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领会读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4月11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张青兰、李育林

  □张青兰 李育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它紧扣时代命题,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学说,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社会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贡献的东方智慧,为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以“数字”这一视角为切入点,有助于领会学懂其思想的核心内涵。  

  把握“一个”基本定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矛盾,确保生态安全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过去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以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增长模式所换来的,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加剧了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成为民生之痛、国土之伤。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口,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十九大报告中修改通过的党章中增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201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全面理解“二重”属性。生态环境保护既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又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二重属性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定力。改善生态环境不仅是简单的环境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政治问题。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期,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指数越来越高,所以我国既要保持经济高质量增长,也要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这两者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影响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国际上,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碳排放问题,这也可能引发各国之间的关系紧张和利益冲突。

  生态环境也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把“更优美的环境”作为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并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必先惠民。所以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决不能走以前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老路,这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我们党新时期增进民生福祉的科学抉择。

  准确把握“三种”态度。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到保护自然,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知信行的提升。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根源性关系”。表明了人与自然界是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其理论主张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和全面发展,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进程中,最大可能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生态文明的历史进步性体现了人类从“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转变,认为人类不再是自然界的主人,抛弃了以往工业文明的“二元论”观点,重新树立了人的“物种”形象。

  生态文明的历史进步性体现了人类从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向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它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文明的历史进步性体现了人类从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物质成长的观念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观的彻底转变,不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现实经济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扎实推进“四”项任务。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紧紧抓好绿色发展、加大污染防治、加快生态保护修复和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基本任务。目前我国绿色发展处于压力叠加关键期,机遇和挑战并存,碳达峰和碳中和任务艰巨,所以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视绿色发展,从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生产流通消费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转型,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确保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前我国还要继续打好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解决处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十四五”时期,实施污染防治的重大举措,要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要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

  生态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修复和改善是人类增进与自然和善关系的主动行为。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多干修复生态的实事,让自然关系永驻人间。如何修复生态,既要发挥“有形之手”做好顶层设计和加强制度构建,善于运用“放活”与“管好”的辩证法,同时明确生态修复的主体责权利,以及生态修复市场的边界,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市场做大做强。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制度是规范行为的重要力量。在地方政府的评价考核办法中要把生态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将会制止有些官员“轻环保、重GDP”的行为。实施补偿制度和追责制度,能规范企业和组织的“重发展、轻污染”行为。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个人行为或群体性行为。

  健全“五个”基本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篇讲话中指出要健全生态文明“五个体系”,即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及生态安全体系,他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生态文化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遵循和思想保证,它倡导在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和良好的生态伦理,提倡绿色、环保、节约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生态经济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要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依靠科技创新,加速绿色产业发展,形成生态与经济和谐统一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立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和明确的目标体系,以及健全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生态环保目标责任能否落实关键是要看领导干部,要压实领导责任,对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担当,尤其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把生态目标作为一项评价指标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中去。生态安全体系是保护人类生命与健康的警戒线,也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奠基石,它包括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和系统安全三方面组成的动态安全体系,确保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健康等方面不受环境污染而受到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纵览历史,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进行过如此深刻、规模如此盛大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方位改革。展望未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还为人类现代化进程提供新范例和新参照。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更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引中华民族迈向永续发展的彼岸。

  

  (作者简介:张青兰,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育林,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大研究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广东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GD22ZDZ01-19)、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共建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课题编号:2019GZGJ4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