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生机的樟林古港 吴俊才 摄 |
“南澳Ⅰ号”出水文物展陈 |
如今的华侨试验区成为经济发展沃土 陈史 摄 |
侨批文物馆内的侨批展陈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张晓宜 通讯员 汕宣 黄敏哲 6月8日,2023“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在汕头举办。这座因海而生、伴海而兴的城市,再次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让汕头“海丝文化”这张城市名片更加耀眼夺目。 三江入海,潮涌不息。漫长的海岸线,塑造了汕头悠久深厚的海丝文化。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汕头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海上贸易、文化交流经久不衰;近代以来,无数潮汕人民乘坐红头船远渡重洋,谱写了一段辉煌与辛酸并存的华侨奋斗史。可以说,蕴含着海洋文化、商贸文化、华侨文化等的海丝文化已深深植入汕头的文化血脉之中。 步入新时代,汕头持续加强保护海丝文物,创新形式弘扬海丝文化,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将坚毅勇敢、开放包容、心系家国的汕头海丝文化精神融入汕头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充分展现和美侨乡的独特魅力。 多元文化交融,构筑汕头特色海丝文化 蜿蜒两百多公里的海岸线,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汇入南海,全国唯一一座拥有内海湾的城市……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缔造了汕头的海丝文化。自古以来,潮汕地区就是重要的通商港口,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据一席之地。 广东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学者李宏新表示,汕头自古以来便是“海丝文化”的重要节点,与沿线的域外地区和国家的交流合作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南澳象山人来自潮汕之外海路,此后南澳多次成为东西方交通和商贸重地,仅16世纪至19世纪初期之间,南澳便标注在近十种东亚、世界的航海图、贸易图上。 2010年,在汕头南澳岛东南三点金海域,一艘明代古沉船被发掘出来,船上发现约3万件出水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金属器、石器、骨器、漆木器等。经过考古论证,当年这艘装载着数万商品的商船从漳州月港出发,却不幸沉没在茫茫大海中。明代古沉船的挖掘,呈现出汕头繁荣海上贸易的一角,以实物的形式论证了汕头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开埠通商以来,汕头与世界的交集日益频繁,港口地位日益突出。李宏新介绍,1928年,仅今汕头市小公园一带便录得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荷兰等外资商户56家,现代交通、通讯、医疗、卫生、教育、工业、报业等,以及若干先进科学知识、文明理念均在汕头首开先河,进而流布内陆;汕头及周边城市的商品,包括潮汕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输出,传布东南亚乃至全球。丰富多样的文化在碰撞交流中,形成了汕头开放包容的海丝文化特质。 历史的潮水奔涌至近代。为了生计,潮汕先民乘着红头船出海谋生,将微薄的工资通过一封封“银信合一”的侨批寄回家乡,跟随侨批一道回乡的,还有海外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这段荣光与辛酸并存的岁月,见证了潮汕人民征服浩瀚大海的冒险精神,这股勇敢坚毅的精神力量,同样镌刻在汕头海丝文化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心系桑梓的海外华侨纷纷回乡,助力经济特区建设。资金、技术、理念等纷纷流入汕头,开企业、办医院、筑道路、建学校……为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浓厚的家国情怀与祖根意识,是汕头海丝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过程中,海洋文化、商贸文化、华侨文化等多元文化内核不断交织碰撞,构建出绚烂多元的汕头海丝文化。伫立时代潮头,汕头不断加强对海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一步扩展海丝文化的丰富内涵,构筑粤东文化新高地。 加强文物保护,传承海丝文化精神情怀 日前,“侨批纸短 家国情长——汕头侨批文化艺术展”在香港大会堂举行。一封封泛黄的汕头侨批和相关实物,为人们展现了老一辈汕头人敢于拼搏的创业精神和心系家国的情怀。 作为全国知名侨乡,汕头一直以来十分注重“侨”文化的打造,做好新时代“侨”文章。漂洋过海的侨批,作为潮汕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是新时期汕头擦亮侨乡名片、丰富海丝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汕头持续加强对侨批档案的保护工作,制定出台《汕头市加强侨批档案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范围内的侨批档案存量、保存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摸查,大力开展侨批档案征集、整理工作,并运用科技手段,推进侨批数字化进程。至2022年底,汕头市档案馆仍然是国内实寄侨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侨批档案实体已超8.6万件。 在澄海区樟林古港,一艘长25米、宽9米、高7米的仿真红头船立于古港河道中央,仿佛正述说着潮汕人“过番”出海的艰辛岁月。地处韩江出海口的樟林古港,自明清以来一直是汕头重要的港口,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和“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之一。近代以来,无数潮汕人坐着红头船从这里出发,踏上海洋冒险之旅。 作为红头船的故乡,汕头持续加强对樟林古港的保育活化工作,擦亮海丝文化和潮侨文化品牌。澄海区东里镇党委副书记蔡业嘉介绍,2008年以来,东里镇以“潮侨故里 海丝樟林”为主题,逐年提升樟林古港古驿道保育活化、侨乡资源平台和文旅融合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永定楼、秦牧故居等历史建筑得到修缮,古港广场、新兴街、古码头遗址等地进行了改造活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这座百年古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进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经处理后的出水文物默默躺在“南澳Ⅰ号”展陈的橱窗内。2010年起,“南澳Ⅰ号”古沉船露出水面之后,考古团队陆续对文物进行仔细鉴定和保护修复工作。2016年2月,“南澳Ⅰ号”出水文物精品陈列在汕头市博物馆展出,数百件出水文物重回“娘家”;2020年,南澳县更是打造了“南澳Ⅰ号”展陈,作为汕头市“八个一批”工程项目之一,全方位对该批出水文物进行展示和宣传。 据介绍,“南澳Ⅰ号”出水文物数量庞大,诸如展陈内的出水文物,大多是脱盐脱水完毕的,而部分文物仍然在进一步的修复和保护当中。这批见证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岁月的出水文物,将把璀璨海丝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加强侨批档案保护工作、打造“南澳Ⅰ号”出水文物展陈、修缮历史建筑再现商贸盛景……近年来,汕头持续加强保护海丝文物、弘扬海丝文化,让海丝文化传递出的精神力量代代相承,推动汕头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创新展现形式,探索海丝文化时代内涵 今年4月,汕头市举办“侨聚鮀城 共商发展”——侨助汕头高质量发展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侨胞齐聚汕头,发挥汕头侨乡优势,共同助力高质量发展。 伴随时代发展变迁,传统文化既需要保护传承,更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汇集“侨”力量,做好“侨”文章,是新时期汕头积极探索海丝文化新内涵的应有之义。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汕头积极打造汕头华侨试验区,发挥汇聚侨智侨资、加强对外交流的重要作用,吸引港澳台、海外华侨华人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技术和创业项目落户。 面向未来,汕头正全力推进海外华文教育创新发展中心、侨情资源库、数字虚拟潮汕家园平台“三大工程”,开展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四项行动”。借助筹办2024年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的重要契机,汕头正大力推进侨务工作,赋予海丝文化、侨乡文化新时代内涵,助力汕头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刚过去不久的国际博物馆日,汕头各个展馆纷纷向市民开放:在“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文物陈列展,游客戴上VR眼镜,沉浸式地进行一场数百年前的海上冒险之旅;在潮汕华侨历史文化陈列展,大量“声、光、电”展陈互动装置等现代化展陈手段,让人们真切地感受那段潮汕华侨的奋斗岁月…… 打造多媒体展陈、运用数字化手段、制作新媒体产品……这些丰富的展示形式,让无声的海丝文物“活”了起来。近年来,在梳理并保护好海丝文化的基础上,汕头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展示形式,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加强文化对外交流活动,让海丝文化成为汕头璀璨夺目的文化新名片。 经过多年的打造,如今的樟林古港从原先的抢救性修缮,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旅目的地,不断挖掘海丝文化、潮侨文化内涵,打造成为汕头文旅融合的新平台。 蔡业嘉告诉记者,东里镇将引进市场主体对整个古港片区进行商业化的经营运作,深挖樟林古港历史文化街区的潜在价值,在保持风貌协调和樟林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培育精品旅游线路,致力打造集历史古迹、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同时,充分利用街区的建筑元素和发展空间,深挖“潮”“侨”文化个中真味,真实再现樟林古港的繁华风貌和韵味,打造远近闻名、以史感人、以侨动人的侨文化基地和教育研学基地。 “以古港广场为地标,向东延伸到中山路,向西延伸到古港码头,沿途串起商业主体、研学基地、体验中心等场所,将古港广场打造成为汕头文化地标,成为汕头文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蔡业嘉说道。 文脉链接 扣紧时代使命 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海丝文化 文/李宏新 拥有8000年人类生活史、海交史的汕头长期是中外文明交流、融汇、阐扬的桥头堡,以及“海丝文化”活动的自觉发起者、深度参与者和重要推动力量。 “海丝文化”是动态的,它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适应历史潮流发展。汕头市有着底蕴深厚的“海丝文化”,目前,文化史迹、遗址和博物馆仍被普遍认为是可以最直观、直接呈现丰富内涵的物事。以此为例,樟林古港史迹、“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遗址和侨批文物馆、潮汕华侨博物馆以及小公园开埠区、西堤公园的“侨批广场”、红头船公园等均得到保护、完善或建设。其他如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等,均较好地融入了海洋文化城市氛围,同样契合时代的潮流,应能取得好的效果。 “海丝文化”与“华侨文化”紧密相关,两者在不少时候具有“同一性”。近年来,汕头各个部门将两者联系起来,统筹工作,无论是新民谚“不到汕头,枉称食货”“一曲英歌动九州”,还是获得第22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主办权、开展“海外华文教育”项目等,均使得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大规模地远播海外,而不少侨胞纷纷在网络转发,为家乡“点赞”,令人感受到乡愁和自豪之情,总体效果颇为显著。 汕头市已获“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和“(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等战略定位,承接着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历史使命。个人认为,汕头首先必须时刻扣紧这个时代使命,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海丝文化,发扬海洋精神。 在统筹管理方面,汕头市可以考虑就“海丝文化”史迹(遗产、遗址)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专门立法;在交流传播方面,汕头市可以考虑加大力度、实实在在地支持民间交往,例如在本地营造交流氛围,在海内外畅通沟通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