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讲好中国故事 坚定中国自信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4月13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杨琳、苏静

  □杨琳 苏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中国故事”作为国家叙事的具体表征,关乎“谁来讲”“讲什么”“跟谁讲”“如何讲”等问题,作为一个生成性的概念,其叙事内容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是坚定中国自信的重要手段,而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中国自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既承担着知识教育的职能,也肩负着认同教育的责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把中国故事讲好,将中国声音传播好,突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不仅能实现枯燥知识的生动化,更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百年奋斗的历史脉络,牢固树立对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历史自信、现实自信和未来自信。

  

  讲好中国红色故事,坚定中国“站起来”的历史自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并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这段历史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生动感人的革命事迹,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和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构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将真实动人的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中,能够达到让学生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历史自信的目标,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为此,讲好中国红色故事,要讲清楚重大事件背后蕴藏的历史故事,如挖掘土地革命时期湘南暴动后水口山矿工们奔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故事。讲好中国红色故事,要讲清楚重大人物的伟大故事,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事迹,教育和引导学生传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精神。讲好中国红色故事,要讲清楚重大决策的革命故事,如引导学生探讨“遵义会议”背后的情节故事,活化“遵义会议”的红色资源,让学生在分析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遵义会议精神的深入理解,从而更好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价值追求。

  

  讲好中国改革故事,坚定中国“富起来”的现实自信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为此,讲好中国改革故事,精准传递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伟大精神,让学生对改革发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知。讲好中国改革故事,生动讲述改革开放的重要标识,全景呈现40多年来由改革掀起的风云激荡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如“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等发展模式;如深圳、华西、长虹、奇瑞等发展名片;如小岗村“大包干”十八户带头人、杂交水稻研究开创者袁隆平、华西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吴仁宝等先进典型,以及这些先行者们改革发展创业故事。讲好中国的改革故事,要详细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思路。作为一条在世界现代化史上独树一帜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并形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时期,必须教育和引导学生对改革本身具有正确的认知,帮助学生廓清认识和明辨是非论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坚定中国“强起来”的未来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高校思政课应当把握好新时代的新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领学生体悟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故事。为此,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主动宣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关键把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的价值取向,重点展示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决心与行动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入挖掘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事迹,如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实践中涌现出众多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故事,通过增强叙事主体的情感共鸣来提升青年对故事的代入感,从而建立起使命感与责任感。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继续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是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智慧。

  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必须深度关注“中国经验”,着重聚焦“中国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坚定中国自信。高校思政课始终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既重视理论教学,更注重把中国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转化为故事叙述,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到地上、进入心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真正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问题与方法的统一、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从而更好地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发挥好其关键课程的作用。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程思政改革视域下的中国话语建构研究》(2020GXJK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