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依湾而建因港而兴 魅力湛江化茧成蝶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9月27日        版次:T56    作者:袁增伟、黄少娥

    

     湛江港宝满集装箱码头 湛江港供图

     打造生态美丽新农村 陈裕 摄

     湛江生态型海湾城市魅力彰显 郎树臣 摄

     宝钢湛江钢铁基地 张锋锋 摄

  一湾两岸,蓝天白云,碧海银沙,高楼错落……湾内海域浪漫平静,两岸发展热火朝天。老城区海西,经过七十载的发展,旧貌换新颜,“数字城市”“智慧城市”魅力彰显。海东新区,布局了湛江国家级高新区、湛江湾实验室,正致力打造我国南部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发展朝气蓬勃。

  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湛江是世界上少有的内海湾城市,依湾而建,因港而兴,湛江城市建成区面积从3平方公里扩大到150.8平方公里;从农业大市到广东经济新增长极和临港大工业发展主战场;从筚路蓝缕到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领军企业纷至沓来,湛江已形成“看好湛江、投资湛江,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串珠成链,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要求湛江加强与海南自贸区对接合作、相向而行。省委、省政府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明确支持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广东经济新的增长极。湛江市抢抓历史性机遇,以“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为总目标总任务,以统筹推进“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参与共建西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具体路径,推动湛江加快振兴发展,书写新时代湛江发展恢弘篇章。

  羊城晚报记者 袁增伟 通讯员 黄少娥

  

  交通格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呼之欲出

  改革开放之初,湛江交通基础设施在全省曾排名前列,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齐全。但由于投资少、建设滞后,交通基础设施逐渐成为制约湛江市改革发展的最大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湛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2017年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广东省内继广州、深圳后获此殊荣的第3个市。近年来,湛江市按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标准,坚持“海陆空”齐头并进,加快构建大通道、大港口、大路网、大枢纽,湛江立体交通格局基本成型,实现了交通根本性转变、跨越式发展。

  未来3-5年,湛江市计划投资1000亿元左右,陆续建成新湛江国际机场,四条时速350公里的广湛、合湛、湛海、张海高铁,以及玉湛等6条高速公路,湛江港40万吨级航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无缝对接,届时湛江将成为快速通达粤港澳大湾区、便捷对接海南、联通世界各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工业强市:现代化工业新城正在崛起

  40年前,东海岛还是一块待开发的土地,沿海村落低矮陈旧,滩涂荒无人烟,岛民主要以出海打鱼和种植为生。总面积286平方公里的岛屿,只有一条用石头和黄泥垒起来的狭窄的跨海大堤与外界相连,每逢台风或暴雨天气,大堤封路,岛民便只有望海兴叹。

  七十年砥砺奋进,如今的东海岛,已换了新颜。国家、省先后在东海岛布局了3个超百亿美元的项目,三大项目毗邻而建,优势互补,循环发展。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已建成投产,正逐步发展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范;中科炼化项目将于今年年底投产,正在打造世界级炼化基地;巴斯夫湛江新型一体化化工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将成为我国石化行业对外开放的典范。

  随着三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或达产增效,岛内港口、铁路、跨海大桥、各类管网、医院学校等各种配套齐全,东海岛的磁吸效应日益凸显,钢铁、石化、造纸的上下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恒翔机电、盛宝科技、沪湛辅料、申翰科技、宝恒固废、七建钢构、红鹰铭德、鼎元冶金等一大批企业都是因此而来的“金凤凰”。岛内的产业天空已呈星月同辉之势。“年年有项目落地”“年年有项目投产”的景象已经成为东海岛的“新常态”。

  东海岛的变化,勾画出了湛江从农业大市走向工业现代化新城的轨迹。新中国成立初期,湛江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0.2%。进入新时期,第二、三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2012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2.3%,稳定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呈“三二一”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湛江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特别是近两年来,该市坚持把临港工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抓手,始终坚持把重大工业项目作为推动湛江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认真做好临港产业、滨海旅游、特色优势农业、军民融合发展“四篇文章”,聚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城市强芯提质和乡村振兴发展“四大抓手”,大力实施重大工业产业项目达产增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提速、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蓝色海洋综合开发“五大产业发展计划”,全力推动湛江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

  除了东海岛上三个超百亿美元的临港重大项目陆续开工或投产,中海油湛江分公司、东兴公司、晨鸣纸业公司等骨干龙头企业效益大幅增加,湛江已成为广东省经济新增长极和临港大工业发展主战场,正逐步发展成为华南地区临港重大产业的集聚基地。

  为承载工作发展,湛江市大力实施“一县(市、区)一主园区、一园区一主导产业”战略,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目前,该市共有产业园区20个,其中省级产转园(集聚地)12个。

  

  美丽城乡:生态型海湾城市魅力彰显

  七十年艰苦奋斗,重大产业项目纷至沓来,工业发展日新月异,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建设一日千里……湛江这座滨海城市已是沧海桑田般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一片碧海蓝天。湛江空气质量常年持续在省内保持领先,今年8月,湛江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在全省首位,综合指数为1.98,是全省唯一低于2.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100%,“湛江蓝”已经成为全省一张响亮的名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湛江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经过70年的建设,湛江市容市貌已焕然一新,生态环境生态型海湾城市魅力彰显。特别是近年来,湛江市致力推进城市强芯提质,城市美誉度、承载力和辐射力显著提升。该市累计三次编制《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谋划城市建设发展。同时,加快完善城区交通网络,改善交通微循环, 基本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交通网,城区空间不断拓展。

  在此基础上,湛江市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强化“六乱”和“两违”整治,全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市容市貌明显改观,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建成区绿地率38%,绿化覆盖率42%;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供水饮用水源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100%达标,空气质量长期稳居广东前三位、全国重点城市前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湛江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海东新区,目前累计完工项目68个,总投资203.18亿元。新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奥体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已建成;招商融资工作有效推进,招商累计签约项目32个,资金达322.31亿元。与此同时,县域中心城市建设成果丰硕,特别是廉江县城变化得到各方好评。

  2018年以来,湛江市以推进“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建设以及“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目标,全面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总量不断增长、素质持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目前,该市人才总量达51.6万人,比2017年增长5.3%,创新创业十分活跃。

  同时,该市加快“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 7342项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1052个事项实现单一部门窗口“最多跑一次”审批服务,全市政务服务环境和营商环境得到明显优化。2018年新增市场主体5万户、增长22.7%,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43家、增长6.5倍;2019年上半年新增减税15.5亿元。

  

  改革开放:“一带一路”支点城市整装出发

  2000多年前,一条以湛江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航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汉代徐闻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湛江港是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个现代化港口。湛江因其港口的重要地位,一直承担着国际贸易与经济往来的重任。

  身居南海大后方,位临西南出海大通道,坐拥华南西南沿海重要深水港口,改革开放后,湛江成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南中国海远洋门户城市、国家实施南海战略“桥头堡”。2015年,湛江被列为国家“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成为国家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门户。

  湛江出口贸易始于1952年,总额243万美元;1986年湛江实行进口,总额约为4000万美元。2018年全市进出口377亿元。

  当前,湛江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支点城市优势,把中国国际水产博览会、广东(湛江)·东盟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展会打造成为对接东盟合作的重要平台。2014年以来,已成功举办6届“中国国际水产博览会”、 4届“广东(湛江)·东盟农产品交易博览会”,进一步擦亮了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品牌,外贸通道更加顺畅。

  多年来,湛江市致力推动湛江港口岸扩大开放,打造“买全球、卖全球”湛江国际大港新格局,目前已开通航线40条,口岸服务覆盖华南、大西南、东南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挥了中国大西南出海主通道作用。2018年,湛江港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稳居全省第2位、北部湾地区首位,正建设成为华南地区唯一通航40万吨级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口。

  2018年4月,中央部署建设海南自贸区(港),湛江市抢抓机遇,坚持与海南相向而行,跟着海南跑,乘借海南享有国家赋予的行政体制、国际金融、投资贸易、海关税费、运输开放等独特政策优势和创新权限的东风,在已有B型保税区的基础上,年内有望设立综合保税区,并积极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努力推动开放平台优化升级,增加与海南对接的政策契合度,进一步拓展开放合作空间。

  2019年2月,中央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湛江市主动对接融入大湾区建设,在交通、产业、市场、创新、生态等领域持续深度对接。

  2019年8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正式出台,湛江积极参与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充分发挥天然深水良港等比较优势,以湛江为“通道”,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贸区(港)三大板块之间的合作互动,充分发挥湛江“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连接海内外”的重要战略作用,成为对接海南自贸区(港),联动北部湾、大西南、西北内陆腹地,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出海口。

  

  民生福祉: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伴随着澎湃的发展浪潮,湛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在东海岛,大项目催生了诸多新职业,岛民们学习热情高涨,与大项目密切相关的叉车、吊机、厨房、面点等培训火爆。化妆师、物流、策划等新兴行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已经成为岛内不少青年的首选。东海岛“三横四纵”交通骨架正在变大、变畅;东海医院、东海中学、东海水厂、科技文化服务交流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加快推进。东海岛由一个落后的渔岛逐步变成了一个“幸福岛”。

  东海岛的变化是一个缩影。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湛江的教育、医疗、住房条件也极大改善。高等院校数量稳居全省前列,2018年全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6所,在校学生13.45万人,逐渐形成了以海洋、医药、师范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基础全面增强,2018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学校3228所,在校生148.83万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先后踏上高水平医院建设之路;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20.6万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86.75%。房地产业发展稳控在合理区间,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湛江市围绕“把湛江建设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的目标,大力推进平安湛江建设,打造了今天平安和谐的湛江。2018年以来共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9个、恶势力犯罪集团82个、一般恶势力犯罪团伙321个;湛江平安建设知晓率高居全省第1名;2018年度全省综治考评排名比上一年提升了7位;信访工作在2018年度考核中排名全省第4;被评为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群众安全感大幅提升。

  

  数读

  1952年地区生产总值1.82亿元,2018年达到3008.39亿元, 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227倍,年均增长8.6%。

  2018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37.25亿元,比1978年增长118.6倍,年均增长13%。钢铁、造纸两大产业从无到有,2018年钢材产量797.57万吨,纸制品201.56万吨。

  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96家,比2000年增长9.3倍。

  201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亿吨,比1952年增长2514倍。

  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由1978年的10481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22250.7公里,居全省第2位。

  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29046元,比1978年增长67.1倍,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9元,比1978年增长132.4倍,年均增长13.0%。

  1978—2018年,全社会从业人员从194.6万人增加到343.76万人,年均增加3.7万人。

  1978年,全市有医院、卫生院477个,床位数7415张;到2018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478个,设置病床3.67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