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垃圾分类: 添繁华闹市活力 助美丽乡村振兴 2023年12月22日 孙牧、卢佳圳、成广聚

黄埔区新龙镇麦村村“小蓝亭”垃圾分类投放设施

白云区嘉禾街垃圾分类知识科普中心楼顶农场

白云区“云站桶”智能摄像头将分类投放点画面传到站桶员手机端

   

  文/梁怿韬 孙牧 卢佳圳 通讯员 成广聚 图/梁怿韬

  

  垃圾分类是一项“新时尚”,不仅让市容环境得到改善,还培养市民游客的环保意识。通过多年落实垃圾分类工作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广州已在2021年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破解了困扰广州多年的“垃圾围城”问题。

  破解“垃圾围城”,并不是垃圾分类工作的终点。2023年11月至12月,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业界专家等,前往白云区和黄埔区调研垃圾分类。通过本次调研,调研成员发现在“垃圾围城”破解后,垃圾分类工作依然在广州的城区和乡村继续推进;在调研期间,调研成员们纷纷为垃圾分类工作如何推进建言献策。

 

  繁华闹市美丽乡村,垃圾分类在广州“无处不在”

 

  自2019年实施“楼道撤桶”以来,广州各小区设置分类投放点,并配备工作人员“站桶”协助居民分类投放。4年后的2023年,一些投放点和投放保障制度,已经迭代更新。

  “找到您了,优秀居民!”在白云区永平街凯云新世界小区,一处垃圾分类投放点“会说话”。如果居民正确投放生活垃圾,有机会听到投放点“云喇叭”传来“点赞声”;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者,有可能被投放点的智能摄像头“记录在案”。据悉,整套投放系统被称为“云站桶”,“点赞声”源自后台工作人员发现合规投放市民后通过手机客户端给予的赞赏;凭着手机客户端和智能摄像头,一名工作人员可以同时为多个投放点“站桶”;智能摄像头还能自动记录违规投放行为,以便有关部门执法和整改。

  “不仅物管小区,美丽乡村也有智能投放点。”在黄埔区,多个可自动抓拍违规投放行为的投放点已在龙湖街迳下村设置。基层管理人员表示,这种投放点减轻了工作人员“站桶”的负担;投放点的科技感和精美的设计,也提升了物管小区和美丽乡村的容貌品质。

  让更多人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必不可少。2023年,广州市城管部门将全市62座垃圾分类宣教馆数据录入“广州城管”微信公众号,既方便市民游客就近查找,也显示广州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已深入街道社区。在白云区嘉禾街垃圾分类知识科普中心,市民游客不仅可以学到垃圾分类知识,还可以在“楼顶农场”体验将厨余垃圾沤制肥料种植果蔬花卉。在黄埔区新龙镇垃圾分类宣教馆,市民游客除了学习了解垃圾分类,还能通过馆内展示了解新龙镇的发展历程。

  在广州提到“村”,除了依然保留农业生产的美丽乡村,还有与城区早已连成一片的“城中村”。无论哪种形态的村,都需要垃圾分类推动环境提升。在白云区黄石街道江夏社区,当地为解决“城中村”空间狭小难以设置分类投放点的难题,设立带分类投放桶的电瓶车深入窄街小巷供居民投放。在黄埔区新龙镇麦村村,当地建设两网融合示范网点,解决了美丽乡村在生活垃圾分类清运环节缺少中转枢纽的难题。

  通过走访,白云和黄埔两区2019年至今在垃圾分类上持续创新的亮点,被展现在调研成员眼前。这些创新亮点,让调研成员认为广州垃圾分类工作并没有因破解“垃圾围城”而停顿。一些垃圾分类措施,还为繁华闹市再添活力,助美丽乡村持续振兴。

 

  一番走访,调研成员纷纷为垃圾分类建言献策

 

  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这是广州市民对城市环境的美好向往。在破解“垃圾围城”后,建设“无废城市”成为广州提升市容环境的新目标。调研成员们认为,垃圾分类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对于广州垃圾分类工作,调研成员给出不少建议。

  自2019年“楼道撤桶”后,“站桶督导”便伴随而生。这套督导制度虽然为不少地方快速提升分类效果起到作用,但却耗费大量人力资源。如今在白云区和黄埔区,带有智能摄像头能够自动抓拍违规投放行为的投放点已在物管小区乃至美丽乡村出现。“垃圾分类需要督导机制,但不一定还是像2019年时单纯靠人力站桶解决。”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表示,如今科技进步,可适当探索一些新的督导模式。“可以适当扩大‘云站桶’等智能桶点的使用时间和范围,可以部分乃至完全取代人力。”广州城市矿产协会副秘书长李丹认为。

  “一些新形态社区,应提前布局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工作,可以联动更多单位参与。”看到黄埔区新龙镇既有居民物管小区,也有回迁村民小区和完整保留的美丽乡村,广州市人大代表张华桂认为回迁村民组成的新形态社区应提前落实垃圾分类工作。结合农村不少厨余垃圾均就地处理以及《广州市厨余垃圾就近就地自行处置办法》出台等背景,张华桂建议城管、农业农村、水务等部门加强联动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广州市黄埔区人大代表廖惠欢,赞成尽快在新社区推广垃圾分类;担任新龙镇中泰天境社区书记的廖惠欢,愿意将物管小区已成熟的垃圾分类经验传播至新社区。

  通过多年努力,广州垃圾分类宣教馆已从终端处理设施向镇街社区延伸。广州环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刁煜星认为,应该让广州的中小学生多去参观,“特别是小学五年级到初一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让他们以志愿者身份参与‘云站桶’及宣教馆志愿工作。”平日常在黄埔区新龙镇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的黄埔区政协委员吴丽珠认为,广州需进一步健全立法、优化执法链条,从制度层面形成垃圾分类的“全民意识;”同时紧抓教育,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以“小手拉动大手”,走出一条垃圾分类的新路。

 

  以垃圾分类为抓手,添活力助振兴

 

  在调研末尾,广州市白云区和黄埔区的城管部门负责人纷纷表态,将以垃圾分类为抓手,添繁华闹市活力,助美丽乡村振兴。

  “大家调研时所看到的内容,都是白云区推进垃圾分类因地制宜全覆盖所做的工作。”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白云区城市形态相对复杂,仅在中心城区范围内,便包括了物管小区、开放式社区以及城中村。在物管小区,白云区目前推广智能监管设备督促引导居民培养垃圾分类习惯;在城中村,白云区主要采取“栋长制+移动投放点”方式,尽管方式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上述范围内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该负责人表示,对于调研中各位提出的意见,白云区城管部门将予以总结并优化提升垃圾分类工作。白云区日后还将继续因地制宜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让垃圾分类更全面覆盖所有居住和工作形态。

  “黄埔区新建小区、办公园区较多,同时分布有老旧小区、无物业小区、城中村等,而这些均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黄埔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黄埔区始终坚持以更新理念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以科技赋能打造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全链条一体化模式。在前端,黄埔区通过多种方式打造高品质、智慧化的投放点;在中端,黄埔区推行“定点收集、桶车对接、专车专运”的直运模式,并开发建设全区域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末端,通过资源化、无害化布局,打造其他垃圾焚烧发电、厨余垃圾处理利用、有害垃圾集中处理、可回收物分类回收再利用的分类处理体系,实现厨余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2%,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6%,其他垃圾连续三年实现负增长。

  该负责人表示,黄埔区将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四进”等宣传活动,加强常态化执法检查。同时通过打造厢房式投放点、使用耐用材料、增加保洁力度等点位提升措施,建设便民利民、干净耐用的投放点,进一步提升居民垃圾投放体验,助力垃圾分类工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