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参观“故纸无声诉风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文献展” |
萨空了的《香港沦陷日记》(1946年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供图) |
“香港大中华酒店”旧照 |
塘口村民朱广兴捐赠的华南教育抗战历史遗物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署名除外) 通讯员 黄冬凌 何靖怡 张羽 马微微 今年12月8日,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当天,广东9地联动,通过举办专题展、重走大营救革命旧址等方式,回顾1941年这场大营救的伟大革命历程和感人事迹。其中,在广州重磅推出两大展览:《故纸无声诉风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文献展》(以下简称“文献展”)、《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以下简称“历史展”)。这两个展览相互呼应,把1941年底开始从香港营救大批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回内地的历史、粤北教育基地与香港沦陷后粤港两地守望相助的历史展现给社会公众。 壹 文献展:珍贵文献再现80年前大营救 文献展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办,将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持续展至2022年1月16日。展览依托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中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以“时人写时事”为切入点,结合场景搭建、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按照“以笔救国,号声嘹亮”“凝心聚力,千里营救”“留存文脉,开拓未来”三大部分,生动描绘80年前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40余种珍贵文献首次公开展出 首次公开展出的珍贵文献是本次展览一大看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潘咏怡介绍,展览甄选省立中山图书馆实物文献40余种,其中既有夏衍、茅盾、梁漱溟、萨空了、华嘉等被营救文化名人从香港脱险后发表的纪实文章,抗战时期香港出版的进步报刊、抗日题材版画,又有连贯、黄秋耘等参与营救工作者撰写的相关回忆录等。这些文献通常是在馆内的闭架书库封存,这次是首次展出。 其中,作家夏衍的《走险记》(1942年版),记述了香港沦陷后,夏衍等人从香港用渔船渡海至澳门,再乘船转都斛登陆,后由陆行至台山这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萨空了的《香港沦陷日记》(1946年版),记事时间从1941年12月8日战争爆发开始,到1942年1月25日作者逃离香港为止,历时共49天。其中不仅有萨空了本人在香港沦陷前后的经历,还记录了许多当时在港文化名人梁漱溟、邹韬奋、范长江等数十人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诗人徐迟在印刷所待印的《诗歌朗诵手册》(1942年版)清样毁于炮火,仅存一份初校稿。1942年初逃离香港前,徐迟忍痛销毁了他的所有书稿,但将该初校稿装在一个热水瓶内,从澳门经沦陷区带至桂林后出版。 1942年版《演员自我修养》亮相 展览结合对营救路线的梳理,挖掘出一批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三四十年代的文献资料,如1934年版《今日之四邑》,内有广东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四县旧照100余幅;以及罕见的营救行动集中点“香港大中华酒店”旧照等。“香港大中华酒店”旧照甚为珍贵。据介绍,香港大中华酒店由爱国华侨陈孔图创办。抗战时期,该酒店成为联络华侨掩护革命同志的据点。日本侵略军袭港时,许多从九龙撤到香港的党内外人士住在此处。香港沦陷后,渡海去往澳门、台山、中山、广州一路的文化人、民主人士多以此为集中点。 记者留意到,现场还展出了一本新知书店1942年版的《演员自我修养》。香港著名演员周星驰曾在电影《喜剧之王》里反复提到该书,为广大观众熟知。该书是由(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郑君里、章泯合译,而郑君里、章泯正是80年前从香港营救出来的800余人中的两人。 贰 历史展:回望烽烟下粤北办学路 历史展由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将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持续展至2022年3月15日。该展览通过广州市国家档案馆馆藏抗战办学档案史料,展现抗战时期华南文化教育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传扬先辈学人坚守教育岗位的不屈精神以及流传给今人传承的华南文化教育遗产。 呈现华南教育抗战重要史实 展览分为“抗战爆发”“迁徙办学之路”“困境中的坚守”“胜利复员”“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五个部分,从蓬勃发展的广东文化教育讲到民族危亡时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坚守文化教育使命,并细数了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培正、培道中学等校为代表的数十所广东各级院校在战火中辗转迁徙办学的经历。在烽火岁月中,作为后方的粤北云集了大批知识分子与青年学子,他们在动荡流离中冒着战火、克服物资严重匮乏的困难坚持教学研究,以学术救国、读书报国的行动支援祖国的抗战救亡和建设,为民族的文化教育守护了珍贵的火种,也为今人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展览中呈现了华南教育抗战历史中许多重要的史实,包括粤港澳三地在文化教育中的守望相助;中共地下组织采取卓有成效的行动推动爱国民主、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东江纵队在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吸引了大批进步青年从校园走上救国的前线等。 “粤港澳三地教育在抗战中的守望相助,是华南教育历史中最令人动容的内容之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介绍,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壮举也发生在这一时期。不少从香港脱险回到内地的文化名人,如马思聪、许幸之又到粤北的战时学园中执教、创作、演出。 首次展出一批珍贵历史遗物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保存着规模庞大的抗战时期广东文化教育档案史料。除史料外,现场一批实物展品引人注目,包括教材、图册、国立中山大学校徽等。据介绍,这些实物展品来自韶关市乐昌坪石镇塘口村民调查的新发现。塘口村民朱广兴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国立中山大学曾在他家的老房子办学。今年9月维修这个老房子,他在清理屋里物品时发现了一只箱子,里面装着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使用的地图、校徽等实物,经清点共有40件。后来,他把这些历史遗物无偿捐赠给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本次展览,首次展出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物。 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朱谦之留下的一批《朱谦之自叙诗》《广州演讲》等手稿与书籍,也在本次展览中首次与观众见面。展览的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助理王芳介绍,这批手稿与书籍,系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借出。朱谦之曾经在粤北执教,这些手稿和书籍就包括了他在粤北时期的诗篇和著述。 “中年粤北讲台开,战地春风桃李栽。坪石岭前歌剧闹,桂林洞里警钟哀。诲人不倦吾滋愧,抗敌图存志不灰。封豕长蛇终殄灭,夜深犹盼捷书来……”朱先生粤北时期的诗篇和著述,成为在民族危亡关头坚守教育岗位的众多先辈学人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