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银耳、旱瓜…… 走俏的农产品让千万农户在拼多多上鼓起钱袋 2023年12月27日 沈钊

临近傍晚,丰收的洋芋陆续被薯农背上小三轮,即将奔向加工厂

▶从品质到品牌,新农人既要提高果农的商品化率,保障农民“卖得出”,又要在平台上打造“品牌”,帮助农民“卖得好”

5月底,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倘甸镇的薯农们正忙着收获洋芋

  

  文/沈钊 图/受访者提供

  

  “按照今年每公斤收购价3.6元计算,每在拼多多上卖出一包薯片,薯农就能收入0.65元。”“每户平均一年种10万筒,可以拿到15万-20万元的收入,有车有房,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从云南的马铃薯,到广西的火龙果,从福建的银耳,再到山东的旱瓜,通过拼多多这个全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小地方的农特产品对接上了全国大市场,走出深山、走俏全国,也让农民们致富创收。在这背后,不仅仅是销售链路的畅通,在全国数千计的农产品源头,拼多多正默默助力产业升级,助力农研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走俏的农产品,让农民有了新奔头

  

  在一年四季都能生产新鲜洋芋的云南,炸洋芋片拌上辣椒粉这道传统小吃,是很多人离开故土后无法割舍的家乡味道。只不过,这种特色小吃过去很长时间难以走出云贵川,也无力与满街的西式薯片竞争。

  直到2022年7月,一款由“滇二娃”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原切土豆片首次登上拼多多货架后,中式土豆片在线上名气大振。一包热辣的滇式土豆片不仅带动云南多个马铃薯产区的加工薯热销,也让不少产地薯农的生活有了新奔头。

  “滇二娃”土豆片工厂负责人李艳琼告诉记者,在电商大促前夕,他们提前准备100万袋土豆片,需要洋芋180余吨。云南寻甸的“云薯304”被运往李艳琼的加工生产线。按照今年每公斤收购价3.6元计算,每在拼多多上卖出一包薯片,薯农就能收入0.65元。

  而福建古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食用菌之都”,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与银耳结下深厚的情缘。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老一辈开始带孩子们学习段木栽培银耳的方法。传统的段木栽培模式步骤复杂且成品率较低,没有收益保障,经常“折腾了半年,反而赔了本钱”。直到90年代后,古田人在银耳瓶栽、袋栽技术上有所突破创新。菇农的效益大大提高,但背后仍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与汗水。

  2019年,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刘健在拼多多开设了第一家店铺。凭借大学时试水电商平台有了一点经验积累,刘健对自己的小店信心满满。店铺由每天一两单,到每天破百单,如今已每天发货超过一千单。四年来,店铺吸引了2.5万粉丝,累计拼单量超过150万。

  2022年,刘健在拼多多平台上的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2023年,他向1个亿销售额发起了冲刺。目前,县里有500多户种植户,通过合作社集中采收,或散户定向收购的模式,在丞悦小店里把银耳发往全国。“每户平均一年种10万筒,可以拿到15万-20万元的收入,有车有房,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刘健说,“我们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村民手中采购,他们种得开心,种得放心,剩下的交给我就成。”

  

  连接的大市场,让产业有了新发展

  

  在云南土豆片、福建古田银耳走红的背后,除了拼多多为农产品有了销售渠道,让当地农民实现稳定收入的原因之外,新电商平台带来的商机倒逼着当地产业革新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技术,持续生产出真正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才是这些产业持续焕发生机的根本原因。

  以“滇二娃”土豆片为例,在获得市场认可之前,这包土豆片经历了近四年的研发期,其间数次踩坑。研发团队曾斥资几百万元引进一条全新流水线,反复调试后却发现只能复刻西式口感,无法还原中式风味。“几百万元打水漂,心如刀割。”李艳琼说。他们又通过反复试验,积累了关键的技术经验——不同品种的云南洋芋,油炸温度与油炸时间要不断调整,才能保证始终如一的品质。

  更重要的变化在于,有了拼多多之后,薯农不再为销路犯愁,云南本地的土豆加工厂也越来越多,对加工专用薯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技人员不仅为薯农送来种植技术,加工厂还积极下乡进村,鼓励大家种植“合作88”“云薯304号”等优质品种。农户们也联合起来成立了合作社,按照企业需求种植加工薯,并实行订单式收购。如今,在寻甸县六哨乡下洋洒拉村,一些大户的土豆种植规模达到70亩至80亩,亩均产值3吨,年收入可达50万元。

  古田银耳也是如此。传统的“靠天吃饭”的栽培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利用智能监测系统,菇农们可以通过手机远程监控菇棚内的温湿度、二氧化碳等指标,并完成雾化、喷水、除湿、补风、开天窗等操作,传统菇棚摇身一变“智慧菇棚”。

  此外,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成功牵手,使得菇农们可以选用改良后的菌种栽培,探索种植更优产品的方法。木瓜牛奶银耳羹、本草银耳、冻干银耳羹、银耳清露等十余款深加工产品将陆续上架,则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更多的变化也正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发生。在广西,不少大型火龙果生产基地配备了超十万只仿太阳夜间催花补光技术灯泡,补光后的火龙果产期可以提前15天以上,以万吨计的广西火龙果,通过拼多多平台触达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在陕西泾阳,网红品种“普罗旺斯西红柿”通过拼多多走俏,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种植西红柿,一年能赚30万元,还能照顾小孩和老人;在湖北大洪山,借助拼多多行销全国的葛根产业,吸引了当地农户投身种植,仅客店镇就有超500农户加入,每户年增收超6000元。

  

  产学研的大平台,为助农添了新光彩

  

  早在2023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

  一年下来,拼多多依托“农地云拼”的优势,不仅发挥自身直连产地与消费者的优势,帮助多地农业增产增收,更通过支持科技小院赛事、举办“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等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合作模式,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投身“三农”事业。

  如四川丹棱县2022年通过的《丹棱县全域实施“双替双升”行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工作方案》,就是以丹棱科技小院为平台,由科研院所相关领域专家、农业农村部门技术人员和本地土专家组成技术服务团队,共同建立适宜当地产业发展和技术推广的模式,为全县形成绿色种植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今年早些时候,拼多多还举办了“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该赛事首届获奖团队“智多莓”成立了公司,帮助中小种植者提升效益。目前,“智多莓”已形成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环控等硬件、软件、算法产品,截至今年一季度已在辽宁、云南、安徽、内蒙古、上海、北京等地输出40套系统,用于辅助草莓、蓝莓生产。

  全国政协委员、农科院首席科学家王静曾指出:“我国农业科技前沿技术与国际前沿差距拉大的风险增加,原创性成果缺乏,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等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

  在这背后,是农业科研工作的公益性强、创收能力不足的问题制约着农研事业的发展。有观点认为,拼多多一方面为农研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还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我国农研科研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样的布局已经超越了一家公司战略转向的意义,而是在更广阔的天地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调研报告》中,拼多多“农云行动”入选全国县域振兴典型案例。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坚持农产品“零佣金”策略,持续发起“寻鲜中国”“农云行动”等特色助农项目,助力农户丰产增收、农产带提质增效。以今年二季度为例,拼多多百亿补贴的涉农商家数量同比增长60%,农产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80%。

  “农业是拼多多的初心。八年来,我们从田间地头出发,目前已带动全国超过10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直连全国超1000个农产区、1600万农业生产者,致力于让全国消费者吃得新鲜又实惠,让广大农户丰产又丰收。”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表示,“拼多多经验在此次调研报告中的呈现,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未来,我们将继续重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数实融合’,为县域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