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5个多小时,志愿者与1000多名阳性病例、密接等进行紧张又细心的电话沟通,从中获取重要的流调信息。 |
■王胜浩在短短20分钟就召集了82名学生志愿者。 |
揭秘流调现场:82位同学应对1000多名流调对象,5个多小时紧张完成任务 “胜浩,海珠区疫情较严重,疾控中心需要我们支援流调工作。你抓紧时间招募志愿者,晚上6时30分到达临时流调中心……”11月5日下午5时30分,正在宿舍准备开题报告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研究生王胜浩突然接到学院党委副书记打来的电话,语气急促。 20分钟后,82名学生志愿者集结完毕。这其中,有经过多次流调的研究生老队员,也有首次参加的43名本科新兵。那一晚,他们以老带新、并肩作战,82位同学和电话那头的1000多名流调对象,在短短5个多小时的交流中,携手完成了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环,也实现了电话两端的“双向治愈”。 一场“考试”顺利结束 一批学子迎风茁长 人物:王胜浩 身份: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专业2021级研究生 抗疫工作:中大公共卫生学院抗疫志愿服务队队长 每一秒都弥足珍贵 “这次任务的重要与紧急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此次志愿者的招募范围,也第一次从研究生扩大到本科生。”第六次参与流调工作,第一次负责流调队伍招募和组织的王胜浩同学告诉记者,这是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抗疫志愿服务队第十次支援广州市抗疫流调和信息分析工作,也是第三次在校内组建临时流调中心支援流调工作。 在前期习得的有效经验下,王胜浩的工作开展得紧张而有序,同学们的响应也踊跃又快速。下午5时50分不到,已成功招募到82人。王胜浩说,这样的效率让他感动,但也并不意外。流调工作至关重要,争分夺秒地准确获取流调信息,能起到有效遏制疫情的关键作用。 晚上6时30分前,报名成功的志愿者们带着电脑、耳机、手机等工作装备,从宿舍、实验室、教室等地准时赶到临时流调中心——公卫楼大仿真室和侧三楼。因为任务紧急又是饭点,一些同学还没来得及吃饭,考虑到工作一旦开始就难离开,学院联系食堂统一订了夜宵。 随后,布场、分组、收集信息、开通VPN电话通道……志愿队员们以老带新,变身抗疫“侦察兵”,紧锣密鼓地推进准备工作。 每个人都需要关怀,每个细节都值得关注 一个工位、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副耳机,就是一个“主阵地”。 此次的流调任务繁重而复杂,志愿者们需在当天与1000多名阳性病例、密接者等各地点各批次人员进行电话沟通,从中获取重要和全面的信息。 “这是一场‘硬仗’,每位流调对象的年龄、所处状态、经历等各不相同。如何有效沟通,尽快收集关键信息;遇到有情绪的对象,怎样换位思考去理解并包容……”王胜浩明白,繁重的任务与紧迫的时间,将给志愿者们带来极大的考验。 为让流调工作顺利高效进行,他给大家发放了志愿队根据经验总结自编的《公共卫生学院抗疫志愿服务技术指南》,并现场为大家做了一个简短的培训。 “您好,我是海珠区疾控的流调工作人员,请问您是……” 很快,熟悉的开场白在每个角落响起。有的志愿者分工协作,一人打电话一人记录;有的志愿者轻车熟路地应对不同口音的受访对象;有的志愿者化身“心理医生”,为在家独自隔离多日的阿叔阿婆排忧解难…… 一定要保证高质高量地完成任务!王胜浩坦言,作为总负责,自己的确感到压力较大。“既需抓紧珍贵的每一秒,同时也不能忽视每一个流调对象的情绪。”他边做流调边巡场边随时为遇到困难的志愿者们提供帮助。 “齐心协力的氛围让人干劲十足” 同样的压力,身为小组长的2019级本科生程曦也感受到了。第一次参加流调的她,紧张统筹着现场布置与分工,“感觉氛围紧张又刺激,但齐心协力的氛围让人干劲十足”。 通过培训,她深知作为一名流调志愿者,扎实的专业基础、对政策与流行病学的了解和人文关怀精神三者必不可少。在她看来,流调最难的就是调查对象的不理解,“他们可能正经历身体和心理的不适,我们理解。根据学长们的指导,我们耐心解释、安抚对方的焦虑并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后,对方也更乐意配合我们完成有效流调。” 经过5个多小时的奋战,11月6日凌晨,这一次流调完成收尾工作。“这比我们预估的时间早了一点。”王胜浩松了一口气。眼见着一批“新兵”在短短几个小时里,从热情四射到途中受挫再到愈战愈勇、得心应手,他深感自豪,“他们的学习力和行动力都非常好,经过短暂的培训就能迅速融入到工作当中,并且非常圆满地完成了流调任务。” 深夜和同学们一起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大家既疲惫又轻松,“能在这样的时间点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我们很有幸福感。” 志愿者们的工作,获得广州市疾控中心的一致好评。 我的抗疫日记 11月5日 阴有小雨 暗夜中独明的流调现场是希望的明灯 张茂林 中大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2022级硕士生 广州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流调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流调对象语言不通的问题,这也给流调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 “救急,救急,有谁会说湖北潜江方言?”第四次参与抗疫流调志愿服务,出生在湖北的我,有幸又发挥了“方言多面手”的小能量。面对同场志愿者的高声疾呼,我一把接过电话,熟悉的乡音重现耳边。电话那头的受访对象也因有人能听懂而很快平复了情绪,开始配合回答相关问题。 但另一位开口第一句方言就让接线的志愿者晕头转向的流调对象,却让我们在场所有人都难以分辨。为保证尽量一次性沟通有效,避免给流调对象增加心理负担,我们只能两人同时对接,一个负责继续努力沟通,另一个负责听、记,大家再通过同类人群的相关情况推断核实,最终确定相关信息。 凌晨3时,我写完流调工作材料的最后一字,看着暗夜中独明的流调现场,口干舌燥,五味杂陈。虽然我们所做的工作微不足道,但是众多的努力终会换来未来的希望。 大哥、阿姨给我的是鼓励与温暖 李青 中大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2018级博士生 五个小时,十通电话,分秒未停的沟通与记录……在流调过程中我感受到鼓励和温暖,那是处于疫情风眼的群众对抗疫的配合和对流调工作的理解。 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哥,声音沙哑,在通话过程中得知,就在当天的凌晨1点到5点,他还在送货,送完后洗了个澡,感觉有点冷,额头有点烧,觉得应该是累到了。当我说他的核酸采样混采管阳性时,他显得很平静。整个过程,大哥知无不言。反而是结束时,我和大哥说:“一定要注意身体,好好休息。”大哥才有点不知所措地说:“没事的,没事的。” 还有一位外地来的阿姨,不太会说普通话,我实在听不清她说的常住地址,只能一遍遍反复确认。我很内疚,只能一遍遍道歉、再确认,但阿姨没有丝毫不耐烦,用浓浓的乡音一遍遍回应我,甚至逐字组词让我知道具体是哪一个字,在她的配合下,我顺利获得流调信息。结束时我再次跟她说抱歉,阿姨却笑着说:“这是大事啊,要好好配合,你们也辛苦了。” 挂了电话,我感慨万千,但幸好疫情无情人有情,让大家都看到了希望。 初筛阳性老爷爷的一句话 让我泪目 倪婕 中大公共卫生学院2019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 “愿意,有需要我一定来!”当听见这句坚定而有力的话时,我瞬间热泪盈眶。 第一次做流调,我一直有些紧张而忐忑。在核查初筛阳性的人员近期是否有志愿服务的经历,以便排除潜在的传播风险时,我遇见了这位老爷爷。因为听力原因他误以为我在询问他是否愿意参加抗疫志愿服务,就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这个答案。 一瞬间,我这个安抚者,深深感到自己被这位老爷爷安抚到了。他说同楼层只剩他一人因胃病没被转运,平静得像在诉说一件发生在庸常岁序里的平常事。这种“平常心”必然是源自对我们的信任,他们不仅仅是“被守护者”,更是抗疫路上我们的同行者、依靠者。 一想到我们的身后是愿意与我们站在一起、一起去守护我们共同家园的人民群众,我就觉得自己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定要把流调工作做好。我想对每一位携手抗疫的人说:要相信,此刻,正有无数人和你在一起,一起等待黎明的曙光降临。 ■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梁幸琳 区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