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下源村:老有所养幼有所教 百年古村打造环形水乡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5月26日        版次:ZHA18    栏目:    作者:杨锦强、王小虎

     历经300余年风雨仍屹立不倒的古屋,改造成春山书院

     惠城革命老区史料馆陈列有珍贵的史料、老物件等

     研学基地摆满琳琅满目的农具

     长者食堂崭新的桌椅

     老年人活动中心,众多老人各得其乐

  

  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杨锦强 通讯员 王小虎

  

  下源村位于惠州水口街道中部,古称源塘,紧邻东江,右靠省道S120线,交通位置优越,位于中心城区一小时生活圈内,建村时间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初年(1573年)。历经400余年的繁衍生息,全村同宗同姓,4000多名严氏族人聚居于此。

  自严氏在归善开基以来,数百年间涌现众多杰出人物,如严毓元、严确廷等。如今村中保留多处建于明末清初的古宅、古祠,它们记载着严氏家族兴旺的故事,见证着一方土地几百年的发展变迁。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下源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挖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成惠城革命老区史料馆,探索“古宅+书院”模式,并提出建设环形水乡目标,努力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美丽乡村。

  

  荣获国字号养老服务“金字招牌”

  

  从惠州市区驱车前往下源村,半个小时便可抵达。走进村庄,只见村道平整舒坦、绿树成荫,两旁的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赵云救孤、关羽千里走单骑等精美墙绘引人入胜,“百善孝为先”的民俗壁画展现敬老爱老、尊老孝老的村风,整体简洁美观,透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据悉,该村弘扬孝道文化,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生活幸福,成立老年人协会,设立老年人活动中心,配备多功能活动室、空调、读书角、乐器音响等,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全村40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15%左右。”下源村党总支部副书记严志德说。

  在老年人活动中心里,环境整洁舒适,现场10多位老人齐聚于此,有的围坐在一起喝茶唠嗑,有的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下棋打牌,各得其乐。老人们告诉记者,现在有专供的活动场地、设备,每天生活得开开心心的。同时,该村建有“长者食堂”,重点解决村里高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的就餐难题。“‘长者食堂’开放后,75岁以上老人可免费享受丰富多样、营养均衡的就餐服务。”严志德说,接下来,将引进专业社工驻点,助力养老服务。

  据了解,通过完善老年人出行设施、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工作,下源村获评“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是惠州拿下国字号养老服务“金字招牌”的两个村(居)之一。

  在老年人活动中心旁,一座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古宅具有传统明清岭南建筑风格,其为三进三出格局,拥有20多个房间,白墙黛瓦、内室敞亮,横梁雕花精美细腻,历经300余年风雨仍屹立不倒。下源村将此闲置古宅改造为“春山书院”,供村里孩子诵读诗书、舞文弄墨。之所以取名为“春山书院”,缘于汉代会稽郡余姚人严光,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起学习,后刘秀称帝打算以高官相授,严光却隐姓埋名,归隐富春山。

  该书院内屋设置茶室、阅读室、书画室、琴室等,吸引了东樵书院、石洞书院、岭东文史研究所、惠州摄影家协会等多个文化组织进驻,成为文史研究、国学推广、书法教育、摄影艺术等各种文化活动的研学基地。

  “2017年开始筹备,修葺时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一砖一瓦、一雕花一棱角都保留老屋古色古香的风貌,只修葺破损的地方,里面的墙面、地面保持原来的样子。历经3年多建设,改造后的古宅于2020年正式启用。”严志德说,每周五定期组织下源小学的学生前来阅读书籍、学习书法等,营造浓厚书香的文化氛围。此外,下源村的大学生组建志愿服务队,利用闲余时间在此给村里的孩子义务辅导。

  

  严氏无偿献祖地,后人义举频出

  

  据《严奉公族谱》记载,严氏入粤始祖为严秀良,原居南雄、始兴,元大德四年(1300年),严秀良之子严与敬(严奉公)由始兴迁居惠州府归善县东平坊立籍,为归善严氏开基祖。

  既然严氏以东平坊一带为祖居地,为何如今没有发现有关严氏祖业的痕迹?原来,过去的归善县治由于无城池可守,便将县治迁到城墙保护的府内。明万历三年(1575年),归善知县林民止考虑到一城两治不适合归善县城发展,决定将归善县治迁回桥东。然而归善县署故址早已湮没民间,无址可寻,林民止无奈之下只能重新选址,最后定于白鹤峰之侧,正好这块地是严氏的祖居地。

  让林民止意料不到的是,严氏不要补偿款,而是将祖居地以严奉公的名义无偿捐献。万历六年(1578年),已“仗义”献出祖居地的严氏族人,迁到源塘、梁化、阳坑、阳背、坦湖仔等地,并对官府的“给价”不愿赴领,只求免去子孙人丁杂派而已。为了表彰严氏族人的义举,在县署建成后,官府将此事勒石署前。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归善知县严思濬批准了严氏子孙关于将严奉公祀奉于忠义孝悌的建议。

  自严氏在归善开基以来,数百年涌现众多杰出人物。据历代《惠州府志》《归善县志》记载,除严奉公外,在古代地方志上留下传记的有严森、严俊臣、严对扬、严凝禧、严毓元等人。其中,清初代理始兴知县的严毓元,事事精核廉谨、铁面无私,“民有青天之歌、士则有先生清似水、后学仰如山之颂”。

  到了近代,严氏子弟随着革命浪潮,涌现出许多响当当的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辛亥革命先辈严德明和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严确廷。据《惠州市志》记载,武昌起义爆发后,惠州府属各县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其中严德明与钟鼎基在水口发动并带领600多人起义;1915年,严德明、林海山等奉孙中山之命,从南洋、香港回惠阳参加反袁讨龙的武装起义。

  严确廷从小聪颖,入广州图强医院学西医,想走“医学救国”的道路,受孙中山思想的影响,与胞兄卢德明先后加入中国同盟会,惠州七女湖起义失败后,受委派回惠州协助严德明工作。当时,严确廷在惠州开设寿康药店,以行医作掩护,暗中进行革命宣传和联络活动,后因严德明、陈甫仁等人运枪械事件而被捕。其在狱中受尽酷刑,宁死不屈,被斩首于总督署前,葬于广州黄花岗。

  

  以水为墨,绘就生态画卷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下源村先后完成农用电网改造、村道硬底化、路灯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龙头企业、引进绿色产业。随着海纳现代农业生态园的落户,千亩丝苗米产业园和海纳花海成为惠州市民熟悉的休闲胜地,下源村由此成为有名的农业观光村,荣获“惠州十大最美丽生态乡村”“惠州市宜居示范村庄”“惠州市文明村镇”“广东省卫生村”等称号。

  随着休闲度假、乡村徒步(骑行)、采摘体验、家庭聚会等乡村游项目受到市民游客青睐,下源村抓住契机,活化闲置老屋,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精品民宿、研学基地。“目前,村中100多间连片民宿的整体框架已经初见成形。”下源村党总支部书记严小军说。

  此外,下源村还是有名的革命老区村,于2020年建成红色教育文化馆——惠城革命老区史料馆,该馆是惠城区首个村级史料馆。馆内一件件珍贵的陈列品,清晰梳理了惠城区从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严小军告诉记者,将整合村内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生态资源等,打造以“乡村度假+研学旅行+民宿体验”的美丽乡村深度游。

  下源村水系发达,保留了大面积的田园及鱼塘等生态资源,“水、乡、田、园”相互环绕,江景与人文交融,风景旖旎,具有浓厚的水墨田园气息。

  “我们不仅对古屋开发利用,还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环形水乡’的目标,计划利用村内13个池塘水系,贯通各池塘间的水道,并将周边公共资源与景观要素合理串联,形成集生态水系、慢行运动、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旅项目。”严小军说,届时游客可以在古宅里读书休闲、池塘上游船赏荷、稻田边体验生活、山水间运动健身。

  严小军表示,接下来,将重点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具体从水、乡、花、园四个方面切入,将沿线的东江片区串联起来,努力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美丽乡村。

  

  文脉走访

  

  惠阳啤酒厂:

  老惠州人特有的记忆

  

  羊城晚报记者 杨锦强 通讯员 王小虎

  

  记者在下源村走访时发现,该村东江边上有一处已荒废的啤酒厂旧址。据悉,这里原为惠阳啤酒厂,厂区占地面积9万多平方米,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生产的青花啤酒、嘉乐啤酒在惠州很受欢迎,是老惠州人特有的记忆。

  驻足旧址门口,举目四望,经历数十年野蛮生长的草木绿植随处可见,荒芜的厂区、破旧的厂房、斑驳的墙壁、笔直高耸的旧烟囱,仿佛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寂寥之感油然而生。

  走进旧址,可以看到原有的厂房、食堂、办公楼、员工宿舍等还遗存着,只是人去楼空,有的已经倒塌,墙上残留的标语痕迹,也因岁月的侵蚀,大部分已经看不清楚。

  “20多岁的时候,我曾在这个啤酒厂工作,当时的青花啤酒供不应求,前来求购的人络绎不绝,可谓是车水马龙。”下源村村委会副主任严耀庭说,当时不少村民都在该厂打工赚钱养家。

  据《惠州市志》记载,1974年4月,由惠阳县各公社集资,在水口镇下源村投资400万元兴建惠阳县氮肥厂,但因能源耗量大,产量低,亏损严重,于1981年2月停产。1981年11月转产啤酒,并更名为惠阳县啤酒厂。初期年产3000吨;1991年产量最高,达9903.3吨。当年总产值为1198.2万元,产品销往全国11个省、市。该啤酒厂于1995年停产。

  

  文脉链接

  

  家书尽显情怀

  

  羊城晚报记者 杨锦强 通讯员 王小虎

  

  记者在惠城革命老区史料馆看到,该馆进门靠右一室正在进行装修设计。下源村村委会副主任严耀庭介绍,该室将专门陈列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严确廷及抗美援朝英雄严良的事迹。

  据1982年惠阳县人民政府编制的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严良,中共党员,1927年出生于下源村,1947年参加惠东宝人民护乡团,1951年冬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牺牲。其在家书中写道:“儿在外搞革命,为全国人民谋解放、谋幸福。”

  “严良原名严振良,严良是他参军后使用的名字。”严耀庭说。据悉,严良在十多岁时加入东江纵队惠阳大队的“小鬼队”,担负送信、引路的工作,回家前都将手枪藏在田间的草丛泥泞中,以防敌人搜身。

  1947年,严良得知所在部队将调动转移,特意回家向双亲辞行,随后参加了淮海战役,以及解放上海的战役。“(严良侄女)严茂兰曾出示一张1949年8月的奖状,列明严良于5月15日在‘三九港’创立功绩,评定为三等功。”严耀庭说。

  1950年11月,严良接到远赴朝鲜战场的命令。在其牺牲后,惠阳县民政局向严良家人颁发“光荣烈属”门牌、牺牲证明书以及送来抚恤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