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草书图 |
■刘昉《雉山刻石》 |
■黎向群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最近,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引起广东书画界的广泛关注。这次展览的亮点,除了展出宋元陈容、赵孟頫、张即之等大家的作品外,同时展出南宋时期广东刘昉的楷书题《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卷和白玉蟾的草书《足轩铭》卷墨迹,分别由南京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提供的藏品。这两件作品不在广东本土,展出期间,让广东的观众既能零距离地目睹真容,又增强了人们对岭南书法文化的自信。 岭南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西汉、魏晋时期,便有墨书、陶文、砖铭和木刻传世。尤其西汉的黄肠木刻,更被认为是当地现存最早的文字。岭南偏于一隅,由于气候潮湿,墨迹不易保存的原故,自秦汉至元代,书法家寥若晨星,传世书迹罕见,有唐代的张九龄,北宋的卢侗、谭掞、许彦先、李修、谭粹、张渐,南宋的刘昉、白玉蟾,元代的李璞等人的书迹传世,这些作品主要是以刻碑碣或摩崖形式传世。只有刘昉、白玉蟾两人书卷为墨迹,显得特别珍贵。 一、科举出身的刘昉,书法温润淳雅、雍容大雅 刘昉(?—1150),字方明,海阳人(今为潮州)。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历官礼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编有《幼幼新书》40卷。 刘昉传世书法作品仅有两件:其一、题《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卷。公元1142年楷书题《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卷,为迄今所见最早的广东名人墨迹,凡11行114字,末署:“绍兴壬戌中元日揭阳刘昉谨题。”此跋是其去世前八年的作品,是为范正国传家宝题,谨严为之。楷书中略带行书笔意,温润淳雅,文人书卷气息浓郁,不失佳作。其二、位于广西桂林雉山岩题名刻石,楷书六行38字,取法颜鲁公,正面取势,结体宽博,用笔厚重浑重,大气磅礴。 二、白玉蟾的书法,道骨仙风、恬静冲和 白玉蟾,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省琼山),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蟾、海琼子、琼山道人、神霄散吏、云外子等。因父薨随母至雷州,继白氏为子,易名玉蟾。他天资聪敏、博通群书,能诗赋,擅书画。12岁举童子科,后遇泥丸道人陈翠虚,携入罗浮,得以遍游天下名山大川。嘉定(1208-1224)年间被封紫清明道真人,卒后被尊为南宗五祖之一。 作为道教南宗教旨的实际创立者的白玉蟾,同时是南宋时期的重要书家,虽擅长行、篆、隶诸体,但仍然以草书闻名,上追魏晋唐,不仅继承了张旭、怀素的草法和意趣,又得“二王”的风神,旁掺北宋四家的书法,尤以黄庭坚为多。传世墨迹仅有三件。一件草书《足轩铭》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行书《仙庐峰六咏诗》卷在上海博物馆,再一件大草《天朗气清诗》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草书《天朗气清诗》卷、《足轩铭》卷为白氏代表作。《足轩铭》卷,作于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是其33岁的作品,为友人周耎长高士所书。此卷体势雄奇,纵横奔放,用笔挺拔老健,淡逸清华,笔势爽朗,恬静冲和,疏朗之中透茂密,尽显其道骨仙风的气格和艺术个性。 三、刘昉与白玉蟾的书法艺术成就和影响力 刘昉是目前所知广东名人最早传世墨迹者。其以楷书名于世,书法温润淳雅、雍容大雅,代表了南宋时期文质彬彬的文人气质。 若论书法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当数白玉蟾。曹宝麟在《中国书法史》中进行评述及定位:“他的书法,行楷的笔意在颜真卿和黄庭坚之间。具体来说,则是转折带竖钩的圆曲像颜,而横画的伸头却像黄,结构的宽松也近山谷,可见白玉蟾受时代的影响毕竟大一些。他的狂草应该是所能书体中最好的一种。” 从中国书法史视角来审视,从纵向来看,白玉蟾“狂草的贡献远远不能与黄山谷相提并论”。从横向来看,与之同时代张孝伯、赵孟坚、陈容、文天祥等人的行草书,都无法与之抗衡,“可称得上是黄庭坚后一人”。中国书法发展到元代,康里子山、鲜于枢等人创作的行草书,无论从结字、用笔、章法、气息上,都与白玉蟾的行草《足轩铭》书札有同音之妙,可谓一脉相承。因此,他的贡献既给“气息奄奄”的南宋书坛带来了一缕曙光,又开启了元明两代的草书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