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 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 新南海近在眼前 2024年09月27日 黄松炜

南海有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 南宣供图

南海以水为脉、依水而兴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供图

  

  

  

  文/黄松炜

  

  素以制造业闻名、稳居全国百强区前列的佛山南海,如今正以人文经济为突破口,推动新一轮改革发展。从城市到乡村,南海正踏上一场创生之旅——桂城千灯湖畔的青年戏剧节还末落幕;丹灶罗行墟将迎来为期九天的“墟游记”;在西樵与九江,广袤的乡野化作画布,第二届“大地艺术节”将于11月拉开帷幕……

  随着“人文经济学”在这片土地上铺展开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回响愈发强烈,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的实现路径日益清晰,南海的区域个性亦愈加鲜明。以文旅产业为例,从端午到暑期,再到中秋,南海的旅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屡创新高。

  

  “做年轻人喜欢的事”

  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

  

  放眼珠三角,几乎没有位于城市中心、专为大型户外演出打造的场地,直到千灯湖音乐秀场填补上这一空白。今年中秋节,占地超8万平方米的千灯湖音乐秀场迎来首秀,吸引了超过2万名观众,其中90%为30岁以下、70%来自佛山以外,印证了“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说法。

  “年轻人喜欢的事情,我们就得干。”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说。在演艺经济成为集聚青年、拉动消费新引擎的背景下,南海区委年初即提出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并在8月发布《南海区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明确到2026年实现年均观演人次突破1000万,文旅商贸产业总规模超千亿元的目标。千灯湖音乐秀场就是该行动计划重点打造的十大高端场馆之一。

  今年9月,南海进一步聚焦影视产业,召开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大会,提出打造南方影视中心核心区、建设湾区影视产业集聚区,并发布了40个南海特色影视取景点。

  “亿年山川、万年文化、千年水脉、百年工业”,赋予了南海影视产业独特的发展优势。过去两年,南海成为众多剧组青睐的取景地,迎来了《热辣滚烫》《珠江人家》等超200部电影、电视剧和微短剧的拍摄。在南海,不经意间撞见某栋建筑、转过某个街角,就可能与影视剧中的经典场景相遇。南海还具备完整的影视产业链,已有注册影视相关企业892家,吸引了广东博纳影业、易动文化等龙头企业落户。

  接下来,南海将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岭南文化底蕴和现代都市风貌,融合龙舟、醒狮、武术、桑园围等文化元素,吸引影视界人士前来创作拍摄,吸引各类影视作品从立项到首映、从制作到发行全流程落地。同时,联动旅游、住宿、餐饮等多产业,推动人文经济深度发展。

  

  实施“水上南海”战略

  第二届“大地艺术节”即将开幕

  

  翻开历史的扉页,梳理文化的谱系,可以发现,从四万年前的西樵山古人类遗迹,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再到宋时世界灌溉遗产工程“桑园围”的建设,南海的历史始终与水紧密相连。过程中,南海人逐渐学会与水共生,从面对水、理解水到利用水,奠定了水文化的深厚根基,塑造了如水般灵动的性格,孕育了顺应自然的智慧与生存哲学。

  如今,南海约10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四分之一为水域,纵横交错着903条河涌。顾耀辉指出,水就是南海的灵气所在,是南海的文化符号。

  2023年,南海发布《“水上南海”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为总体目标,按照三年实施计划,围绕“构建绿美韧性水生态、创新绿色活力水经济、塑造人水和谐水生活、建设交旅融合水交通、彰显生生不息水人文”五大战略行动方向和14项行动部署,聚焦12个重点建设区域,推进141项重点工程。

  将于11月中旬启幕的第二届“大地艺术节”,以“水係南海”,即“水就是南海”为主题,承载着阐释“水上南海”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的使命。策展团队从策展构思、到场域规划,从艺术表达、到体验设计,均围绕“水上南海”展开,力求讲述一个人们穿越古今,始终能够把握时代发展命题,建设永续活力之源的本地故事。

  “大地艺术节”将以“跳村游”的方式,将西樵镇的西樵山、听音湖(含南海丝厂)、太平墟、平沙岛、儒溪村、渔耕粤韵,九江镇的烟南村、璜矶社区、河清社区、国风园,共10个区域串点连线,梳理设定4条游览线路。

  以水为脉、依水而兴的南海,正通过“大地艺术节”、龙舟赛事“龙超”等文化活动,展现出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滨水城市形象,朝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流滨水活力区不断迈进。

  

  试点“文产特派员”制度

  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位于南海丹灶镇东南部的罗行社区,曾因竹箩编织而闻名,旧名“箩行”,如今面临着相对严峻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为活化沉寂已久的罗行社区,2023年年底,彭宇当代舞团率先进驻罗行墟。此后,向阳等其他知名艺术家纷纷驻地,就地取材,创作具有在地文化特征的艺术作品。同时,将城市的资源和创意引入罗行。

  彭宇和向阳,都是丹灶的“文产特派员”。2022年,国家有关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南海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区县”,在丹灶开展“文产特派员”制度试点,希望通过支持相关项目落地运营,为当地社区注入涓涓细流的“滴灌”力量。

  如今,经过艺术家们长达四个月的在地艺术创作,罗行社区的罗行墟已然蜕变,将从9月29日起,呈现艺术创变之后的第一个年度大墟——“墟游记2024”。植根罗行墟的竹墟文化,“墟游记”组委会希望以艺术为旗帜,链接更多在地力量,用社区营造的方式,让罗行墟重新焕发生机,构筑艺术质感与人文温度交织的可持续发展社区。

  艺术家钟洁盈与村民共创戏剧作品《关于罗行的日与夜》,竹编装置现代舞巡游《竹-铠甲》邀请社区舞蹈队参与表演……“我出生在罗行,在这里长大、生活、工作。小时候感觉超幸福,邻里和谐,邻居们经常来我家做饭、聚餐、聊天。现在我在社区工作,就像在为自己的亲人服务,乐在其中。”更多的居民受邀发声,述说自己心中的老罗行,找寻社区生活方式的共同记忆。

  “‘墟游记’是‘点’的实践,要向内解决地方创生的问题。”“墟游记”总统筹、乡创学者殷秩松指出,类似罗行社区这类相对没落的乡村,要通过艺术家、设计师、青年人等力量的导入,以及新老“村民”的交汇,来重现活力。“我们希望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能量能够被释放出来,有一些活力能够被激发出来,然后社区的开放性能够进一步地打开。”

  艺术家陈洲认为,大家作为“文产特派员”,如果能以小的力量进入社区,努力去呈现大的效果,既能影响本地村民的精神面貌,又使社区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工作就成功了。

  经济发达的地方,文化能否同样走在前面?今年开启“人文经济元年”的南海,正努力给出肯定的答案。通过深挖资源禀赋,强调“在地性”,南海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吸引艺术家和青年人喜欢南海、留在南海,推动乡村活化,缩小城乡差距,让村居民感到自豪。

  同时,从文化优势到经济腾飞的跃升不断实现,一个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