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这所中学,缘于一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拓荒者”

——探访广州市执信中学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7月09日        版次:A16    栏目:    作者:孙唯

     广州市执信中学学生向校内孙中山先生雕像献花

     广州市执信中学利用学校红色资源学习党史

     广州市执信中学党委书记陈民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图/学校提供

  

  广州,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史上,广州扮演着中国革命的重要角色。在群英荟萃的广州,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他就是朱执信。在朱执信牺牲后,为了纪念他,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这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广州市执信中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拓荒者

  

  “1885年,朱执信出生于广州番禺,他从小酷爱读书,精通日语、英语。”广州市执信中学党委书记陈民对记者介绍,“1904年,执信先生在公费留学日本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廖仲恺等革命党人。加入同盟会后,成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是当时同盟会内名噪一时的青年革命理论家。”1920年,他在虎门调解驻军与民军冲突时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五岁。孙中山为了纪念他,在1921年创办了执信中学。

  “执信先生是中国最早研究并介绍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家之一。”陈民对记者介绍,“1906年,他以‘蛰伸’为笔名,在《民报》发表了文章《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及《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部分内容。”“1912年,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杂志第2期发表了日本人尘重治作和朱执信共同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一文,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条革命措施。马克思、恩格斯的著名论断‘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就是由朱执信通过此文介绍到中国的。”陈民介绍,作为较早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的朱执信先生,后来被毛泽东称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拓荒者”。

  为表彰朱执信对革命的贡献,1921年孙中山指派廖仲恺等筹备建校,1924年春建立了由李大钊、蔡元培、廖仲恺等二十五人的校董会。“在执信中学的校董中,有李大钊、廖仲恺等多位革命家,当时他们为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建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意见和帮助,有许多革命家还为学生开讲座和上课,传播革命思想。”陈民表示,当时执信中学不仅是一所学校,也是广州革命思想的重要传播场所。

  

  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矩阵教育模式

  

  “学校建校以后,涌现出了许多革命英雄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陈悦、关泽恩、司徒潮等执信学子,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革命,以及为新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作出了重要贡献直至牺牲生命。”陈民说,“百年来,执信中学始终秉承‘崇德瀹智’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改造未来社会之人才’,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为中国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陈民表示,近年来,执信中学继承革命先辈精神,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构建红色教育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四大体系和学校、社会、网络三维矩阵,健全完善 “三全育人”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红色教育广州模式。

  “学校深度挖掘语文、历史等所有课程蕴含的红色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实现红色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陈民表示,学校深入挖掘蕴含的红色文化元素,整理了《朱执信与共产党宣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从执信走出的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开发校本课程,阐述党的壮阔革命史、艰辛奋斗史、改革发展史,引导学生立足脚下,志存高远,面向未来。

  今年,执信中学还开展了丰富的党史教育活动。今年清明节,学校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前、执信中学执信墓前举行“缅怀先烈,薪火相传”清明祭扫活动,聆听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学校合唱团还代表广州市参加省文明委举办“童心向党”2021年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演绎原创童谣《梦里的珠江缓缓地流》;学校各班还选评一名学生红色宣讲员,培育一支“少年先锋宣讲员”队伍,围绕传统文化、红色故事、党史和政策理论,通过“一个故事”“一个主题”小切口的方式,在烈士墓前、红色研学活动中进行宣讲。

  如今,在执信中学校园内,在校刊板报、橱窗、走廊、墙壁、教室以及校园景观等载体,处处可见各种红色文化建设成果。“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唤醒学校红色记忆,激发师生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红色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陈民表示。

  

  铸魂育人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

  

  除了丰富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执信中学党委还以“感悟百年党史伟力,书写忠诚担当答卷”为主题,精心打造“五种课堂”,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到学校管理、文宣、德育、教学和群团,使深化红色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

  “我们组织党员教师通过‘两班三讲三结合’开展党史专题学习,先后共举办6次学校理论中心组学习班、5次党支部党小组学习班等。” 陈民介绍,“学校党委牵头创新机制,把‘学党史、办实事’当作敬畏岗位职责、践行为民宗旨的课堂,切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学校目前已经完成14项为师生办实事项目,有25项工作在扎实推进。尤其在今年5月底以来,疫情防控和高考冲刺相互叠加,形势复杂严峻。校长何勇与学校党委委员带领56位高三教师集体住校,实行全封闭备考。党员教师占69.6%的高三年级教师无一人请假,全部参与到本次封闭备考行动中,陪伴着因为疫情而留宿学校的高三学子们走过最为艰辛的冲刺时段。“这一课,我们又一次清晰而强烈地触摸到执信精神、党员力量。”陈民介绍,“在疫情期间,学校教职员工还有37人次助力非封闭封控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还有5名封闭封控社区的党员教师不畏疫情凶险,坚守一线抗疫。”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党委坚持把组织需要、人民期待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努力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陈民说道,“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仍需风雨兼程。”  

  

  朱执信墓  

  

  在广州市执信中学校园东南角有一个墓地,四周翠柏环抱,红花簇拥,还有几株笔直挺立的木棉树。后依小山,前朝闹市。这里就是朱执信先生的墓地,一个圆形的墓地,中间镶着一块灰麻石墓碑,一如执信先生的人品,深沉、厚重、质朴。墓碑上有孙中山的题词:

  民国十一年

  朱执信先生墓

  孙文敬题

  朱执信先生之墓,原先在先烈路驷马岗。朱执信先生牺牲后,1921年1月23日,在孙中山的主持下,护法军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此前在1920年12月15日,护法军政府派专人前往香港将朱执信先生的灵柩运回广州。安葬那天,孙中山怀着悲痛心情,亲自步行执绋,将朱执信灵柩护送至广州东郊驷马岗安葬。1921年,为纪念朱执信先生,孙中山创办了纪念性学校——执信中学,并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

  1936年秋,由于驷马岗墓地较为潮湿,人们发现墓地灵柩有白蚁,经朱执信先生亲属同意,将其遗骸重新装殓后,迁葬于执信中学内,碑文保持原样。目前驷马岗墓地为衣冠冢。如今,朱执信墓在美丽静谧的校园里“托体同山阿”,不管时光流逝,时势多变,执信先生的英雄精神都将与执信中学共存,与祖国大地共存。

  

  羊城晚报社和广东省教育厅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