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是粤籍名人书迹存世最早的时代” 2022年08月28日  梁志钦

■南宋 白玉蟾(葛长庚)草书《足轩铭》卷(局部)

■南宋 马和之《鄘国四篇图》(局部)

■赵孟頫《行书陋室铭》卷(局部)

■刘昉题《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卷(南京博物院)

  岭南地区收藏的宋元书画首次集中展示,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海明: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近日,“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在广东省博物馆拉开帷幕,引起外界广泛关注。这既是广东首次举办宋元书画主题展,也是岭南地区收藏的宋元书画首次集中展示。日前,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海明接受收藏周刊采访表示,希望经过此次展览,能引起更多的学者、民众关注广东的书画鉴藏,从而对宣扬广东以及岭南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让文物活起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

  收藏周刊:策划这次“粤藏宋元书画特展”的初衷是什么?

  肖海明:本展览是我馆特别策划的重磅展览。此外,近期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认真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立足于让文物活起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有效整合和利用文博优势资源,也是我们策划推出“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的重要原因。

  收藏周刊:为何断代在宋元?

  肖海明:宋元,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宋元书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虽历经久远,传世绝少,难得获观,却至今仍是国人学习、临摹的典范。而且在艺术市场上,宋元书画也非常受人关注。

  清代中晚期,以吴荣光、潘正炜等为代表的著名藏家曾将一批宋元书画名迹汇聚广东。虽然后来世事变幻,他们收藏的许多名作又流出广东,分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的鉴藏往事,早已使这些作品与广东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文博机构努力征集,亦有幸收藏了部分宋元书画真迹,尽管总体数量不多,但在国内各省文博机构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因文物保护、场馆条件、经费因素等,这些藏品以往只是零散地在各馆举办的展览中出现过,从未集中展示过,故此,对这些作品进行一次集中展示具有独特的意义。

  “看到历史上广东藏家对宋元书画收藏之丰富”

  收藏周刊:这次展览联合了多个其他博物馆的收藏,是否可以理解为既有在粤机构的收藏,也有历代粤人的收藏?把这二者综合起来,可以勾勒出一种怎样的面貌?

  肖海明:展览以“粤藏宋元书画”为引线,打破固有的时空界限,融古今“粤藏”宋元书画于一展,一方面首次汇集岭南地区文博机构现藏的宋元书画珍品,另一方面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借展了清代粤籍名家吴荣光、孔广陶等鉴藏过的部分宋元佳作,并对广东人最早的传世书法墨迹也进行了展示。

  展览共汇聚广东省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馆、汕头市博物馆共八家文博机构的宋元书画珍品,既是近年来国内少见的宋元书画特展,也是广东文博机构首次举办的宋元书画主题展览。

  展览立足于“粤藏”和“宋元书画”这两个基本点,从宋元书画的名作与呈现出的审美意识、南粤先贤对宋元书画鉴藏的传统与成就、宋元书画典范对后人的影响与启发三个角度切入,将全部内容划分为“岭海今藏,宋元意态”“南天古鉴,粤迹留痕”“留芳遗韵,泽被后世”三个部分。

  通过这样呈现,既可以看到历史上广东藏家对宋元书画收藏之丰富,也可以看到这些藏品目前散布世界各地。在历史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著名书画鉴藏家早已为人熟知,而广东的书画鉴藏稍显平淡。希望经过此次展览的全面梳理,能引起更多的学者、民众关注广东的书画鉴藏,了解广东在中国书画鉴藏史上也曾有重要的地位,从而对宣扬广东以及岭南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李唐《采薇图》卷曾被广东藏家收藏

  收藏周刊:通过这次展览的梳理,可看出粤藏宋元书画具有怎样的特点?

  肖海明:清代中晚期是粤人收藏宋元书画的一个高峰时期,不仅收藏的名人作品多,而且数量多。

  相对而言,目前岭南地区文博机构收藏的宋元书画,虽然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可以看出,清代中晚期广东藏家收藏的一些名作,目前已散布世界各地,如宋代李唐《采薇图》卷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北宋黄庭坚《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

  收藏周刊:粤藏宋元书画里,粤人的创作占比如何?反映了粤人在收藏上怎样的特征?

  肖海明:粤人创作的比例较低。粤人在收藏上,既喜欢收藏名家作品,对于佚名或者不太知名的艺术家的作品,也不乏关注和收藏。

  收藏周刊:如果再放大一点的范围,岭南在宋元时期的绘画或者书法有何可圈可点的地方?

  肖海明:宋元时期是岭南书法史上粤籍名人书迹存世最早的时代。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显示,这一时期有墨迹流传至今的有刘昉和白玉蟾,其他如李昴英等,虽无墨迹传世,但有一些题名石刻遗留至今。除此之外,苏轼、米芾、包拯等曾至岭南为官,也有一些相关石刻遗留至今。

  宋代广东名人刘昉、谭惟寅在《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卷上的题跋,是广东人最早的传世书法墨迹,比历来被认为是岭南墨迹存世最早的白玉蟾要早,在广东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范隋,其人虽名不见经传,但在北宋年间其后代出了两位名臣——范仲淹、范纯仁父子。这个告身,被范家后人视为传家之宝。南宋绍兴三年(1133)八月,时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范正国(范隋七世孙、范纯仁子)将已残缺的告身重新装裱,并陆续邀请当时的俊彦名流题跋。范正国(范仲淹之孙)题跋:“南宋绍兴三年(1133)八月朔装裱与广州官舍,右朝奉郎权发遣广东路转运判官正国谨书。”这也说明当时广州地区也有书画装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广州文化的兴盛。

  (本版图片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宋代白玉蟾 开了岭南美术新篇

  白玉蟾,道教全真南宗祖师,南五祖之一。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海南翁、琼山道人等。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后因母亲改嫁到广东,改为白姓,易名为白玉蟾。

  白玉蟾是岭南书画史上较早扬名于岭外的书画家。在宋以前,岭南以书法、绘画名世者寥若晨星。历史记载,在唐代,仅有以政绩著称的张九龄善书,绘画方面则主要有擅画山水的张询和善画龙的僧徽。直到宋代,产生了诗书画兼擅的白玉蟾,才使岭南美术开了新篇,在广东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白玉蟾擅草书,兼善行书、篆书、隶书。这次从故宫博物院借展的白玉蟾草书《足轩铭》卷,书法笔势清劲爽健,用意超凡脱俗,有晋人风度,世所罕见。卷后元虞集,明项元汴,清永瑆、守虚子、绵亿、崇恩,近代吴湖帆、潘静淑题跋。署年款“宝庆丙戌”,为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

  人物介绍

  肖海明

  广州中山大学宗教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现任广东省博物馆馆长、二级研究馆员,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