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群龙水上游 百舸竞风流

“扒龙船”非遗民俗在汕头市桥头社区等地盛行,蕴含勇于进取、联结相邻、祈福尚用等人文精神,成为当地打造文化节日的重要依托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6月08日        版次:SA19    栏目:    作者:曾柯权

     端午节赛龙舟 陈彬创 摄

     威风凛凛的“龙头”等待安置在龙舟上

     在水面训练的龙舟队伍

  

  文/曾柯权 图/受访者提供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唐代张建封的《竞渡歌》写出了端午赛龙舟的盛况。

  作为一项传统民俗,端午赛龙舟在潮汕大地同样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临近端午,汕头多地的龙舟陆续开动,在各村的水域上传来“咚咚”的鼓声,展现着独特的力量与文化。

  

  龙舟装扮一新 民众热情参与

  

  在汕头市金平区鮀江街道桥头社区,龙舟竞渡已有上百年历史。这里村道宽阔,灯火通明,新建的龙舟文化场地崭新明亮,其中安置的传统龙舟蓄势待发。

  未见龙身,已闻龙吟。移步桥头龙舟训练基地,只听得鼓声、口号声、破水声交织一片,气势十足,萦绕耳边。两条龙舟之上,数十对青壮汉子跟随富有节奏的鼓声共同发力,动作整齐、姿势优美,催得龙舟奋力向前,如同离弦的箭矢一般飞驰而来。

  据汕头市龙舟非遗桥头传承中心传承人、桥头龙舟队队长陈长强介绍,社区内的龙舟队员对这项联结乡谊的全民健身运动充满热情,农历二月开始就加紧训练、提升体能、强化默契度,为端午赛龙舟做好准备。

  每年的农历四月廿八,是该社区“请龙下水”的日子。在这天,四条传统龙舟装扮一新,船身刷上亮眼的彩漆,龙头提前修补,龙须重新绘制。村中鞭炮齐鸣,举行全民参与的下水仪式。社区内以祠堂为单位陆续组织壮年训练,划龙舟的盛事一直持续至农历五月十六。农历五月十六恰逢桥头社区“社日”,当地张灯结彩,男女老少齐聚龙舟赛场,外嫁女儿携家回村祭祀,村民一同观看赛龙舟视觉盛宴,声势浩大,可谓万人空巷。

  在水网发达的潮汕地区,划龙舟的盛况比比皆是。农历四月中旬,汕头市金平区月浦街道沟南社区的老年人协会会长许浩文便开始为社区内划龙舟的事情忙碌起来。

  据许浩文介绍,目前沟南社区共有四条龙舟,一条红龙,一条粉龙,两条青龙。每条规格都是17对半桨,即乘载37人,20余米长。为了迎接端午龙舟竞渡活动,他们将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为即将下水的传统龙舟开展修缮工作,包括安“龙骨”、补灰、“蛟龙筋”上漆、彩绘等多道工序。

  “每年端午节当天,十里八乡的居民几乎都到了。”许浩文介绍,“村里赛龙舟的传统自有乡史记载就存在,到现在至少有四百年的历史。正式比赛开始时,龙舟奋力向前,划手奋力挥桨,观众沿岸观赛,呐喊不断,是十分盛大的场景。”

  

  习俗沿袭至今 龙舟样式丰富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考证,端午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闻一多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投粽于水是献给图腾神的祭品,乡民断发文身以显示自己龙之子的身份。每年的五月初五,在急鼓声中用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半民俗的神人共娱节目。

  作为潮汕主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赛龙舟在汕头地区自古有之。早在宋、元时期,便有村落置村鮀浦及周边(今汕头鮀江、月浦街道周边一带),大多由外地渔民难民、商人举家迁移,或是作为军事用地,其后士兵安家落户。当时,各地已有过端午节的习俗,落籍此地的人们保留传统习俗,沿袭至今。

  据潮汕地区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东里志》中记载:“(五月初五)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由此可见潮汕地区赛龙舟旧时的盛况。

  据桥头社区老年人协会会长陈熙忠介绍,桥头社区的赛龙舟风俗,始于清咸丰年间,迄今已有150多年(一说130年)。在旧时,当地沿海贸易繁盛,时常受到台风海潮侵袭,居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乡民认为台风海潮为患,是海里妖魔鬼怪在作乱,应请龙王爷消除灾祸,保一方平安,因此有人倡议造龙舟,每年祭拜龙王爷,举行龙舟赛。

  经过漫长的发展,如今潮汕地区的龙舟有多种样式。正规的龙舟由龙头、龙颈、龙尾组成。龙身半圆而长,宽1.4米至1.6米,能容纳12对桨、16对桨、32对桨不等,最长的可容纳52对桨。龙舟分红龙、黄龙、青龙、白龙数种,龙身龙腹按麟甲模样涂彩,并根据红、黄、青、白龙种,突出各种颜色。

  “每一项民俗活动都有其背后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竞技比赛,各地的龙舟竞渡因地制宜,根据水文、地理、村落等自然人文条件,各有特色,成为凝聚人心、展现力量与文化的特定活动。”汕头市文化馆副馆长陈少冰表示。

  “扒龙舟”这类非遗民俗、民间传统,如何进一步焕发更为引人的光彩,收获更丰厚的文旅效应?业内人士指出,与其过度挖掘传统民俗的“表演”、“比赛”属性,不如回归本源,努力挖掘本土文化存在、延续、壮大之“根”。很多民间民俗和传统文化,只有在本村本土的环境下,才有那种“气场”,才能焕发出非凡的魅力。有的民俗有很强烈的表演和竞赛特征,但也只是一种附着在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附加属性”,过度挖掘而不回归“文化”这道根脉,是难有长久和深入的吸引力的。在村居全员参与的氛围下营造出来的深度共鸣,才是民间民俗和传统文化之“魂”。汕头民间热衷的“扒龙船”民俗文化,其所蕴含的敢于拼搏、勇于进取、自强不息、团结宗亲、联结相邻、祈福尚用等人文精神,是它最鲜明的精髓根柢和文化性格。保护、发掘本土民俗和民间文化,最重要的是重视好每个乡村独有的风格传统、文脉特色,致力于乡村特色文化的回归。

  

  集聚各方力量 打造文化节日

  

  在汕头,许多人自小就在心中埋下划龙舟的种子。就桥头社区而言,据陈长强介绍,许多小孩对于划龙舟热情高涨,不到十岁就开始参与。由于世代邻水,他们熟悉水性,在长辈耳濡目染下,自小就召集伙伴,以长板凳为“龙舟”,一边学习赛龙舟的划桨动作,一边模拟练习。

  2017年,桥头社区龙舟队入选汕头市非遗项目。为了更好地发扬与继承传统文化,他们新制了龙舟,设立龙舟训练基地,购买专业龙舟训练设备,日常邀请专业老师前来指导,以此提高队员的技术,打造专业的龙舟队伍,同时外出与潮州、揭阳甚至福建等周边地区的龙舟队交流切磋。

  陈长强表示,他们准备打破过往以村落、社区、祠堂为单位的传统理念,面向潮汕地区招募队员,“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来报名参加我们的龙舟队,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

  桥头龙舟广纳百川,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在2017年汕头市龙舟非遗桥头传承中心主办的“潮汕三市龙舟邀请赛”上,汕头国际海员俱乐部就组织邀请来自菲律宾的抵港外轮海员观赏赛事。在2019年的桥头龙舟邀请赛上,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龙舟队亮相桥头,这支队伍由学院的外籍教师组成。副校长兼总干事柯根曾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参加龙舟比赛,因为倾慕中华文化,特别是潮汕民俗文化,所以带领师生一起加入赛龙舟的行列。

  陈熙忠表示,目前他们正在积极谋划,希望借助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打造“桥头龙舟文化节”,在节日上增加龙舟谜会、书画笔会、潮乐演奏等传统活动,规划龙舟文化旅游线路,让桥头龙舟的鼓声不绝于耳,吸引更多人来到桥头,感受龙舟文化。

  

  文脉链接

  

  独特的“无头臼”

  

  □曾柯权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龙舟而言,潮汕地区各个村落的制式都有不同之处,在汕头市澄海区,这里流行着一种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龙舟——“无头臼”。它脱胎于小型农业船,没有栩栩如生的“龙头”“龙尾”,没有载员众多、长度夸张的龙身,船身少见五彩斑斓的漆绘,成为每年端午期间的独特景观。

  此类龙舟两头平平、中间凹下,状若织梭,民间俗称为“公鸡船”“无头臼”“草蜢腿”。它有较简单的纹理以及类似红头船模样的“眼睛”,大多船身长11米,宽1.1米,其间由木板隔出舱位,供五对桡手就位,加上击鼓、掌舵及敲锣,每船共13人。比赛时,两两捉对,二船船尾以草绳系在水面木桩之上。号令声响之后,木桩旁有专人执镰刀隔断草绳,船上桡手一同发力,催得龙舟破浪向前。

  “无头臼”的比赛多由乡村自发举办,各村以“生产队”或祠堂、社团为单位组织队伍参赛,视本村水域定比赛路线,大多比赛在池塘、小溪中举行。比赛时,水中插上一排整齐的翠竹,既当比赛路线的标注,又可作为选手及观众对于距离的参照物。龙舟需在水域的边缘掉头,划至对面边缘,如此环绕场地二到四圈不等,最终于起点的木桩处“抢青”。木桩又称“龙门关”,在龙舟进行最后一圈的掉头过程中,有专人将系着红绳的红花(石榴草)插在木桩之上,代表着平安吉祥。“抢青”时,最先抵达的龙舟击鼓人与左头桡共同勾起“红花”,即为获胜。比赛双方往往相差一鼓槌或一木桡的距离,竞争激烈。

  在澄海区上华镇,这里的“无头臼”龙舟几乎遍布整个区域。在上华镇下陈村,年过花甲的陈守好有着数十年制造龙舟的经验,至今保留着手工制作龙舟的习惯。据老人介绍,其祖父在一百多年前来到此地落户开设造船厂,为当地带来造船、修船的技术。如今技艺传到自己身上,上华镇及周边地区六十余艘龙舟,几乎都是他制作及每年维护的。

  陈守好回忆,“无头臼”龙舟与20世纪70年代的运输船相似。当年,人们用这些运输船在韩江中耙土,用作农田的肥料,并运输种子、稻谷等农产品。

  “别看这种龙舟小而简,但其中还有许多讲究之处。”陈守好介绍道,例如船头与船尾上系草绳的洞,头圆尾方,寓意天圆地方。在制作龙舟时,要选优质木材,根据木材特性进行拼接。由于船体多为弧形,如何拼接组合考验造船人的技术。用平头船钉连接木料,再用“勾头”船钉连接舱板,整体成型后,便是修填缝隙、打磨抛光、上防水桐油等一系列工序,尺寸、船钉等规格,都要精细到每个船舱中的每块木板。既要龙舟下水不漏,内外光滑平整,又要根据祖传的规矩,制定带有美好寓意的尺寸。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传播办主任鄞镇凯认为,旧时潮汕地区水路发达,小船作为人们的劳动工具,在闲暇之余还起到娱乐的作用。大家在农作之余相约用船竞渡娱乐,这种方式很少受到天气、环境、时间的影响,具备趣味性和观赏性。同时,在龙舟比赛的过程中,大家还可沿途观察水路情况,在溪流中探查堤坝、沿岸是否有需要修缮的地方,这背后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可以说,划龙舟还是一项民间定期举行的“水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