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党总支书记、文物博物研究馆员)
羊城晚报:一般人不太了解,原来在长洲岛以外,广州城内还有如此多有关黄埔军校的史迹。
李岚:确实。这些与黄埔军校相关的史迹点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黄埔军校曾经办学、办公、训练、演习、驻扎的地方。比如荔湾区的陈家祠,也曾经是黄埔军校的分驻地;天河区的珠村,曾经是黄埔军校的演习场所。
第二种是黄埔军校师生参与活动的地方。黄埔军校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并不是一间封闭的学校,其师生广泛地参与当时的革命运动、社会活动。黄埔军校的教官如恽代英、萧楚女,曾经当过农讲所的教官,到广州市内的劳动学院去授课。黄埔军校的学生还曾参加“沙基惨案”的声援游行,支持省港大罢工等。
广州的大佛寺也留有黄埔军校师生的活动足迹。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周恩来集中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等部队中被排挤出来的各级党代表,在那里开办“高级政治训练班”。从5月22日至7月底,培训班开办两个多月,50多名学员结业后全体参加北伐,为战争取得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羊城晚报:对于黄埔军校的历史与文物,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如何开展保护、研究的?
李岚:目前,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国内收藏黄埔军校专题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收藏黄埔军校专题文物有1303件(套)。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黄埔军校一期生潘学吟的毕业证书、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李其芳的委任状、梁桂华在黄埔军校军事训练的修业证书等。
另外,我们还一直坚持做黄埔军校口述历史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至今,总共采访了140多位黄埔老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黄埔影音资料、照片资料和口述资料,并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出版了《我们的远方故事: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军人口述录》等书籍。
羊城晚报:100年已过去,黄埔军校这些史迹和资料,在当下具有何种价值?
李岚:广州是黄埔军校的诞生地,同时也是“黄埔精神”的诞生地。爱国、革命,是“黄埔精神”的精髓。“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的文化符号,也是沟通的桥梁,能把黄埔军校的同学及其后代联系在一起。我们经常说“天下黄埔是一家”。正因为有了这些史迹点,所有的黄埔军校同学及其亲属后代,都认同广州是黄埔军校的源头。以“黄埔精神”为桥梁,去团结海内外的华人,对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复兴大业都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