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用一束“光”精准放疗 怀一颗“心”温柔守护

来源:新快报     2024年08月21日        版次:A07    作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主任医师

  李巧巧

  “阿叔,我要表扬你,有配合治疗,呼吸锻炼做得很好”,“再坚持几天,做完这期疗程就可以回家休息了,要对自己有信心”,“放射性支气管炎是放疗后的常见的症状,回家用止咳化痰药缓解不适,不用太担心。”医生的声声安慰和鼓励,听在患者心里特别暖心。

  彷徨、担忧是埋藏在普遍恶性肿瘤患者心中的情绪,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主任医师李巧巧与肿瘤治疗打交道超过20年,认为患者的“恐癌”心理,比“肿瘤君”本身更棘手。

  为此,她不仅用手中一束束精准射线为“武器”,与肿瘤细胞“叫阵”;更身体力行化作一束束温暖的“光”,安慰,鼓励患者。

  持一束光线,守护“抗癌勇士”

  李巧巧印象中,与放疗科结缘,仿佛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由于父亲是高校研究原子化学的专家,耳濡目染之下,李巧巧从小知道,救死扶伤的医生,除了能使用看得见的手术刀和药物替患者驱赶病魔之外,还有一种“无形的手术刀”——射线。大学毕业选择职业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放射肿瘤学。

  20年前,李巧巧有幸成为肿瘤放疗科医生,走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这座华南地区最权威的肿瘤专科医院任职。她主攻的方向,是位于胸部纵膈、食管部位的恶性肿瘤的放疗,她的“对手”,以肺癌和食管癌为主。

  放疗科的“抗癌药”,就是一束束高速运行的X射线、电子束和质子等。放疗时,射线穿透体表进入病灶部位,对恶性肿瘤细胞“定点清除”。

  “恶性肿瘤有70%患者治疗过程会接触到放射治疗,早期肿瘤、中期还有部分晚期患者可以接受放疗,消灭原发灶、手术后残存病灶及某些转移灶。但射线也会对人体正常组织产生一定程度损害,比如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皮肤损伤等。患者需要定期接受放疗医生检查,让医生密切关注到患者的状况。”

  每天挂号找李巧巧看病的放疗患者平均有30多人。他们的放疗方案都经过李巧巧“量身定制”的。她每天都反复研究着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然后在放疗科系统中设置出一张张精准定位、精准照射、精准防护的“光线处方”。

  “在整个肿瘤治疗过程中,与患者相处最密切的,就是放疗医生了。放疗科患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最长的需要6-7周,每天一次,全程保持高度配合来完成放疗,他们都是坚强的‘勇士’。从我的角度看,与其说医生白衣执甲,不如说,我和患者是战友,齐心合力,同战病魔。”

  为了提升自己的放疗专业技术,李巧巧勤奋治学,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过去20多年,肿瘤医学前沿不断翻开新篇章,知识和技术也在不断地升级更新,她在繁忙工作之余,见缝插针进修:2013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学习;2021年追逐理想,响应国家号召,在多米尼克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海外医疗援助服务,为岛国居民送去恶性肿瘤诊疗资源,不断感悟大医精诚。

  接受患者提议:“多笑笑”

  医院是生命迎来送往的场所,医生每天都在见证生命的诞生与消亡,而肿瘤医院更是医生与恶性肿瘤之间的角力场。

  李巧巧每天都亲睹和感受恶性肿瘤对患者心理造成的恐惧、不安、痛苦和绝望。“对于患者而言,疗效很重要。而对于医生,除了考虑疗效,还不断探索‘身心俱治’之道。”

  实际上,不计其数的患者家属在就诊时,冷不防就抛出“敏感话题”:“李医生,放疗能治好肿瘤吗?我的亲人能多活些日子吗?”在不少患者和家属心中,恶性肿瘤是难以战胜的疾病,就算治疗,生命之“花”仍然会凋谢。

  年轻时,与患者谈生死,李巧巧会“逃避”。她或岔开话题,或知无不言地解释着治疗的意义、讲解专业知识,却不知如何委婉地去安慰。

  “明知道‘乐观’是治疗肿瘤的良药,想劝病友们多笑笑,放宽心。但想到他们的不幸,又不知怎么开口。心里也曾认为,肿瘤医生应该跟患者’同悲’,不应该‘谈笑’。”

  直到一天,一位食管癌患者用短信留言,解开了李巧巧的困惑。

  该名患者做完所有放疗后,给李巧巧手机发送了一段长信息,善意向她提议,作为患者,更希望看到医生脸上的笑容。

  “巧巧医生,我知道这次生病,与自己过往的不良习惯有关,是你悉心为我制定了放疗方案,帮助我缩小了肿瘤,谢谢你。我治疗结束了,祝您工作顺利的同时,你的笑容很亲切,每次看到你的微笑,我就觉得治好的希望更大了。”

  这是一条10多年前的信息,收录信息的旧手机早已作古。但李巧巧却在记忆里“珍藏”了这番建议。“患者的倾诉提醒了我:肿瘤患者是需要被照亮的。医生不止是用医术救治,还应该用人文关怀向患者传递乐观情绪。”自此,她也慢慢改变,无论在多绝望的患者面前都尽量保持微笑,用乐观和积极心态让患者明白:“癌症不可怕,它只是一种慢性病,医生会陪着你。”

  用“鼓励处方”

  向患者灌注正能量

  跟随李巧巧出门诊,新快报记者从患者的表情中读到了镇定、安心、信心和希望。李巧巧介绍,使用“射线处方”治疗患者的同时,自己也不遗余力,由衷地用不同“鼓励处方”向患者和家属灌注正能量。

  “很佩服你!连续两个放疗疗程,将近50天的治疗你都熬过来了,真的非常棒!”

  “现在治疗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很多,我们一起努力,掉头发在我们意料之中,你要注意休息,多补充营养,后面我们再继续一起努力!”当医生不吝啬地对患者发出赞美和鼓励,患者报以的笑容也充满了生命力。

  “现在来问我‘自己能活多久’的患者越来越少。病友们都乐于向我反馈不适,希望我帮他们减轻肿瘤带来的疼痛。我很珍惜这种并肩作战,是促使我努力耕耘专业的最大动力。”

  但有时候,肿瘤治疗也是充满了未知数,疾病转归和预后往往出乎意料。有一位食管癌患者,入院放疗多次,疗效都往好处发展。可突然一天,肿瘤突然瘘口溃破,引发大出血。

  患者去世得突然,得知消息后,李巧巧匆忙赶到病房。刚进病房,就有人迎面扑来,紧紧地抱住了她。那人松开之后,李巧巧才发现是患者的妻子。

  谈到这位患者,李巧巧声音哽咽了。回忆起那天的情景,她万万没想到,患者妻子虽然悲痛,却不断感谢医生的照顾,肯定患者接受放疗之后病情好转,让一家人度过了一段较高质量的相处时光。

  “肿瘤治疗就是这样,我们不敢说一定能战胜病痛,但最起码与这位‘老对手’博弈的过程里,每次治疗都有意义。无论结果如何,医者尽心,患者理解,就是对生命最大的敬佑。虽有遗憾,但从不后悔。”

  从我的角度看,与其说医生白衣执甲,不如说,我和患者是战友,齐心合力,同战病魔。

  ——李巧巧

  对话好医生

  Q:有一位患者告诉我们,你是一个很愿意为患者“打电话”的医生,所以他对您赞口不绝。这是什么意思呢?

  A(会心一笑):是这样的,放疗科的病友们,在放疗的每个阶段所出现的症状,是需要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共同解决的。有些症状我无法处理,就建议他们找到对应科室先进行咨询。但患者,尤其是年纪偏大的老人家,不知如何找医生,也不知如何表达遇到的难题。于是,我若有时间,就会帮助患者打电话给对应的医生,帮患者联系好了,再让患者去诊室询问。医生的服务往往不止于医术。有时,帮一个小忙、搭一条线,能举手之劳的,都会尽力做。总之,一切以患者为重。

  【人物简介】

  李巧巧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胸部肿瘤(食管癌、肺癌)、软组织肉瘤及黑色素瘤放射治疗。2013.2—2014.8期间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进修。2021年9月,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派遣,赴多米尼克的中多友谊医院开展医疗工作。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实习生 张齐霖

  ■摄影/摄像:新快报记者龚吉林 郭思杰 观显锋 通讯员:陈鋆 郑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