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讲好中国故事助推来华留学生读懂中国 2023年12月28日 马倩美

  □马倩美

  

  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致贺信中强调,“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今年5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和重要讲话精神为高校来华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新时代来华留学事业乃至整个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遵循。作为来华留学生培养主体的高校,应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助推来华留学生读懂中国。

  

  讲述有广度、深度、温度的中国故事,助推留学生“走进中国”

  

  一是善用立体化信息传播平台,讲有广度的中国故事。一方面,依托慕课平台的海量课程库,充分提供来华留学生感知中国的多元课程。目前,中国各类慕课平台上共有50多门面向留学生开设的中国概况类课程。如北京语言大学的《中国概况》课程内容契合学生需求,广受留学生欢迎,线上选课次数达上万次,为留学生提供体系化的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善用新媒体技术,开发互动式、沉浸式的多模态传播平台。利用元宇宙、VR、AR、直播等媒介提供临场化、视频化的传播方式,让留学生直观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汉语视听说“新时代中国故事”》利用3D建模、真人虚景等技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融入故事场景和互动环节,赋能留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改革发展和大国外交等方面的“道”,进而在实地调研中将“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是坚持实践育人,讲有深度的中国故事。一方面,引导留学生亲身体验与深度融入中国社会实践。国内高校纷纷结合院校专业和特色,通过校地合作,开展留学生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的研学活动,建立中国文化感知基地。如浙江科技学院构建一套集社会实践和社团建设、学科竞赛、职业规划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精通专业技术、熟悉中国国情、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大使”。另一方面,注重知行合一,确保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多形式活动,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反馈的有机联结。如鼓励留学生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用中文或者母语,记录自己在中国学习生活的所见所闻。

  三是融入共情与互动,讲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一方面,融入共情,构建情感共同体。如引导留学生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文化节、语言角等,来感受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进而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融入互动元素,引发受众情感共鸣。通过互动式的文化活动,如中国传统艺术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等,增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多感官体验与深层理解。此外,还应融入小切口叙事,增加亲切感和真实感。通过展示个体命运和生活百态,更易贴近受众生活和产生“现场感”。如李子柒、滇西小哥等知名博主以美食文化为小切口,并以独特创意和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取胜,深受来华留学生的喜爱与模仿,在海外视频网站广受欢迎。

  

  实施高校行动与课程创新,助推留学生“感知中国”

  

  一是对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留学生感知中国的高校行动。主动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自身特色,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院校国际化战略中,实施全方位的中国故事讲述计划。一方面,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匹配留学生自身发展的诉求,深入挖掘有亮点的故事,确保他们“看得见”“听得到”“悟得出”。另一方面,培育“意见领袖”,培育友好的情感纽带与归属感。如突出以国际青年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今年10月,由广东国际传播青年创作基地、暨南大学和多频道网络机构合办的“湾区青年KOL训练营”,来自8所大湾区高校的165名优秀营员构筑中国与世界各国“Z世代”互学互鉴新平台。

  二是立足留学生发展需求,系统设计和创新留学生课程教学方案。一方面,锚定留学生需求,细化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构建“跨文化+专业+双创”的课程体系,从多层面搭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子系统。如文化类课程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演变与当代影响的认识,专业类课程培养跨文化商业视野,双创类课程提供中国企业的实习实践机会。另一方面,打造精品课程建设,数字赋能绘制学情地图和信息智慧网络。如采取“来自课堂-回归课堂”的教学理念,围绕课程专题实施“听-看-讲”三维教学模式,即通过课堂“听”取得知识、实践教学“看”事实、总结阶段“讲”体会,以促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故事的感知与解读。

  

  构筑大学联盟与多元共同体,助推留学生“读懂中国”

  

  一是组建大学联盟,营造讲好中国故事的氛围。倡导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建多元共同体,组建理论专家、青年宣讲团,以联盟为抓手,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的重大活动,创新中国文化展演方式和内容。如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以“世界相携丝路青年共话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夏令营,为全球学子搭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知中国发展现状的优质平台,助力深化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二是坚持项目化、品牌化、平台化,汇聚合力讲好中国故事。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以项目搭平台,以平台创品牌,以品牌塑形象,充分向外借力,形成与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群体合力共赢的工作格局。如在2023年“读懂中国·新青年看中国”中外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中,暨南大学越南留学生阮氏锦莉应邀出镜短视频作品《粤是故乡名》,生动展示广东“侨”故事,有效提升全球青年关注和讲述中国故事的积极性。

  三是深化面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专项研究。一方面,对接国家战略,依托高校和地方智库建设,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把政策研究与留学生自身发展和利益诉求有效结合。注重立足实践,紧跟时代发展,注重效果反馈,形成“回音壁”,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反思、提炼和升华,凝练出可推广、可复制的范式。另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会,开展前瞻性决策研究,把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经验不断上升为规律性认识。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编号:21FJKB01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