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钟伟航:螳螂拳更注重“螳螂捕蝉”那个勇猛劲儿和顽强感(1)

来源:新快报     2022年04月09日        版次:A12    作者:王会进 王敌 孙毅 石宛珊

     ■广州市武术协会广州螳螂拳会常务副会长钟伟航

    

  它是《功夫熊猫》里的“盖世五侠”, 李小龙曾钻研它,广州讲古佬颜志图也对它着迷

  螳螂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普通读者对于螳螂拳也并不陌生。

  许多文学影视作品里都有螳螂拳的身影,小朋友们喜爱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里就有它的角色——螳螂拳师是电影里的“盖世五侠”之一,他们跟阿宝一起,用自己的武艺保卫和平谷的安宁。

  而现实中的螳螂拳始创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约400年历史。它发源于陕西,在山东广为流传,又从山东到上海,从上海到广东,螳螂拳这门北派拳法逐渐在岭南开枝散叶并流传海外。

  作为一种象形拳,螳螂拳的身形和手法的确有螳螂的影子。广州市武术协会广州螳螂拳会常务副会长钟伟航表示,螳螂拳其实“重意不重形”:“以螳螂的动作为基础,有仿生的成分在,但螳螂拳更注重的是‘螳螂捕蝉’那个勇猛劲儿和顽强感。”

  ■策划统筹 王会进

  ■新快报记者 王 敌 实习生 石宛珊/文 孙毅/图

  北拳南下近百年 从精武会学来螳螂拳

  关于螳螂拳起源的年代一直众说纷纭,但大部分同门都认同王郎为祖师。相传明末清初,王郎曾上少林寺与寺僧比试,数战未胜。某日,王郎栖于树下,忽闻树上有蝉鸣,举目视之,见一蝉与一螳螂相斗。王郎观察螳螂运用两只前臂勾、劈、刁、截等技法,由此受到启发,他朝夕研练,将螳螂捕蝉之功法悟彻于拳理,两年后终于战胜寺僧。

  自创拳至今,螳螂拳已经有约400年历史,门下弟子不计其数。而螳螂拳能够传入广东,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是精武体育会。据钟伟航介绍,当时广东人郭子硕在上海务工,闲暇时间便去精武会学武,刚好螳螂拳名师罗光玉在此任教,“郭子硕就随罗光玉学了螳螂拳,随后把螳螂拳带回了广东。”钟伟航说。

  Q:螳螂拳的名称从何而来,“重意不重形”这几个字该如何理解?

  A:相传王郎根据螳螂捕蝉的动作创立螳螂拳,以螳螂动作为基础,但在后来的演变中也加上了猿猴步的动作。虽然是一种象形拳,有仿生的成分在,但更注重的是“螳螂捕蝉”那个勇猛劲儿和顽强感,讲究敏捷凶猛,至于形式像不像反倒是次要的。

  Q:螳螂拳是怎样从山东传入广东的?

  A:螳螂拳的流派有:七星、梅花、太极梅花、六合螳螂等流派,传入广州的螳螂拳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支是七星螳螂拳,一支是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是郭子硕从上海精武会的罗光玉师父那里学来并传开的,梅花螳螂拳是霍耀池从香港的山东师父鲍光英那里继承的,时间上差不多都是抗战初期,迄今差不多已经100年了。1982年,两支流派一起成立了广州市武术协会广州螳螂拳会。

  Q:现在,整个广东练习螳螂拳的人有多少?

  A:1980年前后在广州沙面网球场开班教拳,当时的学员就有3000多人,现在应该只多不少。据我所知,除了广州有人练习螳螂拳之外,香港、佛山也有,汕头也有。至于在北方起源地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地,学习传播螳螂拳的人就更多了。

  Q:作为一门拳法,螳螂拳的实战性大概有多强?

  A:螳螂拳的创立就有很强的实战用途,所以它的手法都是以打为主,如果实战性不强,那么练习者就很容易被打败。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我在日常工作中都有经常应用到螳螂拳,给我的工作也带来很大的帮助。

  抗战时期,29军的大刀队里有很多螳螂拳弟子,所以大刀队里的很多刀法就有螳螂拳的招式思维,螳螂拳的弟子为抗战做出了很多贡献。为人熟知的已故著名影星李小龙先生,在技击研究方面也参考了螳螂拳的技击要领。

  医武结合助养生 武术进校园有益于传承推广

  螳螂拳一门多派,主要有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极螳螂、梅花螳螂、小架螳螂比较流行。在它产生的数百年里,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实用性强的独特风格。

  从螳螂拳的手法来说,多以“展”“采”为主。“展时”手臂由内向外作缠绕运动,同时手指自小指到拇指依次展拨,刁腕成钩:“采”时手臂由外向里作缠绕运动,同时手指从拇指到小指渐次采扣如环。这样练习,使手指与肩臂各关节都极度灵活。而手指的特殊运动方式,又促进了五脏六腑的运动以及内分泌系统能力的加强。因此,经常练习螳螂拳,对人体的健康有极大的裨益,且效果显著。

  Q:除了搏击内容之外,螳螂拳还有哪些其他作用?

  A:螳螂拳里面很多动作可以练气,能起到冲虚养生的作用。另外,螳螂拳是医武结合的一个拳种,很多本门前辈都是在医学方面颇有成就的,特别是梅花螳螂拳的霍耀池前辈,他的中医在西关一带很出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霍耀池在广州利用中医学治病救人,还自己创造出一些疗伤的药物,特别是烧伤,效果很好,甚至还被国家的正式医院采用。这几年,我们把一些关于医武结合的医理各方面都写成论文,发表在地方和国家重要的报刊杂志上。

  除了医武结合,螳螂拳还与艺术文化有着莫大渊源。广东省粤语讲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颜志图老师,也是广州螳螂拳会永久荣誉会长。上世纪80年代,颜老师开始执业讲古(说书),主要是讲《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武侠历史小说,为了更生动描述小说中的武打场面,他专程拜郭子硕为师,亲身学习螳螂拳,刚开始是为了更好地讲古,但后来也沉醉于螳螂拳之中。颜老师已80岁高龄,至今仍亲身传授螳螂拳。2018年,广州螳螂拳也成为广东文化学会的武术研究专委会成员,作为传统艺术的研究、传播项目之一。我们曾参加在广州市图书馆举行的“雅村文化”活动,与琴棋书画声乐等传统艺术一起向广大市民献艺。广州螳螂拳还多次参与广州庙会巡演、各街道社区的巡演节目。

  Q:螳螂拳何时进入非遗的?

  A:2007年,螳螂拳就已经是国家级非遗项目。2016年,广州螳螂拳进入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进入广东省非遗项目。申请非遗之后,我们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在经济和政策指导方面都得到了扶植。我们在广州增加了很多教学点,目前广州螳螂拳教学点有十多个,我拍摄了很多珍贵的教学视频,还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整理出一批很有学术价值的资料,给螳螂拳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Q:武术进校园的效果如何,有没有哪些不足?

  A:武术进校园这个是一定要坚持下去的,这已经得到了家长们异口同声的称赞,他们都说小朋友练武术之后精神好了。我感觉武术进校园和进社区必须要继续坚持。不足的地方在于,能练武术的场馆还是比较少,基本上都是借用羽毛球场、网球场,所以现在弟子们都很少用到长器械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正规的大型场馆、长兵器得不到传承的话,螳螂拳的传承就是有明显缺失的。因为长兵器的使用是螳螂拳一个重要的精髓。

  Q:对于螳螂拳的未来,有哪些期待?

  A:螳螂拳在这几年发展得是比较健康的,我们不但教小孩武术,也教他们舞狮,因为龙狮也是我们的文化传承项目。今后还要尽可能在从化、花都、南沙这些区都能够开设螳螂拳学习班,先培养一大批螳螂拳教练,把教练队伍先打造好,然后才能够有下一步的发展,这是我们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