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珠海会同村:

三代买办创非凡业绩 活化焕新塑百年名村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12月21日        版次:ZXA09    栏目:    作者:郑达

     会同村全貌 会同村史馆供图

     20世纪50年代莫干生家族合影 会同村史馆供图

     20世纪20年代的会同村“下横街” 会同村史馆供图

     20世纪20年代的会同村“下横街”东南角 会同村史馆供图

     莫氏大宗祠 羊城晚报记者 郑达 摄

  

  羊城晚报记者 郑达

  

  清雍正十年(1732年),莫与京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莫氏家族从园林(别名“百叶林”)迁至会同。

  据清同治《香山县志》记载:“黄(莫)与京,号会同,少读书知大义,其族与鲍谭两姓同居园林小村百有余年矣。与京爱犁冈山水之胜,出贤购得其地,胥三姓而迁之。负担版筑之费,有弗给者,与京罄其资助之。乡人感其高义,因以号名村,曰会同。”

  自此,莫氏家族开始在会同村繁衍生息。建村十年后,莫氏家族建祠堂、修族谱,莫与京勉励子孙“志诗书、安耕凿”,鼓励族人“尽其所长,善变求存”。

  如今的会同村,古树婆娑、水流静谧,樟树与木棉在青砖灰瓦的院落间洒满绿荫,碉楼与祠堂相依而建,三街八巷,周道如砥,“北环紫极”“南控苍溟”的书刻、“风起”“云飞”的题字,无不展现出会同先辈的志向和胆略,彰显岭南文化的无穷魅力。

  

  商海浮沉,祖孙三代打下基业

  

  会同村位于珠海凤凰山北部,地处凤凰山脉第一行列石人山列的丘陵上。村场依山而建,坐东向西,地势东高西低,村前荷塘波光潋滟,与环山黛色,成“背山面水”之态。根据清同治《香山县志》《莫氏族谱》等史料记载,会同村于明朝立村。

  会同村是典型的单一血缘村,莫氏占全村人口95%以上,莫氏家族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莫仕扬、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

  “买办”亦称为“康白渡”(comprador)或“采买”,是中国近代史上帮助“夷商”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在中国沿海沿江商埠洋行中的买办,香山人占十之八九,而一家三代从事买办又取得非凡业绩的,唯有会同村莫氏一族。莫氏一族中,莫仕扬是买办这一行当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会同村志》记载,1850年前后,莫仕扬任美商广州琼记洋行买办;1857年,琼记洋行将总部迁至香港,莫仕扬出任琼记洋行香港总行买办。其间,莫仕扬安排家族兄弟、子侄、族亲、同乡进入琼记洋行成为分行买办。

  莫仕扬听从英籍朋友的意见,成立置业公司经营房地产,在香港发展的初期,购入不少廉价地皮,在如今的香港摆花街和卅间街(因莫仕扬在此兴建了30幢房屋而得名)兴建数十栋楼宇出售盈利。同时,他又入股多家著名商号,很快赢得丰厚利润。

  1870年,英商太古洋行在香港设立总部,总行老板史维亚兄弟赏识莫仕扬的业务能力,力邀其任香港总行买办,但莫仕扬业务繁忙,又不想错过与太古洋行的合作,便推荐自己的副买办账房负责人吴协出任太古洋行买办。随后,莫仕扬安排其次子莫藻泉跟随吴协经商,与莫氏姻亲。与上海太古洋行买办郑观应联手,相继开辟了上海、华东沿海、长江沿岸浅水口岸的客货市场,为黑烟囱轮船公司的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莫仕扬的努力下,太古洋行顺利打开中国市场,在各项业务中收获颇丰。

  清光绪五年(1879年),莫仕扬去世,遗产交予他的三个儿子继承。1889年,吴协去世,他在遗嘱中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捐赠给莫藻泉。此时,跟随吴协近20年的莫藻泉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太古洋行买办继承人的不二人选。1890年,莫藻泉接任香港太古洋行总行买办一职。他任职的27年间,可以说是太古洋行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业务获利最丰厚、名声最显赫的鼎盛时期。1917年,莫藻泉离世,其长子莫干生继任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在他任职期间,太古洋行股东对其颇不信任,又恰逢国际风云激荡,莫干生凭借多年经验,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多项非凡业绩,为香港民生做出较大贡献——这从莫干生辞职后,英女皇及港英当局给予他的褒奖可见一斑。1931年,莫干生辞职,太古洋行取消了香港总行的买办制度,莫氏买办的时代至此结束。

  《会同村志》记载,自莫仕扬从事“买办”这一行业以来,莫氏家族、族亲,包括从会同村到太古洋行谋生的超千人,他们在太古洋行的各行各业中发展。莫咏虞、莫鹤鸣、莫如恩、莫应溎、莫庆等人的名声远远显扬于太古洋行之外,老一辈的香港人将太古洋行戏称为“莫氏家祠”。

  60余年的风云变幻,莫仕扬祖孙三代前后为太古洋行的发展夯实了根基,他们拓展了珠江、长江乃至中国沿海客货航运与仓村业务,创立了盈利丰厚的保险业,协助太古洋行兴办了太古糖厂并击败多个对手,几乎占据了糖业的半壁江山。同时,他们还协助太古洋行开办船务、制造船舰和油漆厂等。时至今日,香港鲫鱼涌河广州白蚬壳的太古仓,依旧是穗港两地老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发扬光大,莫氏族人精英辈出

  

  莫氏家族在太古洋行的多年经营,早已在教育、医学、法律等多个行业搭起千丝万缕的关系网。他们积累下来的巨大财富,也为家族进入近代商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在莫干生后的家族成员,涌现出商业领袖、社会名流、医学精英等优秀人才。

  莫干生在辞去太古洋行买办一职后,开启了另一段传奇人生:他积极参与投资九龙巴士公司、永安公司、大新公司以及中华娱乐等庞大业务,并在其中担任董事;又与香港知名企业家区泽民、何启等人成立启德置业有限公司;同时入股家乡中山县岐关车路有限公司,为家乡开通了进入岐关公路的乡道。

  莫干生三弟莫应溎在1931年以香港糖商总会会长的身份,组织行业观光团来到广州参观国货会展。1935年,在莫应溎的努力下,成功利用侨资在广东建造了市头、新造、惠阳、东莞、顺德五大糖厂,为民族实业的振兴和发展贡献力量。1951年,莫应溎因在香港提议并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保护工人权益运动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回到内地后,莫应溎曾担任广州市政协副主席。1984年,他被委任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为香港回归祖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会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容春慰介绍,一个多世纪以来,莫氏家族一直秉承祖训,慷慨资助教育事业。莫氏家族在香港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及广州岭南书院(今中山大学)设立奖学金、莫干生资助香港大学创办太古工程学院并设立奖学金,其侧室张氏任职坚道格致中学校长,桃李满门;其子莫庆尧创办圣公会圣马利亚堂莫庆尧中学;莫庆翘夫人钟氏曾创办精华女子中学并任校长;莫庆锵在香港中文大学创立之际,也提供了极大的资助。

  莫藻泉作为香港青年会创办人之一,其侄莫咏虞为太古童子军的创办人,其侄孙女莫容真踊跃赞助中国妇女会及街坊福利会,历任中国妇女会会长及主席、南华体育会副主席等职务;其孙莫庆尧至今仍积极为中国青少年服务,并创立基金。

  在体育及文化艺术、收藏等方面,莫氏族人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会同村志》记载,莫干生的兄弟、子侄以及宗亲在后来的工商、财经、政界、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医疗乃至慈善等方面多有建树,成为其中翘楚的有近百人之多。据粗略统计,从莫仕扬到香港创业开始,延绵至今的第五代、第六代,侨居海外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会同莫氏后人已逾3000人,其中不乏“去国怀乡”之人。1999年,莫如恩后人莫季禧、莫维德等回乡,将祖居和40万港元祖居修缮款赠与故乡作公益之用。

  

  重建村舍,会同村领潮流之先

  

  富裕起来的莫氏后人牢记祖训,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

  清道光至光绪年间,莫氏族人先后集资修宗祠、建庙宇,还将全村屋舍统一规划,仿照都市居民布局重建,参照西方城建模式,形成经纬纵横、规矩方正“三街八巷”的“棋盘”格局。同时,莫氏族人还加固了护村围墙、闸门、碉楼等防御建筑,让会同村既有苏杭小镇的诗情画意,亦有西洋乡村的异域风情。

  民国时期,流传于当地的一首称赞会同村的民谣,人们或许可以从中还原出会同村当年的风貌:前面一条塘,二闸围一乡;一间祠堂三塔上,左边门阁似牌坊,右边瓦窑真排场;花儿果子喷鼻香,人人行过都旺相,真系会同村仔好村场。

  民国初年,莫鹤鸣及其庶室冯玉在养云山馆中重建秀山书室并建造片玉书斋,其中秀山书室以中西合璧的纪念堂式风格重建,堂内配置紫檀家具,大厅两旁陈列着近代名家的字画和金石碑帖100多方,名噪一时的康有为、柳亚子、邓尔雅、吴昌硕、苏曼殊等名流的题词也在其中。养云山馆则成为闻名四方的文化沙龙,这些文化活动从城市来到乡村,又从乡村走进省城广州,走进中西交汇的桥头堡——香港。

  1924年4月24日的《华字日报》刊登《香山模范乡之影片》一文,报道了香港大汉影业公司到会同村拍摄村容村貌和文体活动电影的消息:香山第六区会同村,乃港商莫干生君之祖乡,莫君与其昆仲咏虞、鹤鸣诸君等,素热心桑梓,公路、碉楼、电灯、民团,建设不遗余力……今春莫君邀请大汉影业公司回乡,摄成活动画片,凡歌舞技击民团童子军,美不胜收,闻不日在本港开影,以期奋兴乡闾教育之观感云云。1924年中秋夜,莫鹤鸣在香港利园的北山诗社雅集上播放“是夕影画有会同村耕读风景并鹤鸣花下解吟图”(1924年9月23日《华字日报》),还对电影进行了同步解说。

  而莫咏虞修建的栖霞仙馆则配备了柴油发电机,使会同村成为当时香山县第一个通电、播放电影的乡村。栖霞仙馆作为珠海三大历史园林之一,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映射出莫氏家族历史、人文的兴衰,是研究香山地区买办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莫氏族人在教育和慈善方面的投入不仅惠及本村,还极大影响周边村民,其拼搏进取的精神成为会同乃至周边居民自强不息的力量。

  在抗日战争时期,会同村被日寇占据,常驻日军超过120人,而与会同村直线距离两三公里外的燕子埔、柏叶林和正坑村,却有一支与日、伪军顽强战斗的中共抗日游击队,他们得到周边村民的大力支持。以正坑村为代表的乡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链接

  

  “大学小镇”格局形成

  美丽会同焕发新活力

  

  会同社区党委书记古伟聪介绍,2013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镇(一)》特种邮票一套8枚,会同村的村前风景入选;近20年来,珠海高新区为会同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先后建立了会同村史馆、会同电影小馆、阅潮书店、会同群艺馆等多个文化场馆,如今的会同村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1999年起,珠海全面推动大学园区建设,先后在会同社区周边布局,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等大学的落户,形成了如今的“大学小镇”格局,而会同村就位于这个“大学小镇”的核心区域。2019年,“大学小镇·会同之旅”被评为“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2020年,会同社区代表珠海市参加广东省《乡村振兴大擂台》节目,在全省21地市42条村中脱颖而出,荣获“五强村”荣誉称号;同年12月,会同村荣获第二届“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称号。

  古伟聪介绍,会同村是广东著名侨乡,有着开拓创新、敢闯敢拼的精神特质。近年来,会同社区大力发展产业经济,按照“先保护后开发”原则,以“拯救老屋行动”唤醒沉睡建筑资源,释放发展红利。

  2008年,会同村以三座祠堂的活化利用为起步,目前,村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古建筑得到了活化利用,昔日破败的古祠堂变成了书店与电影小馆,闲置的老屋变成了咖啡屋、音乐吧、私房菜馆等特色餐饮网红店,实现古建筑的华丽转身,也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屋”。社区还因地制宜,盘活土地资源,会同社区以大学为依托,让文化、人才与产业在古村融合碰撞,不仅唤醒了老屋的价值、激发了“地”的潜力、释放了“人”的活力、激发了“产”的动力,形成了居民,新住民、大学师生、旅游者共享发展的风水宝地,大学小镇的美丽故事在这里得到了成功的演绎。2020年,第五届会同艺术节上,莫氏后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回到故乡,与戴玉强、魏松联袂,为家乡人民献上经典曲目。

  “会同社区利用优越的自然人文和区位资源,构建湾区优质生活圈,会同社区也逐步从‘血缘+地缘’的传统乡村社区向着‘业缘+地缘’的新型优质生产生活区发展,而这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迁。”古伟聪说,“下一步将构建资源数据库,在对乡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普查、评估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化,让数据可视化、可查询、可运用成为资本和资源之间的对接平台,及未来智慧社区构建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