往澳头妈庙村参观,探寻当地特色的古村落历史文化。

  “三月三”在全市各地都掀起热潮,是惠州“四季皆聚庆,无月不过节”的缩影。民间流传有顺口溜:“一月一(春节),二月二(伯公诞),三月清明四月八(浴佛节);五月节(端午),六月六(太阳诞),七月十四(鬼节)八月半(中秋);九月重阳十月朝(牛神诞);十一月冬(冬至),十二月年。”除此之外,还有如正月十五的“正月半(元宵)”、二月十九的“观音诞”、七月初七的“七月七夕”等,都是民间盛行的传统节日,由此可见当地民俗节庆之丰富。“在热闹活动的背后,表达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期盼。”汪洁说道。

  

  特色鲜明

  多族群混杂孕育出兼容共生的民俗文化

  

  惠州的民俗节庆文化为何呈现出多元性和蓬勃的生命力?作为集本地、客家、福佬等多族群文化形态为一体的地域,这里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显得多姿多彩。“这一地域文化特色通过民俗节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惠州民俗专家林慧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介绍,从惠州传统节俗及其风俗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是汉族传统节俗的自然延续和翻版。春节扫尘、守岁、拜年,元宵观灯,清明、中秋祭墓,端午赛龙舟等都与汉族大部分地区相同。

  在继承保留中国传统节俗文化的同时,惠州民俗又体现出地方特色。如正月的摆山灯、二月二伯公会、七月七储七夕水、“十月朝”等。“应该说,这里面不仅有变异节俗,而且不少是本地独有的,即土生土长的。”林慧文举例,如正月半之人公仔展览、六月六祭拜太阳仪式等。

  在惠州,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还与各类非遗、民俗深度融合,让其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以元宵为例,惠城区墨园村全村村民都齐聚一堂,互庆互贺,然后打醮、出煞、巡神等;而惠东吉隆镇会举行惠州规模最大的舞龙活动,有“请龙神”“钻龙身”“拔龙须”“穿龙架”“化龙”等程序;博罗茜塘围会开展元宵灯会公灯巡演,“公灯”坐花车巡游,麒麟、锣鼓紧随其后,巡游队伍所到之处,群众夹道欢迎……

  除了传统节日之外,最具地域特色的当属民间会节。林慧文介绍,民间会节就是一种在城镇、村落中大多数人集合在一起的公众性祭祀与庆典活动,其区别于岁时通常的、每年定时的个体特色的节庆活动,而是一种民间自发的集资聚会的祭祀形式,具有“多”“杂”“广”的主要特色。

  惠州民间会节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公众性的大型祈神会节,如谭公庙会会节、伯公会会节、朝云会会节、南瓜节会节等,形成一种声势浩大的地方民俗活动。第二类是非祈神的大、小型公众专题会节,如“摆盆”会节、“做棚”会节、“接灯”会节。第三类是以村为单位,盛行于惠州东江沿岸农村,有公众性的祭神上香,甚至游神、舞麒麟、唱大戏等内容,故以前都习惯称之“睇会节”。

  “这些惠州民俗在岭南民俗中有它独有的亮点,‘兼容共生’是最为鲜明的特色。”林慧文举例,岭南三大水神信仰(玄天大帝、妈祖、洪圣)在惠州集中表现,且十分广泛。林慧文开展田野调查时发现,光是在惠东,便有数百个妈祖祭拜点;甚至在农村偏僻的古渡头都能发现洪圣庙的踪迹。“三者兼有,唯惠州而无其他!”林慧文表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正是由于惠州地域的多族群混杂特色,才孕育出了多神崇拜的特殊性。

  与此同时,惠州还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在本土农村聚居的主要包括瑶族和畲族,多元民族的特点也让惠州的节庆文化锦上添花、异彩纷呈。

  

  文旅融合

  推动民俗节庆品牌化与可持续发展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优秀的民间艺术,成为惠州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打造节庆品牌的重要资源。随着当地旅游发展和节庆文化宣传,不少节庆活动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吸引不少珠三角游客慕名而来。

  近期,博罗首届畲族文化节就引起热烈反响。博罗县文广旅体局副局长谢文山介绍,当地将以此为契机,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博罗县横河镇特色文旅品牌。同时,计划将当地畲族文化与罗浮山文化相融合,让两种优秀传统文化“双剑合璧”。

  妈祖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惠东乃至惠州富有名气的一大旅游文化活动,已举办了八届。记者发现,本届妈祖文化旅游节更是深度融合“旅游+文化+体育”。恰逢“五一”小长假来临,当地将举办丛林穿越越野赛、沙滩足球、沙滩排球、帆船赛事、汽车特技等,为市民游客带来竞技、娱乐、观赏、表演的多元体验。

  “惠州民俗节庆资源优势突出,市场前景潜力巨大。”林慧文表示,民俗节庆如同一股文化潮水,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此外,还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发迸出能量,形成完整的文化传播链条。“只要相关政府部门充分挖掘、正常引导、丰富内涵,就能做好非遗的活化传承,实现非遗市场化!”林慧文充满信心与期待。

  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吴志才表示认同。他认为,民俗文化旅游是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内涵,具有历史性、文化性、传承性、体验性。

  未来惠州应如何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如何促进民俗节庆与人们的现代生活相结合?吴志才认为,做好“两生一市”。首先做好生产性保护,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将民俗节庆和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加强相关工艺和技能培训,传承保护好民俗文化;其次,做好生活化融合,将民俗文化活化、节庆打造与人居环境改善、美好生活建设相融合,加强乡村“软”“硬”件建设,实现还“俗”于民,增强群众参与积极性;最后加强市场化运营,将民俗节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推进以节促文、以节促旅、以节促销、以节促产,通过新媒体向湾区讲好民俗故事,实现民俗节庆品牌化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