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智慧 2024年09月13日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史军

  □史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与规律的科学把握,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彰显辩证智慧的“统筹”一词在《决定》中多次出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等。《决定》体现了全局与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思维方法。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与开放、政府与市场、生态与文明、发展与安全等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推进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改革与开放的辩证统一

  

  改革与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每一轮改革总是伴随着新一轮开放,更深层次的开放总能推动改革向纵深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开放是改革的前提,开放促成改革,没有开放,就无法打破思维僵化、视野狭隘与制度束缚,改革就难以发生。改革是开放的延伸,改革要求开放,没有改革,就不会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开放与创新就难以实现。

  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部署,释放出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继续以开放促改革,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而制度型开放为深层次改革提供强大动力。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的开放,并充分了解其他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深层次改革提供参考。必须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破除相关壁垒,优化区域开放布局,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动力。开放本身就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会大幅推动全球优质要素进入我国,推动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政府与市场的辩证统一

  

  在人类经济史上,政府与市场从来都不是相互对立和相互否定,而是有机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对立思维会导致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不信任,阻碍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和市场相互作用,能够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释放更多经济增量。

  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会同时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工作原则,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推动政府与市场的全面合作,既要“有效市场”,又要“有为政府”。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市场主体和资本的力量,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宏观政策调节,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有序发展。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辩证统一,有助于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与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生态与文明的辩证统一

  

  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基,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现的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甚至不惜以破坏自然为代价,使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矛盾十分尖锐地呈现出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探索实现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决不重复西方工业文明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发展模式,决不走西方现代化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走出一条将人与自然当作生命共同体,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种道路的实质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其内核是生态与文明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将继续秉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理念,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与安全的辩证统一

  

  发展与安全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统筹发展和安全,既是方法论,更是实践论,要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和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安全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安全为发展保驾护航,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展望未来,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国家安全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必须将安全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高水平安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在更宽领域、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夯实社会稳定之基。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

  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是提高国家安全能力的根本途径,一个国家保障安全的能力最终取决于发展实力。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不论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还是把握大国博弈主动权,从根本上都要靠发展。因此,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矛盾问题,应对风险挑战。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在发展中求安全,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保障安全的事业中,也才能有足够的资源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从统筹二者关系的角度,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阶段,必须以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以提升安全水平。

  (作者系暨南大学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验室研究员,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