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下一个90年 中山纪念堂的新目标:文明交流互鉴会客厅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0月18日        版次:A05    栏目:    作者:徐振天、张敏楠

  羊城晚报记者 徐振天 实习生 张敏楠

  

  时光荏苒,经过风雨洗礼和岁月磨砺的中山纪念堂已走过90年,成为了广州标志性建筑和历史名片,是世人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地方,同时,其又以独特的建筑结构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外人士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以及召开重要会议、举行大型集会的场所。未来中山纪念堂将如何继续吸引世界的目光?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对话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主任汪波,了解中山纪念堂的发展规划——

  记者:中山纪念堂落成至今经历了多少次大型整修?

  汪波:据统计,自1937年开始,中山纪念堂的维护及修缮就一直在进行之中,其中较大型的维修共有12次,涉及屋面补漏、彩绘翻新、结构补强、增加专业设备等。

  记者:中山纪念堂是如何从一个政府集会场所变成一个向公众开放的旅游景点和演出场所的?

  汪波:从1931年建堂之初到1980年10月以前,中山纪念堂主要用于召开党政类型会议、集会和文艺演出,直到1980年10月1日,中山纪念堂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作为一个纪念性旅游景点向海内外游客开放旅游参观。1985年3月13日,中山纪念堂举办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场商业性演出——罗文演唱会,演唱会原来只是计划演出六场,但是最后连演七场。1999年1月1日,中山纪念堂在经历了1998年综合整治大维修后,以崭新的面貌举办了首场新年音乐会。

  记者:走过90年,中山纪念堂接下来的发展理念和规划是怎样的?

  汪波:下一个90年,我们将以“平安纪念堂、数字纪念堂、活力纪念堂”建设为支撑,真实完整地保护并传承弘扬中山纪念堂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作为文明交流互鉴会客厅的作用。

  中山纪念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平安纪念堂”是我们工作的基础。我们将推行“智慧+文保”数字化文物保护,利用“天眼”对白蚁防治和文物建筑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建立文物风险识别和预警预报系统。此外,中山纪念堂是难得一见的古树密度高、老树资源丰富的城市公园,“中国最美木棉”的木棉王及其他古树名木,这些“活”的文物都需要我们精心呵护。

  做好文物“保”的工作,就要开展“活”起来的工作。要将文明交流互鉴的会客厅——中山纪念堂打造成网红文化品牌,成为一个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化“新地标”、网红“打卡地”,是中山纪念堂下一个90年的重要课题。我们正在深入挖掘中山纪念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多元化价值,不断升级“伟大之建筑 作永久之纪念”大型展览。我们还将策划“五色”纪念堂、夜游纪念堂、动漫纪念堂等品牌,建构北有冰雕、南有花灯,北有紫禁城、南有纪念堂的格局,将中山纪念堂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城市文化地标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