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融湾入海正当时 何志林 摄 |
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景 广梅园供图 |
企业服务厅一厅通办企业事 丘锐妮 摄 |
广东龙宇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忙碌中 丘锐妮 摄 |
文/丘锐妮 去年9月,《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梅州方案》)获国家批复实施,让梅州成为广东又一国家级战略平台。 面对可贵机遇,梅州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一年以来,梅州举全市之力落实《梅州方案》,大力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全面加强作风建设,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融湾入海”中缩小与珠三角、邻省同类地区差距,积极探索欠发达革命老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协同发展、差异化发展经验,正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 “一区两城”新坐标 融湾入海谋未来 “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市情,锚定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今年2月,梅州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暨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动员大会,会议强调,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是梅州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梅州地处山区,地理位置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梅州的发展。《梅州方案》赋予了梅州新的历史方位和奋斗坐标,明确了梅州“一区两城”战略定位,即加快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以下简称“苏区融湾先行区”),打造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城市和粤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政策东风极大提升了梅州苏区融湾振兴发展的战略格局,拓宽了梅州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为尽快将政策“大礼包”从“纸面”落到“地面”,梅州印发了《梅州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约三万字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量化具体化《梅州方案》的阶段发展目标,提出了“三步走”发展目标,推进苏区振兴、融湾入海“两大战略”,实施产业引领、基础支撑、改革赋能、开放合作、民生改善、政策保障“六大工程”。 坚定方向,起而行之。3月,梅州市工商联组织全市近30名来自制造业、文旅业等领域企业家代表赴江西、福建考察交流,探寻合作之机;4月,“2023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梅州活动年”启幕,向世界全方位推介梅州丰富的文旅资源;5月,广东省药品监管局与梅州市人民政府、兴宁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动广东梅州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梅州地区企业享受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政策红利;8月,“梅州综保区—广州南沙”海铁联运班列成功试运行,打通了“梅州综保区—国际陆港—广州南沙港”的海铁联运物流通道;9月,梅州柚(蜜柚)产地产销对接活动在梅州大埔举行,进一步提升“梅字号”品牌影响力……“梅州不是天生落后,也不会永远落后。”今年以来,梅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将《实施方案》的施工图逐步变成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 夯实基础促发展 凝心聚力写新篇 9月19日,梅龙铁路全线首台主变压器在五华牵引变电所安装就位,标志着梅龙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正式进入供电设备安装阶段。眼下不断刷新进度条的梅龙铁路将于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梅州至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通行时间将缩短至1.5小时。此外,瑞梅铁路加快建设,梅州至武平高铁、梅州至漳州高铁、汕梅(汕昆)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重要线路持续推进,梅州对外连接的现代化交通路网建设如火如荼。 另一边,在广东省首个内陆型综保区——梅州综合保税区旁,梅州国际无水港已于今年建成,在区港联动、海铁联运的新格局下,货物从这里出发,通过铁路可连接盐田港、汕头港、潮州港等多个港口。“不靠海、不沿边”的梅州正渐渐成为联通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中部地区的重要通道。 在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正加足马力生产高端铜箔。“二期2.66万吨高端铜箔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底试产,2024年项目总体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6亿元。”该公司总经办主任魏福莹说。近年来,梅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制造业当家,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在“打粮食”项目上,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2023年1—8月,梅州全市539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89.77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在全省排名第3位、在山区五市中排名第1位。 7月24日,梅州召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推进会,将“百千万工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再次号召全市上下坚定信心、苦干实干,扎实推进梅州市“百千万工程”。对此梅州聚焦“生态”“经济”“生活”三个关键,围绕“四上”企业培育、“产业社区”“产业村长”“无信访村(社区)”建设等工作重点,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积极打造特色亮点,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梅州各地把培育发展“四上”企业作为壮大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坚持促“上规上限”和保“规上限上”两手抓,推动“四上”企业数量增加、活力增强、质量提升。眼下梅州有“四上”企业超千家,根据《梅州市“四上”企业培育工作方案》,从2024年起,确保各镇(街)每年净增1家以上“四上”企业。2023年至2025年,力争全市每年净增200家以上、三年净增600家以上“四上”企业,至2025年底全市“四上”企业超2000家。 狠抓作风强担当 优化环境提效能 “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坚定了我们回乡投资发展的信心。”深圳市威富集团执行董事张少波表示,该公司年产值超10亿元的威富通讯技术项目于今年落地梅州丰顺。 “梅州成立了专门的项目专班服务我们这个项目,并且‘7×24小时’帮助我们解决困难与问题”。深圳市有信达集团冷链事业部总经理张丽娟表示,有信达与泰森食品、麦当劳合作的3亿美元白羽鸡全产业链项目落地梅州,与当地优质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近年来,梅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把企业满意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标尺,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成效。今年1—7月,6支市级驻外招商队累计对接企业1100多家,商协会237家,举办招商推介会33场,引荐来梅考察144批次,收集乡贤信息1062条,全市从大湾区引进项目21个,计划投资76.55亿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梅州市招商引资暨加强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大会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敢入“深水区”、敢闯“无人区”,积极“融湾入海”,谋划项目改革攻坚推动发展。 今年5月,梅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在实行“大综窗”政务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再次提质增效,将该中心四楼打造成企业服务厅,实现一厅办成企业所有事。“梅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厅的服务很贴心、很人性化,值得点赞。”跨境说未来科技(广东)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吕燕说。 为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梅州制定出台了《梅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梅州全面对标广州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梅州市营商环境通报制度(试行)》等系列工作机制,推动“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向纵深发展,推进企业办事“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行“一网通办”、重点推进“极简审批”;突出数字政府建设,打造“梅州事好办”政务服务自主品牌;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受理群众意见建议;建立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公开选聘营商环境监督员协助做好营商环境的监督和宣传推广;健全容错纠错和激励保护机制,划清“可容”与“不容”界限,激励广大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创立项目建设“蜗牛奖”;建立营商环境“通报制”;设立作风问题“曝光台”等,不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形成“人人抓招商、人人优环境、人人转作风”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