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走进700年莲塘村,听一曲古韵新声

来源:新快报     2022年04月09日        版次:A08+    作者:李小萌 李应华

     ■莲塘村古祠堂里,粤剧老师指导孩子们练习动作要领。

     莲塘村清濯桥上,两位粤剧演员舞动水袖。

     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青莲戏台旁,刚结束表演的孩子们在台阶上休息。

     ■村民们在大树下观看粤剧表演。

     ■莲塘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修旧如旧,仍保留着古风古韵。

     ■古遗存经过精心修缮、科学运营,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位村民在“荷塘月色”茶室里摆放茶具。

     ■走进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莲塘村,远远就可见清濯桥一侧这棵20米高的参天巨榕,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福荫着这片土地。

     ■长在莲花里的村落。莲塘村始建于南宋端宗景炎年间,是华南地区第一大姓陈氏族人从珠玑巷南迁的居住村落。村子被莲花塘所环绕,自然环境优美,每年夏季,满塘野生莲花盛开,因此得名。

     视频:新快报记者 林里

  走进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广州黄埔区莲塘村,远远就可见清濯桥一侧这棵20米高的参天巨榕,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福荫着这片土地。“这棵古树就像是我们的长辈一样,见证了我们莲塘村世代变迁。”莲塘村村民、村史编写人陈耀松说。大榕树在莲塘村无人不知,相传是莲塘村陈氏始祖陈时四开村时种下,700多年间多次濒临死亡,又多次复生,越来越茂盛。

  ■图文: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李应华

  通讯员 曾妮 范敏玲 孙旭东 肖昆华

  大榕树下论“十古”

  村头的大榕树下摆开几张方桌,大家坐在绿荫下,望着古村围绕“十古”谈保护。所谓“十古”,即古村、古树、古屋、古庙、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桥、古码头等十类古遗存。座谈会上,除了九位发言代表,围坐在榕树下的村民们也可以参与讨论、畅所欲言。

  老树常青不仅成为莲塘村的佳话,也成为黄埔区“十古”文化遗存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成效的真实写照。据统计,黄埔区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数量为5208株,约占广州市古树名木总数的53%,约有3096株散生在自然村落的房前屋后。去年12月,《广州市黄埔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其中明确“开展古树名木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三维GIS信息技术,建立一树一档“一张图”,全区古树全部纳入古树名木电子地图系统。

  古村新韵活力足

  莲塘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村里的大祠堂显示了莲塘村古老的内涵。时四陈公祠建于1899年,2013年重修,修旧如旧,仍保留着古风古韵。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非凡将莲塘村作为一个粤剧传承基地,时常带着自己的学生在此唱戏学艺。“莲塘村丰厚的历史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土壤。”吴非凡说,“在这里成立少儿粤剧传承基地,让孩子从文化传承中汲取营养,使粤剧课堂更加鲜活,也助力古村繁荣更新。”

  在黄埔区701处十类古遗存当中,莲塘村的古遗存占了36处。古遗存经过精心修缮、科学运营,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外开放的“链咖啡”馆、“荷塘月色”茶室、“爱膳莲塘”餐厅、黄埔图书馆莲塘分馆……新旧之间的碰撞让历史文化古遗存“活”了起来,也吸引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轻村民回来。在“链咖啡”馆里打工的村民于东连说,回村前她根本想不到莲塘的变化会如此之大,自己嫁到莲塘已经十余年,家在莲塘,在村里工作、生活,当下的日子是她最满意的。

  “文化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黄埔区‘十古’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通过分区域、分类别呈现区域历史文化全貌,多手段、多渠道传承古遗存历史文化,推动文化、科技、产业共融,保护成果让群众共享。”黄埔区文广旅局局长陈文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