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寺游人络绎不绝 林晓森 摄 |
黄杨山小型动物比较常见,图为树蛙 张练周 摄 |
在黄杨山拍到的领角鸮猫头鹰 杨斯月 摄 |
黄杨山景观集中 张雪 摄 |
吊钟花白里透红,花冠晶莹欲滴,花梗长而下垂,花如簇簇小铃铛挂在枝条上,非常好看 张练周 摄 |
文/梅尔 张练周 黄杨山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是大自然的神笔之作,总被人们赋予着各种传说。黄杨山每一季、每一天、每一刻都有大美,如佛光紫气、云海奇观、日出朝霞、晚霞夕照…… 垂直分布 各有所安 适宜的气候孕育了黄杨山丰富的植被,但由于海拔高度有限,黄杨山的植被垂直不是很明显,呈镶嵌分布。但随着土壤湿度、厚度变小,黄杨山次生植被呈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布特征。 在山麓(200米以下)主要为各类乔木、灌木。常见的植物有湿地松、马尾松、相思松、桉树、龙眼树、岗稔、岗松等。其中,马尾松占绝对优势,灌木层顶部到马尾松树冠底部间常留下3-5米的空间,为一些低矮的植被生长留足空间。 山腰(300米-400米)以山坡灌丛为主,含有各类灌木、藤本植物。灌木植物主要有岗稔、岗松、映山红、山芝麻、黄栀子、野花椒等。藤本植物主要为白藤、两面针、金樱子、蛇泡簕、土茯苓、锡叶藤、山橙等。 400米至山顶主要为草坡。常见植物有野生竹(山竹)及各类草本植物,如芒其、铺地蜈蚣、贯众、山姜、千里光、芒、铁线草等。此外,在对黄杨山的实地考察中,还发现有猪笼草、棕榈科的白藤等热带属性植物。这也印证了黄杨山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而出现由热带向亚热带植被过渡的特点。 黄杨山是珠海重要的生态资源、植物的基因库。在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斗门分局最新一轮的黄杨山综合科学考察中,记录到维管植物131科371属545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就有119科310属461种,是珠海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但黄杨山目前仍存在着天然植被稀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各历史时期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直接后果就是原生植被已不多见,人工林和次生林占主要部分。而与原生林相比,次生林和人工林中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较少,造成植被生长缓慢、生态修复缓慢。 动物保护 任重道远 远古时,在黄杨山及四周岛屿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当时珠江三角洲范围内的虎、犀、鳄、猿、狐、鹿、野猪等大型野生动物在这里都能找到踪迹。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大,黄杨山生物栖息地也被逐步破坏和分割,到清末民初时,一些大型走兽和珍贵的飞禽陆续销声匿迹。 《斗门县志》曾记载,1952年5月,有老虎夜间常到黄杨山麓附近的八甲村叼吃活猪,村民欧永久故意在猪舍前挖一口陷阱,诱捕到一只重301斤的华南虎。这是珠海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后一只老虎的足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黄杨山加强管理,严禁盗猎、盗采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特别是近年来,斗门区采取多种措施,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食物条件和野生植物的生长条件。生态修复取得较大效果。鱼类、鸟类、爬行类等动物种群数量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性增长。 在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斗门分局最新一轮的黄杨山综合科学考察中,记录到陆栖脊椎动物80种,隶属于17目50科。其中两栖动物1目5科12种,爬行动物2目7科15种,鸟类9目29科57种,兽类5目9科11种。 相对来说,黄杨山哺乳动物仍然比较贫乏,目前,可能仍有一定数量的哺乳动物如赤狐、大小灵猫、豹猫、松鼠等在此生存繁衍。它们作为黄杨山食物链较为顶端的物种,可起到调节种群数量、稳定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的特殊作用,也标志着黄杨山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高度丰富。 古刹庙宇 依山傍水 黄杨山体量相对较小,但结合紧凑、景观集中,是珠海闻名已久的风景胜地,茶田吐翠、金台精舍、第一石门、赤脚仙踪、无底深潭、金台银瀑、环海镜面、也字山峰是黄杨山著名的“黄杨八景”。 八景之首当为金台寺,该寺原名金台精舍,其原址位于黄杨山主峰峰腰。宋末元初,南宋遗臣赵时纵、邓光蔫、龚行卿三人为避元兵追杀,在此建立“金台精舍”,后至清乾隆年间立寺并扩建。20世纪前数十年,金台寺屡遭兵焚,日渐寥落。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修复金台寺工程启动。因旧址已被水淹没且交通不便,遂选新址于黄杨山猪母峰的105.3米处。如今金台寺香火鼎盛,游人络绎不绝,也经常吸引影视剧组到此拍摄取景。 随着斗门城市的发展,黄杨山自然保护区的公益功能日趋突出,它不仅是斗门中部的一道天然屏障,担负起有益的环境和生态功能,还是人们休闲、旅游和度假的好去处。对市民而言,黄杨山的路不远、山不险,一切都恰到好处。因此,来这里爬山观景、相约聚会、山地骑行的人们多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