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视域下校园篮球发展的思考 2022年12月02日 张利超

  

  □张利超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三大球”振兴发展是全面建设体育强国重要的攻坚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三大球”要搞上去,这是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志。作为“三大球”之一的篮球运动在我国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有报告指出,我国篮球运动的认可度居“三大球”之首,拥有1.25亿一般篮球人口,7610万核心篮球运动人口,是我国集体球类项目参与第一的运动。

  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校园体育在“三大球”振兴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提升。如果说篮球运动发展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运动大项,校园篮球则成为新时代我国篮球运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与校园体育工作开始正式接轨。这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篮球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的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的有力举措,旨在发展校园体育,将校园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

  但是,作为改革试点的校园篮球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阻碍。如何妥善解决校园篮球发展问题,缓解改革阵痛,缩短改革窗口期,将成为影响体育强国建设推进的重要因素。

  第一,校园篮球的训练水平与教师或教练员能力水平高度相关。要解决校园篮球训练水平低的问题,重点要先解决篮球教师或教练员执教水平问题。“培训”与“引进”高水平教师或教练员是提高学校教育系统篮球教学和训练水平的两个重要手段。“意见”中也提出要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制度,畅通引进渠道,明确教练员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空间等措施。而中小学校教育系统编制对于教师高学历、高文化水平的要求,使得从小就偏重专业篮球训练而相对忽视文化学习的退役运动员难以进入学校教育系统承担教学和训练工作。因此,可以考虑在学校设立专职篮球教练员岗位,尤其是初中和高中这两个发展篮球专项能力的关键阶段,主要承担学校篮球代表队的训练和比赛工作,与教授普通篮球课程的体育老师各司其职,以此来缓解校园篮球训练水平低、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从大学阶段来说,目前我国基本满足高校高水平篮球教练员需求,若继续扩建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规模,那么具有较高学历的退役专业运动员是担任高校高水平篮球教练员的首要选择。在体教融合发展要求下,要促进高校教练员与中小学教练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便对青少年过往的选材、训练、比赛情况以及学习、品德等情况形成纵向了解。

  第二,要以校园为基础,建立融合发展的青少年篮球竞赛体系。当前,我国青少年篮球竞赛体系表现出割裂的状态。以竞技篮球人才培养为主的体育系统篮球竞赛,如青运会、U系列、小篮球联赛、俱乐部联赛等,和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教育系统篮球竞赛,如全国初中、高中篮球联赛,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等,以及以社会篮球俱乐部为依托的自发组织的社会系统青少年篮球赛事,这三大系统之间的篮球赛事各自独立运转,形成了互无交集的局面,难以发挥体育、教育和社会系统整体办赛力量,同时也不利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大学阶段则已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且已发展较为成熟,可以作为优秀竞技篮球人才的聚集营地,向职业队伍和社会单位培养优秀篮球人才。因此,在体教融合战略背景下,以校园篮球联赛为基础,以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为最高级别单位,依托现有的学校教育阶段划分优势,将U系列、小篮球联赛、俱乐部联赛以及各级各类社会青少年篮球联赛融合进来,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校园篮球联赛纵向结构体系,同时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参与“地区—市—省—国家”四级联赛,推动建设校园青少年篮球联赛的横向结构,共同完成青少年篮球人才选拔和培养,从而满足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需求。

  第三,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校园篮球保障体系。当前我国校园篮球场地资源不足是阻碍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和竞赛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因素。2020年有研究人员随机抽样了全国422所中小学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小学阶段校园篮球场地设施能满足体育课需要的学校数量占比约为58%,初中约为48%,高中仅为45%,建有篮球馆的中小学更是少之又少。在校园篮球课程都不能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校园篮球的训练保障、竞赛保障又如何实现?因此,可探索社会体育场馆与校园之间的合作机制,以政府或教育部门购买服务的形式,开通场地共享并形成区域辐射,如一个社会体育场馆服务于多所周围学校,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校园篮球开展的场地资源压力,还能有效开展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俱乐部之间青少年和教练员的训练、竞赛交流,缓解校园篮球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

  第四,要提高校园篮球发展水平,推动篮球教师和教练员的培训与引进,其评价机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应在当前对校园篮球课程评价、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形成对教师和教练员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行为的绩效评估机制,纳入职称、奖金评价范畴。另外还要尽快建立对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和体育系统教练员到中小学任教的评估标准和制度,制定相应的补贴办法,使其与绩效评估紧密连接,实现对中小学教师和教练员的综合评价。

  第五,篮球文化是推动篮球运动发展、吸引青少年参与篮球运动的重要因素。新时代将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应重点进行校园竞技篮球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竞赛成绩是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一般取得较好比赛成绩的学校,其场地设施等资源投入、经费支持和篮球发展制度完善程度往往表现出较高水平。在校园篮球转型发展背景下,要利用竞技篮球文化带动大众校园篮球文化发展,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到篮球运动当中,进而实现向竞技训练方向转化。

  可以看出,我国校园篮球经过多年发展,正在逐渐迈向成熟阶段。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教融合战略正走向历史舞台,在竞技体育、校园体育、群众体育中开始发挥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的功能和作用。校园是体育的摇篮,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亦应在校园中完成。而在校园篮球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要实现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功能的重塑,还要继续完善面向普通青少年的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评价与保障制度,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从而实现全面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双重目标,完成职能和使命的转变。

  (作者系广州航海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