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爹妈以为的跟孩子承认的基本错位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8月21日        版次:A16    作者:蒋隽、张郡茹

    

    

    

    

     儿童调研员展示他们对儿童互联网行为的调研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儿童互联网大会现场

    

    

  《儿童的网络生活》调研报告日前发布——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实习生 张郡茹

  孩子在网络上花了多少时间多少钱?游戏充值、打赏、购物,哪个花钱最多?爹妈知道吗?近日,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儿童互联网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首次发布了由成人和儿童调研员共同制作的《儿童的网络生活》调研报告,其中数据显示的结论恐怕会让父母们“细思极恐”:爹妈以为的跟孩子的真话基本错位。

  

  PART1

  11城近300名儿童

  参加互联网大会

  此次大会是首次由大湾区儿童作为主角的互联网盛会,来自大湾区11个城市的近300名儿童参加大会。活动旨在联合粤港澳三地少年儿童共同参与好网民工程建设,共建网络清朗空间。此次活动由广东省委网信办、澳门中联办宣传文化部、省教育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共同举办。

  从今年5月开始,活动组委会和广东省青少年宫协会一起面向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青少年宫、中小学开展本次大会“儿童提案征集”,收集儿童提案上千份。儿童代表们围绕“网络学习”、“短视频直播”、“网络消费”和“家长网络监管”等热点网络议题,开展小调研,撰写小提案。大会现场为儿童代表颁发了“网络文化小使者”“E成长计划优秀小讲师”等奖项。

  据悉,本次粤港澳大湾区儿童互联网大会交流活动是广东省2019年好网民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广东省《2019年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网络素养教材修订、数字化应用和教师全员轮训及家庭教育工作,把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师信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体系,切实提升师生和家长的网络素养水平。据了解,广东也是全国首个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地方课程的省份。

  

  PART2

  《儿童的网络生活》调研报告发布

  大会首次发布了由成人和儿童调研员共同制作的《儿童的网络生活》调研报告,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广州市少年宫副主任张海波介绍,此次报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儿童代表参与调研,“儿童调研员最大的优势是访谈环节能得到真实回答,如果一个成年人去问孩子,‘你接触过网络不良信息吗?打游戏打多久?’恐怕不会得到真实的答案。而专业的成人研究人员会指导儿童调研员如何处理数据、正确的研究方向”。

  “你们的魔鬼又来了!OMG!我的妈啊,也太好看了吧,买它买它买它!”当现场屏幕上出现说这话的“小鲜肉”照片,全场孩子都欢呼着叫出了他的名字“李佳奇”。如果你一脸懵,那就说明你是不了解孩子网络消费的成人。

  儿童调研员张诗钒、丁绍轩、王雪雯用PPT展示了对网络消费的调查报告,他们很有心地把问卷设计成了儿童版和家长版两种,儿童和家长有效问卷都是313份。

  数据结论恐怕会让父母们“细思极恐”:爹妈以为的孩子网上花了多少钱、买了啥,跟孩子告诉小伙伴的实话几乎完全错位。

  

  A

  中小学生网络消费NO.1?

  孩子:游戏充值  父母:买书

  报告显示,中小学生网络消费前三名是:游戏充值、学习用品和衣服饰品。绝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消费前三名的是:学习用品书籍、游戏充值、衣服饰品。

  被调研的同学中,213人即68%有过网络消费,100人即32%没有网络消费;至于网络消费的用途,47%的学生是网上购,11%的是网络游戏充值,9%的用于直播打赏,28%用于其他消费。

  形成对比的是,被调查的家长中,59%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网络消费过。孩子为何网络消费?48%的家长认为主要是网上购物,5%认为是网络游戏充值,43%的家长选其他。

  

  B

  不应向孩子开放的网络消费?

  孩子:网购  父母:直播打赏

  孩子在网上花多少钱?儿童问卷显示,55%的学生每次消费额为0-100元之间,6%的学生在100-500元之间,4%的学生在500元以上。家长方面,54%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每次消费金额在100元以内,7%认为在100-500元之间,1%即3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网络消费超过了500元。

  孩子自己觉得哪些网络消费不应该对未成年人开放?选择网络购物的孩子占59%,选网络游戏充值的占23%,选直播打赏的10%。

  而家长认为不应该向未成年人开放的网络消费则为:选直播打赏的家长占39%,选网络游戏充值的家长占37%,选网上购物的家长占12%。

  孩子们还告诉儿童调研员,他们在网上消费的时候出现以下情况:大额充值游戏以获得更优的游戏体验;因迷恋直播平台而疯狂打赏主播;频频线上购物获取的并不是必需用品;网上消费时有被获取个人隐私的情况;在网上购物物不对价或被商家蛊惑。

  

  C

  短视频“青少年模式”有用吗?

  孩子:门槛太低

  “抖音快播5分钟,人间已过两小时。”这是青少年间流传的“行话”。儿童调研员针对时下火爆的短视频,做了“青少年模式”是否有用、有多少人用的调查。

  调查显示,90%的家长会限制孩子看短视频的时间,限制30分钟的占35%,20分钟的48%。90%的孩子看视频每次不超过30分钟,但每次超过60分钟或以上的孩子占11%。

  你遭遇过的短视频风险有哪些?28.46%的孩子认为是浪费时间,会不停地刷;23%认为是内涵低、15.4%选影响视力、14.3选内容不真实、13.8%认为用语不文明。

  94%的儿童知道短视频有“青少年模式”。但当问到使用“青少年模式”发现什么问题时,孩子们反映首先是门槛低,“青少年模式”提示时间很短,“刷”一下就过去了。此外,即便在“青少年模式”下,看直播还是不设限制的。

  调查认为,短视频能让孩子学习到新的知识、生活小窍门、掌握最新热点,娱乐放松身心,但是也有少儿不宜的内容,容易沉迷,对未成年人保护力度不足。

  

  PART3

  结论:挑战与风险并存

  挑战

  儿童是互联网原住民,网络技能普遍高于父母

  《儿童的网络生活》调研报告显示,当代少年儿童数字成长呈现“小、广、高”的特点,即触网年龄越来越小,网络生活的领域越来越广,数字化技能越来越高。

  小学生在1-6岁就开始上网的比例达到23.2%,41.9%的小学生表示他们在6岁前就拥有了首台上网设备,远高于高中生。所以,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

  报告显示,孩子们周末的平均上网时间为每天1-3小时。少年儿童的网络技能普遍较高,其中,社交技能和移动技能最高,其次是信息/浏览技能、创作技能、操作技能。

  孩子和家长的网络技能谁高?报告显示,64%的初中生和71%的高中生的网络技能显著高于他们的家长。

  小学生中,也只有62%的父母的网络技能高于孩子,33%的父母网络技能低于孩子,5%与孩子一致;初中生中,64%的父母网络技能低于孩子,只有30%的父母高于孩子,6%的父母与孩子一致;高中生中,71%的父母网络技能低于孩子,只有21%的父母能高于孩子,8%的父母与孩子一致。

  此外,城市孩子的各项网络技能均高于农村孩子,其中社交技能的差异最为显著;且城市学生更多的使用互联网学习,农村孩子的手机更多的是“手机保姆”,令人担忧是否形成“新数字鸿沟”。

  

  网络风险

  孩子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施暴者

  报告显示,少年儿童面临诸多网络风险。网络在线风险包括: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沉迷;网络交友、个人隐私、网络诈骗、网络对骂、网络施暴、网络谣传。

  数据显示,高达49.8%的少年儿童表示曾试图减少上网时间但都没有成功,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沉迷倾向提升,在小学生中有38.9%表示沉迷网络,初中生中有55.2%,而高中生中有63%。

  73.6%的少年儿童表示曾接触过负面的网络内容,包括血腥、暴力或自我伤害的内容,46.9%的少年儿童曾接触过性相关的网络内容。

  网络欺凌也成为目前少年儿童的主要网络风险。24.1%的孩子遭遇过网络上被欺凌,14.6%的孩子承认网络上欺凌过他人。也就是说,孩子极可能是网络欺凌的受害者,也可能是施暴者。

  张海波指出,面对网络风险,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道防线。“家长的不了解、亲子关系差、缺引导、坏示范,都会导致未成年儿童受网络侵害。”

  团省委副书记唐锐表示,青少年儿童不只是成为网络被动的接受者,还应发挥主动性,在提升网络素养的同时,主动参与建立清朗的网络世界。

  广州市人大法工委副主任陈宁提出,应多渠道聆听家长和儿童的意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法律保护。

  本版制图/范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