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佛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发布

打造岭南水乡特色 资源传承样板工程

来源:羊城区域     2024年06月18日        版次:FA09    栏目:    作者:黄松炜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松炜

  

  日前,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发布《佛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确立了全市的生态修复目标愿景、保护修复格局、重点修复任务、重大工程安排及实施保障机制。

  佛山将从维护生态安全整体格局出发,聚焦生态、城镇、农业三大空间,识别重大生态问题,研判主要生态风险,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恢复力、生态胁迫、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实施差异化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并落实到空间层面,指导《规划》实施。

  《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面构建安全、健康、美丽、和谐的高品质国土空间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实现建设“绿美佛山”,打造“全国山水林田高水平保护修复示范窗口 岭南水乡特色资源传承样板工程”。

  

  全市划分为4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12个修复单元

  

  根据《规划》,佛山以地形地貌、流域分区等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以“三屏六楔、两脉两环、多廊多节点”生态保护格局为指导,衔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要素,结合行政单元,划定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北部山地丘陵生态综合修复区、西江-北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农田修复区、东部广佛产城融合人居环境提升区四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

  各分区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四类生态空间等上位指引进行差异化管控,并明确生态保护修复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同时,综合考虑生态评价和问题识别的结果,考虑地貌单元与行政单元的完整性,结合生态修复分区,全市共划分为12个修复单元,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2.55%。

  

  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划定3个全域整治类型分区

  

  推动城镇空间生态品质提升方面,《规划》提出,实施全域整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探索差异化以及多样化的实施模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乡村风貌改善提升,逐步打造形成以“整治+”为主要方向的新工作格局。基于佛山市资源条件及发展形势,划定佛山市的全域整治类型分区,分别为东部城镇高质量发展区、中部城乡融合发展区和北部、西部生态产业发展区。

  东部高质量发展区以“整治+城镇高质量发展”型模式,促进建设用地集约高效,淘汰部分低端产业、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补充新增城镇地区生态节点、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全面提升城市风貌,促进城镇高质量发展。

  中部城乡融合发展区以“整治+城乡融合发展”型模式,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促进低端低效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用地综合整治、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统筹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重塑岭南水乡风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北部、西部生态产业发展区以“整治+生态产业发展”型模式,通过农用地综合整治、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上保护、点上开发”、通过自然景观与文化旅游的结合,促进生态价值转换,实现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8项重大工程,将基塘打造为全省知名的佛山新名片

  

  《规划》指出,佛山的主要生态系统问题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还有待提升,水土流失防治与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水生态环境保护尚需强化,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任重道远,城乡人居生态品质仍有待提高。同时,桑基鱼塘作为佛山独具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生产形式,由于管护经营不当,导致部分复合基塘农业生态系统减少,基塘系统萎缩、退化或消失,基塘空间比例结构失调。

  对此,《规划》为8项“重大工程”单列一章,包括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农业空间保护和修复、城镇空间保护和修复、生态廊道保护和修复、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每项重大工程都有其特定、具体的目标和分解任务。

  根据《规划》,到2035年,佛山将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耕地土壤环境明显改善,全面提升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有效保障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将基塘打造为全省知名的佛山新名片;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