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 加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
力推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09月27日 陈亮、杜清、李成瑶、黄爱华

广工大学城校区校园风光

  

  文/陈亮 杜清 李成瑶 黄爱华 图/学校提供

  

  广纳英才同筑梦,“工”成伟业铸新章。

  今年6月,由广东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广工”)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陈新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该团队继2014、2019年以来,以广工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第3项国家科技奖;9月12日,根据ESI最新数据,社会科学总论学科新晋全球排名前1%,至此该校有7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0.3‰;同日,广工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发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医工融合交叉研究创新实践,联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广工在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大学道路上取得众多优秀成果,用“广工所长”力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加快推进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

  

  广工是一所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红色基因的学校,66年的本科办学历程书写了一部扩规模、拓空间、上水平、攀高峰的奋斗史。数次搬迁,始终扎根南粤大地;几度易名,科教强国初心不改。

  “当前,学校正处于爬坡过坎、奋起直追的关键期,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些年不断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通过全校师生拼搏奋斗,学校学科水平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大大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广工党委书记胡钦太表示,学校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科技创新服务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社会培养了5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

  自2015年进入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以来,广工进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学校进入广东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2021年,学校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改革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人才是推动高校创新与发展的核心引擎。广工校长邱学青说:“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建设,要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优化师资队伍配置、完善人才发展体系,深化分类评价改革、深化教师荣誉体系建设,着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广工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聚焦“冲一流”学科加大经费投入,人才规模和人才层次大幅提高,人才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数量近200人次,是2020年的两倍多,人才队伍总量共千余人。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作为教育、科技、人才最集中的交汇点,高等教育是改革‘主阵地’。”胡钦太表示,学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推进急需学科专业的超常布局,把科学探索做到未来科技最前沿,把技术创新做到产业第一线。学校体制机制改革成效初显,与产业深度融合特色进一步凸显,人才输出质量逐年提升,优秀毕业生在大湾区头部企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多。

  

  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9月21日,广工与华为签署了“鲲鹏昇腾原生人才促进计划”合作协议,成为全国首家签约合作高校。此次合作是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更是协同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新里程碑。

  聚焦产业需求深化实战育人,这样的教育新模式让广工学子深深受益。“广工之恩,在于无数次的向上托举。”轻工化工学院博士生陈钰桐的本硕博都是“广工出品”——本科期间她多次跟随老师前往企业调研,深入了解行业现状;研究生期间她瞄准学术领域前沿动态,不断深耕绿色化工问题研究;博士期间,她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获得与院士等学术“大牛”面对面交流机会,全方位夯实学术功底。

  陈钰桐是“广工模式”人才培养下的典型缩影。近年来,广工着力打造湾区工程技术创新引擎,努力成为湾区卓越工程师的摇篮,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广工本科教育逐步构建形成了“三位一体、5I(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创新创业、个性培养、区域融合)并进”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与实施路径。学校建立了21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如创新班、产教融合项目、微专业等,极大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广工一直承担着全省几乎最大的人才培养体量,在保障了大规模人才输送的同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邱学青提出,“学校要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急需人才的需求,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汇聚产业、科研机构的资源和人才,进一步扩大‘5I’人才培养覆盖面,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真正构建形成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广工模式’。”

  

  助力大湾区制造业提档升级

  勇当“广东制造”中坚力量

  

  从诞生之初起,扎根南粤大地、服务祖国所需便是广工的发展底色。60多年前,为解决香港百万同胞饮水难问题,该校近200名师生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以“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胸怀抱负和实干精神,一年内建成83公里供水“生命线”,获“时代楷模”称号;选矿专业校友邱冠周院士说“国家怎么提倡我就怎么办,跟着国家战略走”,他用双手敲开“绿色冶金”大门,用生物技术的钥匙打开资源利用的“天堂之门”,将矿物加工理论与技术水平提升到世界领先行列;机械专业校友陈韶章投身广州地铁建设46年,面对复杂地质,与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以实际建设成就反驳“广州无法建地铁”之论……

  “多年来,学校紧密围绕国家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盼,积极投身于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浪潮,以实际行动诠释‘广工担当’。”邱学青说,作为省属理工科高校的“长子”,广工始终坚守以工为主的底色,在“重大急需”当前勇往直前、在“卡脖子”难题面前决不退缩。据统计,广工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共建了14个“造血式”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服务企业超6500家,带动产值超200亿元。

  邱学青教授带领团队“三十年磨一剑”,在木质素理论与高值化利用技术及应用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建立了木质素聚集微结构理论与调控技术,以工业木质素为原料研制高效减水剂应用于东深-香港供水工程、广州地铁等120多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在全国建立13个生产基地,生产八大系列20多种木质素高值产品,产生重大经济与环境效益,为生物炼制绿色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前不久,王成勇教授团队申报的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延续资助,标志着广工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培育从0到1的引领性科研成果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该项目使高性能理想材料零件的声制造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一代代广工教师的影响带动下,学子们也将“扎根广东大地,服务湾区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理想信念厚植于心。数据显示,50余万广工校友超90%服务于大湾区,近80%投身产业一线,成为广东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今年巴黎奥运会上,广工校友蒋伟楷的灯光音响企业为盛会、为我国“增光添彩”——其明星产品点亮开幕式灯光秀,带动产业链加速出海,充分展示了“广东制造”的实力与魅力。

  教育强国,广工何为?“广工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带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推动教育、人才、科技贯通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跑出了广工‘加速度’。”邱学青表示,“打造‘广工引擎’,发挥‘广工所长’,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广工人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