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280元一张“居民死亡医学证明”,120元一张“火化证明”,450元一张“病危、病重通知书”,检查报告单、诊断证明书、住院证明书更是按张收费,一两百元就能搞定……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在部分平台,只要花上几百元,就能轻松买到“私人订制”的伪造文书,甚至有卖家表示“全国哪里都能开、各地公章都能盖”,令人不寒而栗。在某电商平台上,“死亡证明”“病危通知书”等伪造的重要文书正在隐秘销售。(1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 “刻章办证”,可说是由来已久的老行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门生意也完成了“转型升级”。简而言之,就是由线下小广告、蹲点作案,进化为全网撒网、全域接单。“文书”并不只是一纸凭证那么简单,它还涉及法律层面的权责,涉及现实的利益分配和经济关系。“假证”“假文书”轻而易举涌入市面,对社会正常运作秩序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办假证,谋“真”利。每一份伪造的文书,可能会涉及对法定义务的逃避、对公私利益的侵占。有人妄图通过网购“文书”“证明”,来骗保、骗继承权、骗抚恤金;而凭借买来的“病危通知书”,有些人则可以“编故事”卖惨、骗捐款……有人办证、有人买证,“暗黑文书市场”供需两旺。 时至今日,纸质文书、实体印章,在相当多场景下,依旧是具备一定信度的“凭证”,有时甚至是唯一凭证。稍加梳理就可发现,制假售假买假泛滥的几类“文书”,恰恰是数字化滞后、数据联网互通程度较低的。比如说,住院证明书,电子版基本只是上传本院内网,外部想要查询“纸质版”的真假,基本无从谈起;再比如说“死亡证明”,医疗卫生单位、居(村)委会、殡葬部门都可在各自职权内开具,但却没有一个汇总、整合的平台来供查核。 毋庸讳言,不少文书的“重要性”,与其“出口”的审慎性、核验的便利性,并不匹配。目前,一批“重要文书”零散分布在各个职能系统、各个业务部门之中,并没有统一的文书信息管理系统。不少别有用心之人,正是看到了其中的碎片化与混乱性,于是乎才走歪门邪道造假“套利”……严打“办证”灰色产业链,疲于奔命的“猫鼠游戏”不足以解决问题。唯有釜底抽薪,以高效的“验真”,来实现彻底地去伪。
-
即时新闻
“280元搞掂死亡证”:高效“验真”方可“去伪”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1月07日
版次:A05
栏目:来论照登
作者: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