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电影《董存瑞》上映,迅速火遍全国
青年时期的赵寰
赵寰一生专注于戏剧
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著名剧作家赵寰于1月15日因病辞世,享年98岁。赵寰曾任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团长,曾创作话剧《南海长城》、电影《董存瑞》等优秀作品。其子赵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父亲生前无欲无求,唯痴迷戏剧创作,甚至称得上执著。”
对舞台的热爱源于国粹京剧
赵寰1925年11月7日出生于辽宁丹东,后入读燕京大学新闻系,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团长、创作组长。赵寰生前曾撰写话剧剧本《南海长城》《秋收霹雳》《神州风雷》《马克思流亡伦敦》等,编剧并执导了话剧《马克思流亡伦敦》《李闯王进京》。20世纪50年代,赵寰作为编剧之一,参与创作电影《董存瑞》,该片后来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名作。
“父亲生前曾跟我说,他对舞台的热爱源于国粹京剧。”赵寰之子赵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父亲小时候,京剧班子常去丹东演出,每次他都想方设法去看,尤其痴迷周信芳大师的演出。”后来在燕京大学求学时,赵寰加入了大学的剧社,担任编剧和导演。1948年,赵寰前往解放区参加革命,并于次年光荣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中担任创作组创作员,从此正式开启其持续了大半生的戏剧创作生涯。
在歌剧基础上创作电影《董存瑞》
赵寰的妻子李荣贤回忆赵寰创作《董存瑞》的过程:“其实当时他们是先创作了歌剧,后来又在歌剧的基础上创作了电影。”1950年,董存瑞的故事在全军已有一定反响。一次,赵寰采访董存瑞的战友郅顺义,后者没怎么谈自己,却回忆了不少董存瑞生前的故事。赵寰被董存瑞的精神深深打动,并萌生了要以其为主人公创作戏剧作品的想法。后来,赵寰与解放军第46军的编剧董晓华一道,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创作完成了歌剧《舍身炸碉堡》的剧本。1951年5月,《舍身炸碉堡》在部队演出,受到广泛好评。之后,该剧前往北京进行汇报演出,并在匈牙利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演出。
正是歌剧《舍身炸碉堡》的成功,为后来电影《董存瑞》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为此,丁洪、董晓华、赵寰三位电影版的编剧采访了更多董存瑞的战友和家人,并赴董存瑞战斗过的地方实地采风。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三位编剧还创作了长篇小说《董存瑞的故事》。1955年元旦,电影《董存瑞》上映,迅速火遍全国。影片入选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并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赵寰生前曾如此评价这部电影:“《董存瑞》是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英雄舍身炸碉堡的壮举是任何一个编剧、导演也创作不出来的。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董存瑞。”
赵星回忆,父亲一生专注于戏剧,对名利相当淡泊,在担任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团长期间也始终坚持创作。“他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演出都认真记录观众的反应。如果哪一处观众反应不好,很可能第二天演出时就已经改了。”赵星回忆,赵寰年近六十岁时,因一次演出临时缺人,有机会上台客串了一把配角,“他为此兴奋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