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组织当地的小孩子、年轻人学习和传唱水北民谣 江北街道文化站供图 |
《水北谣》在首届客家童谣节上大放异彩 江北街道文化站供图 |
水北村地理位置优越 王小虎 摄 |
水北民谣传承人王国光参加惠城区非遗活动 惠城文旅供图 |
350多首民谣集结成《惠州水北民谣》一书 王小虎 摄 |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杨锦强 长期以来,惠州人在社会生活、劳动实践之中,为了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表达意愿,集体即兴编创出民谣,以惠州话进行演唱,且口口相传、代代传承,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惠州民谣。 作为惠州民谣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水北民谣分布于惠州江北至汝湖一带,内容丰富多彩,能够真实呈现出创作者所处时代的风俗、劳作等生活景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水北民谣却在口口相传中,逐渐走向了没落,尤其是水北村庄的拆迁,大部分水北老村民洗脚上田,以至于水北民谣曾一度被人遗忘。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来,在惠城区多方共同努力下,收集整理了350多首水北民谣,集结成书;选取6首具有代表性的民谣,经过艺术加工后搬上舞台;成立水北民谣实践基地,组建水北民谣志愿服务队,开启活态传承民谣之路。 2017年,水北民谣被列入惠城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惠州公布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水北民谣成功入选,成为了惠州“非遗”大家庭的新成员,意味着水北民谣将在保护传承中,不断唤醒刻在惠州人骨子里的乡愁乡情。 留住记忆里的乡愁 350多首民谣汇编成书 旧时,由于缺少娱乐消遣项目,唱民谣成了普通老百姓最能娱乐、解乏的项目。在惠州老一辈水北人的记忆里,总会有那么一幕:大人们在日常劳作、交流感情的过程中,会时不时唱上几句民谣,抒发自身情感,而孩童们则在一旁嬉笑打闹,偶尔跟唱几句。 “山清水秀好地方,天赐福地畔两江。宋有东坡游荔浦,元开村址首姓王……”这是水北人世世代代传唱的民谣,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却清晰阐述了水北的地理位置和元代建村的历史。据了解,水北民谣是老一辈水北人创作的口头歌谣,用水北方言吟唱,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气象、物语、农事、渔猎、船运、爱情等方面,能够多角度真实再现当时的水北村民的思想、生活场景。 今年68岁的水北民谣传承人王国光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时常听长辈们唱水北民谣,大多数民谣耳熟能详,但由于一直都是口口相传,有些民谣只有到了特定的场景才会想起来,“比如,以前集体劳动时,有一对夫妻在斗气,大家就会在一旁唱《夫妻歌》进行劝和,原本可能斗气很严重的夫妻听懂里面的道理后,你退我让,随即笑逐颜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对水北民谣的了解和传承越来越少。特别是在2004年,水北村搬迁到新址后,原来的村容村貌基本消失,再加上水北老一辈村民洗脚上田,摇身一变成为社区居民,曾世代传唱的水北民谣渐渐被人遗忘。 社会经济发展很重要,传统文化也不能缺位。由于水北民谣没有成书,也没有人去刻意记载,但其歌词中不仅记录着水北人的生活变迁史,还蕴含着丰富且深厚的经验总结及智慧。2014年,在江北街道办的大力支持下,水北社区开始挖掘水北民谣,而王国光一直对水北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被委以重任,负责对民谣进行记录、改编再创作。最终,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共收集、整理出民谣350多首,同时将这些民谣编写成《惠州水北民谣》一书,于2016年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各新华书店发行。 “这些民谣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水北人及邻近城乡人的集体口头创作和传诵,作者的姓名几乎都无记载,也无法考证。”王国光说,在编写过程中,会尽量保持民谣的“原汁原味”,毕竟是口口相传,会存在一些不完整的民谣,就根据其原意进行补充、完善。“这本书是留给水北及惠州后人的一份微薄礼物,希望他们将水北民谣传承并发扬光大。”他告诉记者。 根植惠州“文化富矿” 民谣形式多样韵味长 据墓葬考古发现,惠州水北在南朝时已有人类活动,历史可溯至一千五百年前。有确凿文字记载的是,元延祐庚申年,已著籍归善县城(今惠城区桥东)的朝廷理院承事王一举(官级五品)眼见水北荔浦山水清秀,率子孙从县城迁居水北荔浦(王氏宗祠原址)开基。宋时,苏轼曾在此一游,文记为水北,后人及方志皆称记为水北村。 古时,水北村界域上至菊花头,与望江接壤;下至木墩湖前金华阅,与三角湖、新村为邻。东江上自东而来,呈半圆形绕村西去。由此可见,水北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拥有5000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制史、1400多年建城史。摊开惠州文脉图卷,顺着千年脉络梳理而下,可以发现惠州人杰地灵、人文厚积,不仅有众多名人寓居在此,如葛洪、苏轼等,还孕育出不少著名人物,如叶梦熊、杨起元等,他们崇文厚德,在此兴教育、办学院、施善政,造福一方。由于水北村主要人居地与郡治府、县两城南向隔江相望,水北村人长期与郡、县保持文化、教育、商贸、婚姻等方面的交流,因此形成了兼有农村和城市化的特色。同时,自元代开村后,水北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正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悠长的民生历史和厚重的人文积淀的背景下,历代的惠州城乡人民口头创作和流传大量民谣,而水北村处于惠州重要辖地之内,这就是水北民谣盛传于世的历史根源。”王国光说。 据他介绍,水北民谣表现形式自由、灵活和多样化,主要体现在每首民谣的结构、句行、字数等的变化,有七言八句、七言四句、五言八句等,一般句式长短结合,交替出现,行数不拘;大多数的民谣押同韵或近韵,有些视表达内容需要而顺势采取变韵唱和,使民谣各句联成和谐一体,朗朗上口,极具韵味;语言用词方面注重准确、生动、达意,并结合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随兴而发,随意而表。 王国光表示,水北话与惠州话极其相似,如果说惠州话是东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那么水北民谣作为惠州民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活化石中的精髓部分之一。 开启活态传承之路 从民间到舞台再进校园 民谣源于大众,兴于民间,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注重“静态”保存的同时,更要保持“活态”传承。因此,江北街道办文化站在收集、编写水北民谣的过程中,同步进行水北民谣的艺术加工和推广。 “民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被更多人了解且广为传唱,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当时从收集到的民谣中,选取6首有代表性的重新谱曲,如《劝学歌》《水北姑娘》等,在水北小学进行普及,并将其搬上舞台进行演绎。”江北街道文化站站长李志凡告诉记者,由于民谣要以水北话演唱才有“味道”,特意找会说水北话的学生排练好后,参加各项歌唱类活动。 据她介绍,2016年,由惠州艺术家在水北民谣的基础上作曲,孩子们以客家方言演唱,配上舞蹈的节目《水北谣》,在首届客家童谣节上大放异彩,并荣获客家童谣节最高奖——“十佳童谣奖”。 不仅如此,为了扩大水北民谣的知晓率,江北街道文化站在民谣排练的过程中录制了专辑《水北谣合集》,还给每户水北居民派发一张,让不少水北居民感到非常惊喜,纷纷表示这样的做法很有利于水北民谣的传承、推广。 同时,江北街道水北社区还成立了水北民谣实践基地,组建了水北民谣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不仅会组织本地的小孩子、年轻人学习和传唱水北民谣,还会进入水北幼儿园、水北小学进行民谣、方言教学等。 “接下来,将加强与惠州艺术家的沟通,选取更多的民谣进行艺术加工,特别是一些语调平缓、歌词拗口、缺乏吸引力的民谣,让其焕发新的活力。同时,计划在水北小学设立传承基地,编写水北民谣教材作为该校的校本,打造第二课堂,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活态传承水北民谣。”李志凡表示。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惠城区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探索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举措,并根据非遗项目的不同类别、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制定保护和传承意见,采取不同保护措施。 那么如何加强对水北民谣的保护、传承?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将会加大对民谣的资金投入力度;对民谣进行拍摄记录,建立影像档案进行有效的保存和恰当的利用;积极组织民谣传承人开展对外交流,碰撞出新火花;在各种非遗活动中展现民谣魅力,唤醒市民的乡愁记忆;将民谣和文创产品包装设计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更好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积极联动相关部门,如教育局、音乐家协会等,开展民谣进校园,在学生心中播撒民谣“种子”等,让水北民谣继续传承下去,努力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脉链接】 惠州市级非遗“家庭”新增34位成员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杨锦强 潘小笛 日前,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惠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34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八个类别。 其中,传统技艺项目占23项;民间文学占1项;传统音乐占2项;传统舞蹈占2项;传统戏剧占1项;传统美术占1项;传统医药占2项;民俗占2项。值得一提的是,入选的23项传统技艺中,有18项是地方特色食品的制作技艺,如客家咸鸡、连和饼家传统糕点、惠东擂茶、巽湾鱼饼、巽湾海味粽、横河大笼粄等。 据了解,惠州现有各类非遗线索292条,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27项,市级108项,县(区)级20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16人,市级87人,县级225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1个。 文脉档案 水北民谣摘录(部分) 整理/羊城晚报记者 杨锦强 (一)反映城乡地理环境、古建筑 古横水渡 上自三门接县西,下从石级对府东。 行船先上后漂下,一曲船歌送客中。 水北古迹 上有唐建大云寺,下有明修金华阁。 中有两庙一家祠,至近可往明清溯。 (二)反映农耕、渔猎方面的 耕妇歌 一月冷牛,二月冷马, 三月冷死耕田嬷。 朝晚莳田,日煮三餐, 一日到晚腰累断。 六月去收谷,汗雨一齐滴, 细仔在屋饿到哭。 钓鱼公 钓鱼公,发大水, 持竿抛钓去。 一江鲶,二江鲤, 三江杂杂至。 锯鱼肥,鳝也美, 垒满笑家归。 注:锯鱼,俗称蛇婆锯;鳝,白鳝。以上两种鱼都是东江稀有鱼种。 (三)反映气象、物候等方面的 暑寒天 小暑大暑,有米懒去煮。 小雪大雪,煮饭都无切。 小寒大寒,赶狗无出门。 注:无切,方言,来不及。 气候与农耕 初一落水初二晴,初三落水成泥羹。 正月响雷二月雪,三月犁耙院里横。 (四)反映年节俗庆方面的 正月半 正月半,闹元宵; 食糖丸,热烧烧。 正月半,摆山灯; 阿公仔,摆几层。 正月半,打诗钟; 猜唔中,面砵红。 注:正月半,即元宵节。 翻新屋 翻新屋,真热闹! 贴庆联,挂红袍, 炮仗一响亲友到。 赠贺匾,送红包, 再把恭喜话来表。 上香茶,敬敬烟, 入席坐好随意聊。 九大碗,洋土炮, 大小能者请多劳。 酒互敬,话互祝, 脚踏祥云步步高! 注:翻新屋,即乔迁新居。 (五)反映家庭生活及男女爱情等方面的 家和万事兴 男人拳头硬如铁,女人衫包软绵绵。 何必恼气争长短,家和兴旺过百年。 追求 甜酒爱酸都容易,酸酒爱甜就较难。 女追男来隔张纸,男追女时隔重山。 (六)涉及文化教育及反映对人生认识、事理探索等方面的 劝学歌 养仔不读书,不如养条猪。 玉雕才成器,耀祖有科举。 耕读两兼顾,择师争仕途。 凡为水北人,代代当记取。 做事劝诫歌 不听老人言,终须有一误。 做事打横来,撞板多过食饭。 (七)反映医药及日常养生方面的 草药篇 识得半边莲,无怕同蛇眠。 采到流明草,感冒即日好。 退让一步有天地 生人拗到死,死人拗到栋栋企。 留得一口气,退让一步有天地。 (八)表现童事、童趣方面的 落大水 落大水,发大风, 阿姨烧水捋鸡公。 鸡公飞上红花树, 吓得阿姨两面红 注:两面红,也有叫面钵红的。 鸡公仔 鸡公仔,尾拖拖, 鸭乸耙田鸡唱歌。 老鼠行街吹玉笛, 猫咪翻墙探姐婆。 姐婆外出无在屋, 打泻姑姑一锅粥。 姑姑转来没粥食, 激得面赤哇哇哭。 无好激,无好哭, 买过鲜鱼煲过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